家长课堂丨倾听之美:用耳朵触碰心灵
6月的开端,充满爱与温暖,请允许家长课堂和大家分享一个主题——倾听之美。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为什么不愿跟父母沟通?
“孩子长大了,越来越不爱跟我们说话。”
很多父母苦恼于曾经熟悉乖巧的孩子变得越来越陌生叛逆,跟他们越行越远。
“他们都不能理解我”
“不尊重我的感受”
“固执,总想让我按他们的来”
“有代沟,没法交流”
“我说的都是错的”
“到最后就变成了争吵”
......
在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许多未成年罪犯都谈到,他们其实想要跟父母好好沟通,但是由于上述原因,最终却变成了“基本不跟父母说话”。
16岁的小林说,以前常常因和朋友出去玩与父亲爆发争吵,他心里也会内疚、自责,想跟父亲好好解释清楚,但只要一开始说这个话题,父亲就很气愤地打断他,他不服气,针锋相对,最后总是不欢而散。
那为什么喜欢跟朋友玩呢?小林说,从小到大父母都不在身边,自己小时候经常被人欺负,但父母从来不知道这些,首先是他不想让父母担心;其次是父母都在外地,说了也没用;再有是父亲比较冲动,怕万一他知道了,会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情来。他一直忍耐着,想和这些人做朋友,以免再被欺负,最后路越走越歪,犯下了寻衅滋事罪。
你会倾听吗?
很多时候,误会和隔阂产生于沟通不畅;而沟通的障碍,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缺少倾听。
小琪放学回家,跟妈妈抱怨说:“妈妈,我觉得数学老师好烦啊,布置了一大堆作业……”
如果你是妈妈,你听到了什么?会如何回应呢?
首先是听事情。当孩子诉说时,我们要克制先入为主的评价,保持冷静,先听一听这个事情在孩子的视角是怎么一回事。很多时候,父母如果能够耐心地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可能会发现事实与自己的想象大相径庭。可以通过点头、目光关注、身体前倾、复述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接纳和重视,从而愿意更多地去表达。
其次是听情绪。不仅要听他想讲什么事情,还要听孩子讲这些事情背后,是什么样的情绪感受?如果我们能够代入小琪的角色,就会发现,他内心其实是想好好完成学习任务的,且正是因为完成学习任务的愿望与现实条件或能力制约之间的矛盾,让他产生了焦躁、烦闷、无助等负面情绪。
第三是听需求。当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到了孩子言语之下的情绪感受后,还要去找到他真实的需求是什么。有时候,需求很容易被尖锐的言语和激烈的情绪所掩盖,我们就很可能陷入误区。
此时此刻,小琪需要的是什么?
他需要有人来告诫他学习的重要性吗?需要别人替他安排和规划学习时间吗?需要别人来提醒他成绩不好以让他“知耻而后勇”吗?
他真正需要的是:有人愿意去接纳、陪伴和等待这个暂时低落的自己,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愿意及时向他伸出援手。
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需求,就会把他们越推越远,他们就会依靠自己不成熟的思维和有限的能力在外面去寻求“帮助”。
我们看看妈妈是如何倾听并回应孩子的:
“妈妈,我觉得数学老师好烦啊,布置了一大堆作业……”
“哦,这样啊……”(目光关注、鼓励表达)
“你不知道,我们今天一整天的自习课都被老师占了,根本来不及复习和写作业。而且今天数学课学习了很多新内容,我其实还没太搞懂……”
(点头)“感觉你有点无力,又有点焦虑”。
“是啊,我上次数学考试就没考好,如果现在还跟不上,我跟同学们的差距就越拉越大了……”
“嗯,你是想学好数学的。(陪着孩子静静呆了一会)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尽快开始了。妈妈你能帮我吗?”
“当然。你需要妈妈做什么?”
如何有效倾听?
放空自己。沟通像是两个装水的杯子,把自己的水倒给别人,也让对方的水倒进自己的杯子,思想和情感得以交融互汇。倾听需要我们先放空自己的杯子,才能有宽广的容量接纳孩子的水。
体会他人。倾听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当我们静下心来,全身心地去关注和体会、去共情,就会发现,孩子也许并不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他需要的只是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只是有人愿意倾听自己而已。
刻意练习。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提醒自己,刻意练习。
倾听
是情感的交融
理解的桥梁
心灵的共鸣
让我们穿越喧嚣、拂过尘埃,触及孩子内心最深处的柔软,让孩子的心灵在倾听中绽放!
编辑:夏颖琦
校核:焦姣
审核:曹进、朱柯颖
来源: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
猜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