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迷恋国产老剧的年轻人在怀念什么?

江城 冰川思享号 2021-07-16

今天的影视剧,很符合一种“转型期”特征:价值观多元了,不知如何衔接;资本累积起来了,不知如何使用;可以取悦的观众多了,不知如何取舍。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江城


这两年,人们又开始看老剧了。

 

什么《我爱我家》《武林外传》《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情深深雨濛濛》《新白娘子传奇》等等,通通被翻了出来,被打上新的弹幕,刷出新的热搜,制作出新的表情包,在互联网上再度复活。


这个现象早有媒体关注到,这两年有很多解读。在新闻评论区,有一条评论很亮:因为现在大部分剧都垃圾呀,这还要问么?

 

这句话有点道理,所有的怀念前任,现任都该反思。

 

▲《我爱我家》剧照

现在的很多电视剧,一看宣发,观看量都是几亿,热搜铺天盖地,打开视频平台以一个巨大的标志占据着主页。但是播完之后,似乎没人记得,没有回响、没有痕迹,就像未曾来过一样,除了饭圈。

 

老剧真的那么好?今天的电视剧就那么不堪?

 

这说的不仅是质量。



01

没有营销的国产老剧


近些年又火的高分老剧面貌比较复杂,《红楼梦》《三国演义》是名著改编剧,《我爱我家》《武林外传》是情景喜剧,《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则是历史剧,《情深深雨濛濛》《金粉世家》则是有点狗血的言情剧,要总结他们的共同点不太容易。


换个角度,别看它们有什么,想想和今天比,它们缺什么。


没有热搜榜,没有饭圈刷评,没有铺天盖地的互联网营销,没有钱。


87版《红楼梦》,一集的成本大概是16万多元。而日本引进的时候,翻译一集的成本就是1万美金。


▲87版《红楼梦》剧照


94版《三国演义》饰演刘备的孙彦军,还曾透露他和“关羽”、“张飞”去剧组附近的玉米地偷玉米,结果关羽、张飞跑得快,刘备被农民抓住,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偷玉米被抓。“曹操”鲍国安也说,当时演员住的都是4人间,刘关张是一个阵营的,还真的天天住一起。


那些老剧,整体气质是质朴的、单纯的,影视剧想成功没什么办法,剧本、台词、演技,只能死磕这些。


前几天回看了一下《大明宫词》,什么“世事浮沉,无常无情;终我一生,难寻太平”云云,里面莎士比亚式的台词有被惊到。同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完全能够理解这些台词对发际线斩草除根式的伤害。


那个时候的影视剧创作者,大概不会想到今天钱能这么挣,拼凑的脚本、面瘫的演技、五毛的特效,然后请流量明星出场、往饭圈一招呼就完事了。


这大概是经典老剧值得细细揣摩的主要原因。明星总是会过气的,但那些经过打磨的台词与桥段,却还能剩下经典的力量。


《我爱我家》里有一幕小凡搞课题研究,爷爷问有哪些课题,小凡张口就是一段打油诗:


人工流产大家谈,少女失身面面观。性变态,同性恋,小蜜为何傍大款。留守男士和女士,单身贵族生活圈。精神病院里的精神病,少管所里的少年犯。


那是1993年,今天看,有没有感到三观被震撼?



02

今天的国产剧怎么了?


不能说今天就没有好的电视剧,也不能说影视剧就该穷着,贫穷不是娱乐产业,从全世界范围看,娱乐业都很烧钱。


而且从现实看,现在的国产影视剧已经很有钱了。制作方不差钱,动辄大制作。


但今天的很多国产剧,我们还是很不满:偶像剧没演技,职场剧太浮夸,哪怕是指向现实、贩卖焦虑的生活剧,都让人有一种悬浮感。


比如前不久的《小舍得》,说是几个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然而几位主角却在一线城市,住着大落地飘窗的房子,看着都是三居室起步,不愧是一群脱离了低级焦虑的人。


▲《小舍得》剧照


再比如更早之前的《三十而已》,柜姐王漫妮一身名牌、租着黄浦江畔的房子,出场就是陆家嘴街景特写。这种人三十岁的烦恼,就是被有钱渣男给骗了。


倒不是说这些剧制作都不走心,而是很明显能感觉到三观有一种游移,观众迷茫,创作者自己也迷茫。


他们不太理解该怎样处理一种社会现实。现实图景当然是消费主义的,但是传统文艺的主流判断,又是要保持对商业社会批判的,就像精致的王漫妮,遭遇到挫折是因为她虚荣,有眼不识渣男。


他们也试图在批判现实问题、指向社会焦虑。但这种批判显然也是有底线的,不能是《活着》那般的辛酸图景,得尽可能贴合发展后语境,变成“有钱后的烦恼”,所以即便焦虑,那也是要体面的。


今天的影视剧,很符合一种“转型期”特征:价值观多元了,不知如何衔接;资本累积起来了,不知如何使用;可以取悦的观众多了,不知如何取舍。


即便脱离现实的古装剧,这种困境也是可见的。87版《红楼梦》,主创都很明白,这是一幕悲剧,一曲封建社会的挽歌。但今天的古装家族剧,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到《赘婿》,它们只能喜剧化、轻浮化、无脑化。很多矛盾只能回避,要不怎么办,把纳妾这种常见图景拿出来津津乐道一下?还是把“封建社会”大加批判一番?哪一个的文化后果恐怕都承受不起。


很值得玩味的是从《大明宫词》到《大宋宫词》的口碑崩塌。同一个类型、同一个导演,相隔20年,一个豆瓣9.1分,一个3.8分。这不是用一句“影视圈浮躁”就能解释的,20年过去了,有了新的财富密码,有了新的舆论禁忌,有了新的历史评价,不知道怎么办了。


▲图/豆瓣


至于一系列买粉、刷榜、写软文、请流量明星,无非都是迷茫后的表征。其实已经有很多分析指出,剧本什么的随便拼凑拼凑,大部分投资给流量明星,已经是当前最保险的办法。


今天的互联网上,很多网民也是“三观警察”,审查着各种影视剧的三观。这和无法聚焦的国产影视剧是一体两面,影视剧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战战兢兢,说明价值观在交织也在撕裂。


现在很多国产剧的创作者也只能把观众当傻子,当那些不合逻辑不存在,你跟他们眨眨眼,能发现他们也不过是装傻罢了。



03

年轻人在怀念什么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电影《甲方乙方》片尾的这句话,总是让我无数次想起。
我们今天回味老剧,与其说是看剧,不如说是怀念一种感觉。
21世纪的头十年,中国渐渐地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意思的是,老剧定义的标准,也几乎是以这个为分界的。
有位网友对国产老剧有个略带矫情的评价:“这已经不光是一部电视剧,而是一种花露水的气味,切西瓜的声音,夏夜的凉风,回不去的河流。”
那个时候,看电视剧的和演电视剧的,都没那么有钱。现在回过头来想想,看老剧的岁月,用现在的标准看,其实都是一种苦日子。
我印象里的《新白娘子传奇》,脑海里从来就没有一幅很清晰的画面。因为那会儿我家的电视剧是个老年机画质,看多了两眼泛绿。

▲新旧两版白娘子(图/网络)


但那个时候总是很让人怀念。就好像今天有人怀念高考一样,高考前岁月并不轻松快乐,但总是值得回味。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高考是有方向感的,打架也好、早恋也好,都逃不过高考的最终审判,人生很清晰的,也很纯粹。
那个时候的影视剧也很有这种气质。《武林外传》虽然充斥着各种烦恼,但能感觉整个格调是有一种很真诚的快乐,苦中作乐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快乐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
再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看着是个喜剧,但内核是清醒的、讽刺的,其实就是对文化的反思,对官场逻辑的揭示,对知识分子理想与悲剧的刻画。
那些老剧,总能感觉它们很有活力:方向清晰、步伐稳健,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
这和那段岁月也是类似的。我们都在向前走着,小朋友躺藤椅上看电视、吹电扇,以后要考大学,考了大学就能找好工作。成年人也一样是清楚的,要赚钱要致富,尽早把黑白电视换彩色的。
今天,可能从观众到影视剧自己都是迷茫的。就像《小舍得》的剧情,孩子要不要补课?这部剧说是通篇反思吧,但真不补了,家长敢吗?这部剧其实也说不清楚,观众也没答案。
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艺术创作的必然,影视剧也一样,大多是现实的镜像,自带一种时代特征。到今天,我们已经发展到某种阶段,很多事没有特别清晰的答案了。观众不知道,影视剧也不知道。所以,很多剧你感觉它挠不到你,你急它也急。
我们不喜欢模棱两可的影视剧,一如我们不喜欢莫衷一是的生活。于是,我们怀念古朴的影视剧,怀念纯粹的过往。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商务微信:bingchuanxiaobian




冰川精华


互联网正在拉大“智力差距”


谁能来给90后养老


虎牙斗鱼合并被叫停,反垄断进入精细化模式


“持证上岗”来了!做父母,你配吗?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