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立礼:我对北外英语教学有二个担忧

不想说还是说了的话

王立礼 

曾有人问我对于高校的职称评定有何看法,并建议我写篇文章。我回复说,自己退休多年,对情况不了解,没有写。其实,那只是个托词。真正的原因是,人微言轻,说出看法也没有人听,说了也白说,所以不想说。然而我毕竟性情率直,有话不说憋的慌,还是一吐为快吧。

我对目前北外英语教学有二个担忧。一是担心失去北外英语系的优良传统。英语系本科教学的传统是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日后毕业生自有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北外英语系的优良传统?北外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每次校庆领导都以培养了多少大使或者名人为傲。这不禁令人想起摘桃子的比喻。桃树是怎样辛勤栽培的?又大又甜的桃子是怎么结出来的?这是园丁们辛勤劳动的结果。换句换说,北外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们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个好传统。传统的形成是经过日积月累和千锤百炼的。时代在前进,改革是必要的。改革和传统不应是对立的,我们既要改革和创新,但也不能抛弃传统。

第二,我担心优秀教师的流失,这个问题和评职称紧密相关。我虽退休多年,但与院里的一些青年教师一直保持着联系。当我知道我认为很优秀的一些教师至今还没有评上副教授职称时十分震惊,并为他们打抱不平。他们的英语功底过硬,获得了博士学位,也有专著出版,对教学兢兢业业,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可还是个讲师。据说,评职称严格分成几大块,什么专著、论文、科研项目,大概最后才是课堂教学质量。我听说,发表论文在核心刊物上还不够,一定是什么CSSCI。中国的事谁不知道?一个名人,手里没有文章,出版社拼命约稿,而一个无名新人要发表文章往往投稿无门。这些教师不是缺乏科研能力,也不是写不出论文,就是没人给你刊登。还听说,大多科研项目申请人要求有副高职称,而没有科研项目又评不上副高。果真如此,不是成了一个怪圈?我并不反对科研,但科研应该与教学结合,而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更不是为了学校的政绩搞科研;我也不反对制定评职称的标准,但标准应该是合理的,而不能拿死的条条框框压活人,特别是打击优秀的一线教师,否则,他们会寒心,现在他们已经感到被边缘化了。这个局面怎么造成的?与制度有无关联?优秀教师评不上职称对个人不公,更是学校的耻辱!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在现今时代,我们不奢望每个大学都出现大师,但大学应该保护和壮大原有的优秀教师群体。说到北外,几十年来,至少在我们英语学院,这支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在英语系工作了几十年的退休教师,我不希望看到这个群体人心涣散。当今社会风气如此浮躁急功近利。教育本应沉下心来,然而,现在的教育制度却火上浇油,带头偏离正道。教育制度不改革,学生和教师都是受害者。在这样的压力下,还仍有一批教师顶住压力,热衷于教学、踏踏实实钻研教学,凭良心做好本职的教学工作,这多么难能可贵!他们是学校的骄傲!校院领导要对他们倍加珍惜、倍加爱护!一个有远见的领导应该意识到,人才的流失比传统的流失可能更可怕。因为,只要好老师在,他们会在教学中自觉地继承发扬优良的教学传统,如果人才流失了,一切都没了。

不想说的话还是说了。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我也不知道。

作者:王立礼,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留校任教至2003年退休。为《高级英语》编者,与朱永涛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参与编写的书包括《欧洲文化入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和第六册、《美国文学名著精选》、《英语视听说教程》、《华裔美国作家研究》等。

作者:王立礼 特别致谢 
编辑:外语教研 转载请注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英语教学与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