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小宁: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如何跟上节奏?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海教思维”
未来思维的意识就是人工智能+,未来教育应该能实现人工智能跟人类智能的合作共存。教育的新任务是让人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未来可能是每个人教育每个人,人人为师,终身学习。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01
未来,我们要培养什么人才?未来国家的发展要靠人才,现在的教育决定着未来人才的质量,所以我们要着眼未来。
恢复高考第40年,人工智能参加高考。阿丹参加北京市数学高考,获得134分;阿曼参加全国数学高考,获得105分。这说明,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
又如前一段的人脸识别技术护航G20,人证合一构建信用监管体系。这一技术来自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年度全球50大最聪明公司榜单中的旷视科技公司,他们在2016年12月获得1亿美元融资,核心团队成员范浩强就是人大附中的毕业生。
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北京图森未来科技有限公司估值超过18亿元,创始人侯晓迪的合伙人郝佳男也是人大附中毕业生……
这样的案例可以激发在校学生不断努力。
新时代要求新的人才,要求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国领军人才,要求人文和科技相交融的跨界创新人才,要求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中国公民。未来人才培养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是密切相关的,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有这样几个重点,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课程、人才培养、建设人工智能学科、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智能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一以贯之的主题,我们这个时代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当互联网+时代还没有为我们完全熟知的时候,它已经遍布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了。所以未来思维的意识就是人工智能+,未来教育应该能实现人工智能跟人类智能的合作共存,它将是人与人工智能相互协作的时代,人们可充分发挥机器与人类不同的优势。
02
未来教育呼唤更多变革教育的新任务是让人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未来教育的形态可能在这些方面有新的进展,内容的定制化、时间的弹性化、混合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教育,未来可能是每个人教育每个人,人人为师,终身学习。
人大附中已经开设、并正在努力开设更多的人工智能课程,如数据挖掘、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我们要走出校门开放办学,引导学生到一些高科研的机构去亲身体会,他们这些机构的科学家是很欢迎的,我们发现一些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都很关注基础教育,到他们的实验室里去,他们非常欢迎。我们致力于人工智能中小学普及教育,在学校实施的同时致力于人工智能跨学科的实践应用,也为少数学有余力的同学设置人工智能的高端人才培养项目。
2016届科学实验班的另一名学生易家弘现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他的专业是物理、统计、心理、计算机,一看就是新时代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他说的这段话让我特别感动:“我们需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从而不被其取代或吞噬,同时充分发掘其对人类的价值,这将是我们人类面临的新的课题,也是新的挑战。如果我们在这样的挑战中能够圆满地交上一份答卷,人类的未来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解放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通过教育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思考和选择自己的未来发展。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打好基础,扎根中国,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又要融通中外,放眼未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学一些更有价值的内容,接触、体验到学科前沿的内容,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也许一堂课就能为他的将来选择做出一种启发。
03
无论如何变,教育的本质不变关于课程建设和学校发展,我认为要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德性是第一位的,道问学是实现尊德性的必要途径,即求道、善问、好学。求道、善问、好学的结合应该是学习的理想境界。我们在学校发展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以直上九重云霄的精神来开阔视野,致广大融通中外,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同时要尽精微,在每堂课上精益求精,在每个活动中精益求精,在每个细节中精益求精。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要追求一种高明的境界,而这种高明的境界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境界、符合规律的境界、不偏不倚的适中境界。
教育不能折腾、冒进,也不能固步自封、顽固不化,教育要守正而创新,要重个性而尚灵明,守其正而出其新。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几十个、几百个人的力量就是巨大的,因为我们有优秀的老师,要聚其力而凝其心。如果再把学生的力量发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成长,力量就更是巨大了。教育的过程就是凝心聚力的过程。
教育要解放心灵,使生命自由舒展。解放心灵、舒展生命,就要顺天致性,道法自然。自然的含义有两个,一是“自然界”,生机盎然,精彩纷呈,唯其丰富多样方才蔚然大观,所以我们的课程要丰富多元。二是“自然律”,自然而然,本来如是,天地不失其位,四季自然更替,万物各有其性,无不顺天而生,只有顺应自然,方能得道而行。道法自然,就教育而言,就是效法自然之丰富性,追求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解放心灵,舒展生命,点亮心灵。使人变得更好,就要做到万法归宗,就教育而言,就是要敬天爱人、立德树人。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教育赋予生命的应该是健康、幸福、温暖和向上的力量。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教育应该在人的心灵中播种爱心、善美、智慧、光明。教育是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应该用文明的火种点亮心灵、点亮希望、点亮未来。
编辑:海教思维
推荐阅读
一位名校长所亲历的教育“奇迹”:好教学,重要的是“指导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