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让我们一起看见同志。
前些日子,有一则关于小米的产品AI音响“小爱同学”的新闻悄悄弹出,随后又默默地沉寂了,似乎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和议论。
随后,小米公司在第一时间修复了问题,同时表示了歉意:“本次关于同性关系的回复均是学习于网络公开数据,并不代表小爱同学乃至小米公司的态度,给大家带来了不便,希望得到谅解。”
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在评论中,还有是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认为“同性恋”和友同在网上似乎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随便什么都可以抗议,甚至有人认为,“强调同性恋身份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
”如今,“同性恋/同志”,似乎成为了一种标签,一种本质上的性身份标识。
就像米歇尔·福柯在上世纪所担心的那样,同志成为了一种 “性身份、性本质或是性的种类”,由此相应的就是出现了一种叫 “同志” 的人,你的一切可能都被 “同志” 的标签定义了,不管你还是些其他什么身份,有其他什么成绩。
所以,同性恋/同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成为一种身份的呢?
同性恋成为一种“身份”/identity,应该是从著名的“石墙”事件开始的。
这次骚乱开始于1969年6月27日,在石墙旅馆外,纽约的同性恋者和警察间爆发了一系列的暴力冲突。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同性恋解放阵线成立,相似的组织在全球包括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相继成立。石墙酒吧事件后4年,同性恋团体由50个激增到800个,至80年代初,数目逾千。
自此之后,同性恋群体改换了一个全新面貌,更加积极主动地争取正常的生存权力。于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性少数群体开始运用“同性恋”这一身份政治的形态来进行同志运动和抗争。
而身份政治这一意识形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贴标签”。这种标签一直到现在都很容易见到:“黑人”、“女权者”、“同性恋”、“变性人”甚至一些新出现的“直男癌”、“白莲花”、“圣母”等。
对于同性恋/同志这个标签
如今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就在今天,电影《寻找罗麦》的上映,让我们感到一丝欣慰,似乎社会对于同志群体的接纳度开始变高,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然而,同样在今天,微博上有关同性恋的话题全部被封杀被禁。同时,微博发布社区公告,称同性恋题材和血腥暴力等视为同等级,违反《网络安全法》,将被全微博集中清理。
这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和反思,也许当下某些方面对于“同性恋”标签下的LGBT群体的接纳度和宽松度的提高,并不能够全面的反映社会和网络大环境,LGBT反歧视和平权之路,或许少了些许坎坷,但仍然任重道远。
那么,我喜欢同性,我给自己贴标签
高呼我是同志,难道不应该么?
当然不是。同性恋/同志,作为一种身份,为同志群体争取到了很大的权利,达到了很大的积极效果。
但我们要明白,同性恋作为身份政治,是源于政治斗争,因为一种相同的行为和特点,把一类人划分为一种身份,是具有时代背景的。这些标签,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歧视意味,是社会多数群体为少数群体划定的樊笼。那些被关起来的少数群体,在努力地发出自己的诉求,因而会选择这个身份政治来进行勇敢地抗争。
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大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不愿再待在异性恋社会霸权划定的“圈子”里,那么这个身份就开始具有新的意义和使命了。
当我们以一个共同的名字去发声,去努力表达诉求的时候,这个标签不是政治正确,而是少数群体无奈而无畏的抗争;当我们以个人的身份回归生活本身的时候,在这个标签之外,还应该有更多优秀而值得被标注的东西。
同性恋/同志的身份并不羞耻,也不代表着不见天日。我们欢迎“Come out and be proud”,我们也尊重默默地关注和无声的支持。
如果你是太阳,请用力散发光热,驱散眼前的黑暗;如果你是烛火,也请守护内心的火光,不要轻易动摇。
希望在抛开这个标签化的词之外,我们可以更加关注标签的背后,希望除了这个标签,我们都能有更多可以为人称颂的特质。我们为这标签骄傲,也希望,能成为这个标签的骄傲。
”对同志运动感兴趣吗?
想要了解中国特色的新同志运动吗?
想跟更多身份认同很好的同志交流吗?
我们在5.5南京大型分享会等你哦~
亲友会南京小组·2018年4月
本期目录
■ 活动
■ 同影
■ 总结
总结 | 一起晒晒太阳——记3.31“我和我的直人朋友”主题沙龙
■ 文章
文章 | 他鼓动的风今天还在吹着2018!——那些有关于Leslie的二三趣事
■ 同志分享会
■在南京,看见同志!
亲友会官方网址:http://www.pflag.org.cn
亲友会热线微信 :rx4000820211
亲友会同志群:529875986
■ 回复相关文字,如“谈心小角落”,即可获取相关推送。
■ 编辑:叶子
■ 文字:叶子
■ 图片:来自网络
■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