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福建那些被隔离的孩子吧!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李跃
这些天的福建疫情牵动人心。
和此前的疫情不同,此次发生在福建尤其是莆田的疫情,出现了多名孩童感染者。数据显示,截至13日24时,福建省莆田市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核酸阳性85例,其中学生36人,包含幼托儿童8人、小学生28人。
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视频——幼儿园小朋友深夜11点半做完核酸不哭不闹,7个月大宝宝乖乖配合做核酸,4岁小朋友背着行李独自去做CT……
而评论的主基调是,这样的场景让人破防,福建的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给这些勇敢的孩子点赞!加油!
说实话,这种慷慨激昂的赞美,这种空洞的感动,令我很不是滋味。
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如果它还配叫审美的话。
你想想,他们都是学龄前的孩子,那个独自背着书包去隔离的孩子才4岁,走路都有点歪歪扭扭,这是一种怎样令人揪心、心碎的场景啊,作为成年人,我们好意思感动吗?好意思夸孩子勇敢吗?好意思让他们加油吗?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中,写父亲拖着肥胖的身躯为儿买橘子,那样的背影让他理解了沉默的父爱,也感动了万千读者;而一个4岁孩子穿着厚重防护服独自去隔离的背影,带给我们的不应是感动,而是羞愧。
不是吗?让他们以这么弱小的身躯去承受这一切,某种程度上是不是意味着大人的失职?
比如,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莆田一个才8个月大的宝宝为了做核酸检测,从白天等到晚上。那么,这里面的检测程序有没有需要优化的地方?我们要做的,是不是首先得跟孩子说声“对不起”?
在这里,我并没有指责当地有关部门的意思,疫情突起时的忙乱是难以避免的。我反感的是这种“感动“与”加油“的虚假滥情。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莆田相关部门表示,14周岁以下儿童隔离,安排父母或者其他家人共同居住,同时给予共同居住的人员和儿童专门培训,提醒他们在共同居住期间做好个人防护;组织教师在微信群中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组织线上活动,尽量给予儿童心理层面的安抚;针对儿童特点,在做好正常保障之外,给予奶制品等相关营养品的特殊供给……
这才是一种正确的务实做法,相比之下,那样的“感动”与“加油”的滥情反而有了高级黑的嫌疑。
但需要指出的一个现实是,这种扭曲的“正能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人已经对此习焉不察。
▲7个月孩子进行核酸检测(图/网络)
比如,网上曾流传一张图片,一个送外卖的母亲,在苍茫的夜色中,停下电瓶车,把背上的孩子解下来,在寒风中给孩子喂方便面。很多人为此感动不已,称这是伟大的母爱,女性本弱,为母则刚。
但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在这样的寒风呼啸的夜晚,那么小的孩子,不应该是睡在温暖的摇篮里吗?那么小的孩子,享用的食物不应该是营养更丰富的牛奶和蔬菜,而不是方便面吗?这样的“感动”,其实是对他人尊严的一种侮辱。
总有人习惯于为苦难加冕。
104岁的老人卖菜为生,他们感动;8岁的孩子用肩膀撑起一个家,他们感动;60多岁的父亲到建筑工地上卖苦力挣钱为孩子治病,他们感动……
他们从来不问问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对了,他们还有一句口头禅叫“苦难是财富”。
问题是,有谁真正愿意自己的名下有这样一笔“财富”?每一个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都会深深体会到苦难对一个人的杀伤力。
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贫穷与苦难,使多少人放弃了做人的起码尊严,使多少人出卖了自己的良知,更使多少人在挣扎走向沉沦。
有人从苦难中突围而出,也有许多人被苦难死死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无声无息地消失。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故事,成了永远也不可能进入我们视野的一团“暗物质”。
“苦难财富”论是某种程度上的麻醉剂,使人们放弃了对造成苦难的原因的深究,放弃了对制度性根源的追问,而沉醉在对苦难的意义的放大与拔高之中。
它为悲剧抹上了油彩,戴上了面具,打上了柔光,模糊了现实的本来面目。
回到福建莆田那些不幸需要隔离、需要核酸检测乃至感染新冠的孩子身上来,我们要做的,不是鼓励与加油,不是廉价的感动与抒情,而是,尽可能帮助孩子维护自身的权益。
比如,有专家称,12岁以下儿童应纳入新冠疫苗接种考虑范围,但也有人认为,给这个群体接种新冠疫苗,需要非常非常慎重,毕竟,针对孩子的疫苗不容有任何闪失。那么小的孩子是没办法“知情、同意、自愿”的,这需要大人运用自身理性来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判断与论证。
这比空洞的感动与廉价的抒情强一万倍。
冰川小号来了,请朋友们点一下关注!↓↓↓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商务微信:weiyingjie1974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