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自杀,互联网技术是“解药”
互联网技术的预防自杀应用,企业要有热心和恒心,大众要有耐心,拯救生命的努力永远值得尊敬。
特约撰稿丨关不羽
走马灯般快速转换的热点,大众的关注度聚焦失准。刚刚过去的“世界预防自杀日”就是如此。俄乌局势、伊丽莎白女王去世,高度吸睛,9月10日的世界预防自杀日,几乎没有什么热度。
热点可以不热,但人心不能凉。《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城市居民年自杀死亡率为4.16人/10万,农村居民自杀率为7.04人/10万。
预防自杀,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01
无法回避的老问题
每一起自杀事件都是神秘的悲剧,因此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自杀事件几乎都是主流社会刻意回避的“禁忌存在”,直到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崛起,让我们无从回避。
全球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自杀预告”、“自杀直播”层出不穷,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冲击。既然无法回避,就更要思考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如何预防悲剧的发生。
自杀的原因很复杂,但主凶早已被锁定。戕害生命的罪魁祸首,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威胁生命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甚至互联网所呈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创意图(图/图虫创意)
因此,面对互联网上出现的“自杀直播”、“自杀预告”,不能粗暴地斥之为“哗众取宠”“恶意炒作”。这些“常理”难以解释的现象背后,很可能是一个受伤的灵魂。对他们要有更多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而不是恣意伤害,这应该是一个网络居民的“自我修养”。毕竟互联网空间是公共空间,每一个参与网络互动的人,都是公共空间的营造者,都负有相应的责任。
世界预防自杀日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预防自杀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那么,互联网技术在这一系统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02
社交需求与社交风险
在绝大部分网络自杀事件中,社交媒体平台被自杀者用于发布信息,充当了“报丧人”的角色。
在一些网暴事件中,伤害直接来自网络。因此,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社交媒体和网暴联系在一起。各类极端事件造成的片面的印象,很容易让人忽视社交活动对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这才是社交媒体的基本功能。
社交是人的天性,不仅是功利性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心理需求。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宣泄情绪压力等等。这些都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更方便地实现。我们需要和志趣相投的朋友谈天说地,交流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甚至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对抗性社交,在话题争论的过程中宣泄情绪。
这些具有心理治愈的社交功能,都是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基本服务。
当然,不可讳言的是,新技术总是双刃剑,提高效率、提供便利的同时,总会产生新的风险。社交媒体平台为人们的社交需求提供了便利同时,不可避免地放大了社交风险。
“疯狂距离正常,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社交活动都存在过犹不及的风险。朋友圈的舒适区封闭久了,会陷入信息茧房;生活展示过度,可能泄露隐私;正常的话题争论过头了,陷入纷争。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人都能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交风险,但是总会有不正常的情况发生。网暴就是所有社交风险中后果最为严重的,对网络弱势群体的伤害特别大,比如抑郁症等心理疾患人群、未成年人。这些弱势人群遭遇网暴后,发生自杀惨剧的概率远高于正常人。
今年年初的刘学州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两千多条私信谩骂对他造成了莫大伤害,换作别人,关闭私信功能的简单操作就可以避免,但是这个伤痕累累的少年却无力应付,最后酿成震惊全国的惨剧。
这一事件表明,预防自杀,我们还要给很多“意外”打上补丁。
03
寻求预防自杀的技术解
直面问题,不等于陷入悲观。人类科技进化史的经验表明,科技进步始终向善而行,几乎所有新兴科技的最初阶段都是备受争议“双刃剑”,最终都成为社会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
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体应用也是如此,这一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必将是预防自杀的“技术解”。
预防自杀的关键在于信息,及时发现、及时介入是拯救生命的关键。这就是天然的信息技术应用场景。
大众讨厌社交媒体平台“直播自杀”的“报丧人”角色,但是换一个角度看,只要能够及时自杀意图的信息、加以有效干预,“报丧人”就变成了“报警器”。其实,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案例,平台经营方、热心网友及时把“自杀预告”及时通报给警方,警方及时介入阻止了悲剧发生。
而且,“互联网从不遗忘”,所有的网络活动都有迹可循,为政府部门的治理提供了便利。2016年神奈川“自杀网站事件”后,日本政府成了专门的对策部门收集网络信息,针对性地打击“自杀网站”、“推特自杀圈”,就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互联网时代的预防自杀,是由网络链接的系统工程。网友有“网民的自我修养”,政府有治理之责,平台企业有技术服务的义务。作为互联网产业大国,中国平台企业在预防自杀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自2018年6月至2022年7月底,微博用户舆情服务组已上报5268例疑似案例。2021年,自杀疑似案例上报量达1564例,2022年截至7月底,已上报自杀疑似案例545例。其中,2022年上报疑似自杀的545例用户经后续跟踪关注,其中419位用户还在继续登录、发博,占比76.88%。
这组数字是有温度的,因为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生命。中国互联网治理已经把预防自杀放在了议题的前列,我们不必怀疑绝大多数网民的善良、政府和企业拯救生命的决心,但也不能低估预防自杀的技术难度。
微博用户服务舆情组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坦承,现在的工作靠主观判断的部分比较多,“我个人理想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用更智能的判断方法,比如把人工逻辑写入系统,通过他历史微博的心情变化和采取的实际行动来判断监测到的轻生内容的危险等级。”
预防自杀的互联网技术解目前依然是一道难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世上最难测莫过于人心,预防自杀要面对的是生死一念的极限心理?这可不是投其所好推送广告的简单应用,而是洞察人心最幽深处的极限科技。
所以,互联网技术的预防自杀应用,企业要有热心和恒心,大众要有耐心,拯救生命的努力永远值得尊敬。
不知道每天有哪些社会热点新闻?
在网上找不到思想交流的对象?
想和冰川思想库的专业撰稿人讨论?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
立即加入冰川读者交流群!
(以前加过冰川交流群的请勿重复添加)
*题图来自图虫创意*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商务微信:guyun2009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