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多年前,这场巅峰对话重塑了中国人的心智
“鹅湖之会”最大意义是将“朱陆异同”第一次全面、细致而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所有人都真切地认识到,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理论大厦,它们之间横亘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陈季冰
武夷山脉北麓的江西铅山县境内,有一个叫鹅湖的地方。它的得名是不是因为这里很久以前就一直有一个湖,而湖上有很多鹅?不得而知。
早年,鹅湖也算是一处名胜。唐朝代宗大历间(766-779),有位大义禅师在这里建了一座峰顶禅寺。大义是创立了“洪州宗”的禅宗大师马祖道一的弟子,想来他的佛学造诣一定也十分深厚。
在他主持下,禅寺很快便声名鹊起,这里成了江南禅宗的有名道场,连当朝天子都“闻其道”。
元和二年(807),唐宪宗召见大义禅师,让他与一群大法师一起讨论佛法。其间,大义对皇帝的困惑与不解一一点化。宪宗于是下旨向大义赐号“慈济”,同时“敕建鹅湖峰顶禅院。”(王祚昌:《鹅湖峰顶志》。)
但在之后400年里,风景秀丽的鹅湖只是在释教人士中有些名气而已,一般人很少知道这个崇山峻岭环抱的内陆小地方。
直到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盛夏,一群学术界大人物心血来潮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交通闭塞的此地,展开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哲学辩论会,让这里顿时蓬荜生辉。
随着“鹅湖之会”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鹅湖这个名字也从此被载入了不朽。
01
那一年,最先抵达鹅湖的是理学大师朱熹和他的好友吕祖谦,不过他们事先并没有筹划好了要到这里来开一个学术会议,而只是途经而已。
在这之前,他们二位刚合作编了一本重要的书,也就是后世儒生的必读教材之一——《近思录》。
这年正月,吕祖谦从自己的老家婺州(今浙江金华)东阳到访朱熹所在的福建建阳寒泉精舍,两人聚会、读书、畅叙了一个半月,相互启发感悟之余,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位北宋著名道学家的文章著作中,精选“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近思录》朱熹序。)622条,按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近思录》吕祖谦序。)的原则,辑成《近思录》十四卷。
其意旨在为后学者更好地把握“北宋四子”思想精要提供一个入门阶梯读物,以免“初学者不知所入”(《近思录》朱熹序。),以正“厌卑近而骛高远”(《近思录》吕祖谦序。)之失。
前后只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就得以成书,说明这部书编得很顺利,朱吕二位的交流与合作看来也十分愉快,没有什么大的分歧。
书编完以后,意犹未尽的朱熹送吕祖谦回程。这本是古代士大夫交游的礼仪,但朱熹一送就把吕祖谦送到了铅山,可见吕祖谦在朱熹心目的中的重要位置。
如果你查一下地图就会发现,从建阳到铅山,实际上就是自南而北翻越了整座武夷山!
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驾车走高速公路,最快也得辛苦走上两三个小时。850年前的朱吕二先生在这条山路上走了一个多月,等他们来到铅山时已是当年的五月。
02
但在当时,这位“吕东莱先生”的名头可不见得逊于朱熹。
吕祖谦本人是一位杰出的理学家,与朱熹和张栻并称为“东南三贤”。但他的出身极为显赫,其八世祖吕蒙正、七世祖吕夷简和六世叔祖吕公著都曾在北宋时当过宰相;他的六世祖吕公弼也官至枢密使,也就是宋代最高军事长官。他们是寇准、包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些伟人们的上级、同僚、挚友或政敌。
自其而下,吕祖谦曾祖吕好问、伯祖吕本中、祖父吕弸中、父亲吕大器等,皆为朝廷重臣,且都政声卓著,可谓世代官宦之家。有宋一代,除了赵官家,大概找不出第二个比“东莱吕氏”更显耀的门第了。
不止官场得意,吕氏一门在学术上也有渊源深厚的家传。
在黄宗羲和全祖望编著的《宋元学案》一书中,吕氏七代人里至少有17位学者赫然有专门学案在列,当然也包括吕祖谦这位南宋理学名家。
《宋史》本传说:“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宋史》卷四三四《吕祖谦传》。)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推断,吕祖谦在世时很可能是当时天下公认的学界领袖人物,地位甚至要更高于年长他六七岁的朱熹。
▲吕祖谦像(图/网络)
吕祖谦在这段隽美崎岖的山路上突发奇想,向朱熹提议,由自己出面邀请在学术界影响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的另一位道学名家陆九渊前来聚会辩论。
正如我们这些后学者所熟知的,朱熹与陆九渊在北宋诸子开辟的道学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两支截然不同的传统,亦即后来所谓理学与心学之分。他们在当时就已形成了鲜明的两个派别,并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尖锐争论,有时甚至难免意气用事。
吕祖谦的初衷显然是想要调和朱陆之间的分歧,以使南宋道学的理论体系重归统一,学术团体内部更趋和谐。他应该是受到了与朱熹一同编辑《近思录》的愉快合作经历的启发,希望朱陆之间也能达成共识。
朱熹觉得吕祖谦的建议很好,于是吕祖谦立即派人向陆九渊送去邀请信函。他们二人自己则在铅山当地的鹅湖寺住下来,静候陆九渊的到来。只是不知道这个其貌不扬的鹅湖寺,是否就是400年前唐宪宗敕令兴建的那所“峰顶禅院”?
陆九渊欣然接受邀请,并立即动身启程,他内心里大概早就在期待着这样的机会了。
陆九渊的老家在江西抚州金溪县,150多年前,抚州临川县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位无比伟岸、同时也引来无穷纷争的大人物,他就是王安石。抚州离铅山不很远,与建阳到那里的路程差不多。
一个月后,也就是淳熙二年(1175)六月,陆九渊与自己的五兄、同为知名学者的陆九龄联袂出现在了鹅湖。
03
朱熹、吕祖谦加上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四位世人仰慕的学术大师相聚在一起辩论的消息传开后,一向偏僻的鹅湖瞬间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人们从各地涌来这里,当时的知名学者就来了几十个人,自然还有朱、吕、陆三派的门生弟子们。大家都不想错过一次顶级的智慧碰撞,而这样的巅峰对话几百年都没有机会出现一次。
陆氏兄弟显然是有备而来,他们到达鹅湖寺与朱、吕二人见面寒暄之后,各自呈献上一首七律诗。
▲陆九渊像(图/网络)
这自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交游聚会时必不可少的风雅传统,故而这类酬和诗通常都以赞美风物、咏诵时节及相互褒扬为主,往往写得花团锦簇。
陆九龄的那首诗便是如此,也因此不为人所记得。然而,年少气盛的陆九渊却锋芒毕露,甫一见面便毫不留情地挖苦朱熹: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辩只今。
(陆九渊:《鹅湖和教授兄韵》)
本来,这次辩论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为学之方”或“教人之法”,即应当如何正确地学习精进。而这个问题又涉及理学与心学两个不同哲学体系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分歧。
朱熹历来重视“格物致知”,就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深入调查研究,“穷究万物之理”,积累正确可靠的知识,加以归纳和分析,逐步逼近终极真理。
而陆九渊一向强调“发明本心”,在他看来,一个人若非一开始就树立纯粹和善的发心,那么读再多书,了解再多现实问题,也绝无可能找到通往真理之路,没准还比不掌握知识更坏,因为为恶的能力更大了。
陆九渊的门人朱亨道后来对此有一段比较准确的记录:“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
所以,朱熹总是劝人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进而去发现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那个“理”,用现代科学的话说就是客观规律。
点击小程序,立即购买
而陆九渊并不认为存在一个先于和外在于人心的客观之“理”,他的标签性名言是“心即理”。陆九渊总是反对盲目读书和历练,主张“先立乎其大”,通过持续不断的内省来祛除因外在“污染”而生的“此心之蔽”,唤醒和发掘沉睡于每一个人身上的内在“德性”。
朱陆之间的根本分野,亦可概括为“道问学”为先,还是“尊德性”为先。
陆九渊的这首见面诗正是嘲讽朱熹的为学之道是“支离事业”,琐碎而无用。
据清人郑之侨所作《鹅湖倡酬诗考》一文说,象山先生抛出这首诗后,“元晦闻之色变,大不怿而罢。”想来,陆九渊之前一定不止一次地以“支离”之类的话讥讽朱熹的为学之道,所以朱熹一见到那首诗便十分不快。
辩论尚未开始,气氛已不融洽,似乎也预示着这场万众期待的“鹅湖之会”不会有圆满的结局。
接下来的正式会议由吕祖谦主持,朱熹和陆九渊二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激烈论辩了整整三天。
至于结果,我们这些后来人当然也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双方谁都没有能够说服谁,也没有能够达成丝毫折中与妥协,最终不欢而散。
04
按我个人的解读,“鹅湖之会”之所以在中国思想史上名气那么大,其最大意义实际上是将后人所总结的“朱陆异同”第一次全面、细致而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所有人都真切地认识到,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理论大厦,它们之间横亘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身处其中的吕祖谦不太可能认识到,为什么朱陆之间无法达成自己与朱熹之间的那种愉快共识。
这是因为,吕祖谦也好,张栻也好,不论他们二人的学问多么渊博,思想多么深邃,见识多么睿智,品格多么高尚……他们都没有建构起逻辑上严密自洽、内部各部分有机整合的理论体系,按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一套能够自我论证的意识形态。
但朱子和象山各自都形成了这样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好的体系能够把各种知识整合进来,但体系与体系之间却是无法相互整合的。体系越是完备,这种整合就越不可能。
进一步看,这也正是朱熹所代表的理学与陆九渊所代表的心学之所以穿越几百年依然能够在每一个时代焕发出新鲜而强大生命力的源泉所在,而吕祖谦和张栻以及那个时代的所有大儒们,一旦抽离了他们的具体时代,就渐渐地不再被后人铭记了。
所谓“朱陆异同”,其实是古今中外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时的一个永恒问题。
对照西方思想史,古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体系与亚里士多德体系之争、基督教神学中的圣奥古斯丁体系与托马斯·阿奎那体系之争,本质亦不过在于此。
▲朱熹像(图/网络)
朱熹之学后来被历代朝廷尊为官方意识形态,亦即所谓“程朱理学”;而陆九渊之学经明代王守仁(阳明先生)的进一步完善和阐发,形成所谓“陆王心学”,成为对官方理学的有力挑战和有益补充。
不过这是一个宏大的哲学史课题,已远远超出本文的主题范畴。
照围观者的一些记载来看,在“鹅湖之会”上,陆氏兄弟似乎是稍占上风的。但这恐怕并非因为陆九渊的道理和逻辑更让人折服,而是因为在没完没了地辩论读书学习究竟是不是成为“君子”的必经之阶时,聪明绝顶的陆子静最后突然抛出一个堪称“绝杀”的命题:“尧舜之前何书可读?”令那个时代知识最广博、思想最缜密的朱子竟一时语塞。
放到今天开放和发展的知识系统中审视,这充其量是一种诡辩,只是很巧妙而已。但在默认尧、舜、文王、周公、孔子、孟子为无法超越的“道统”之源的道学思想框架内,这的确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陆九渊的哲学比朱熹的哲学更富有宗教性。
关于这一点,朱熹看得很明白,他后来指象山之学不过就是披着一件儒学外衣的禅学而已。
据陆九龄说,他怕场面尴尬,曾私下里劝弟弟不要拿这个难题去向年长他九岁的朱元晦发难。但陆子静最终还是没能忍住,毕竟那年他才36岁。
或许正是因为陆九渊在“鹅湖之会”的首尾两次“冒犯”,作为这场盛会的发起者和主持人,吕祖谦这样评论朱陆二人的表现:“元晦英迈刚明,而工夫就实入细,殊未可量。子静亦坚实有力,但欠开阔。”
应该说,吕祖谦不愧为一代大家,他说得不但中肯,而且更是敏锐地预见了未来。
点击小程序,立即购买
由于围观者众,各种不同记载接踵出现,其中必然又夹杂着许多添油加醋和道听途说,这场“鹅湖之会”渐渐传播开去,变成了天下读书人的一项重要谈资,鹅湖这个地方也就出了名。
13年后,另一位当时的大学者陈亮不知出于何故,邀请著名词人、抗金义士辛弃疾和朱熹一起再赴鹅湖相会。
不过,关于这“第二次鹅湖之会”的记载很少,可见它没有引起什么关注,陈亮和辛弃疾的共同偶像朱熹好像也没有去,二人在那里填了几首词互赠而已。
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有理学门人在鹅湖寺边上建了一座“四贤祠”,并在此聚徒讲学。
到理宗淳祐十年(1250),也就是“鹅湖之会”过去75年之后,当地有个官员奏请朝廷在此兴建一座书院。朝廷批准了这个建议,并赐名 “文宗书院”,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书院”的来历。(《书院寻踪(下)》第441-447页。韦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
当朝天子宋理宗是一个对理学无比钦佩的人,以至他驾崩后得此庙号。
05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场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鹅湖之会”在当时的另一重大现实意义就在于,它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以后,这类“会讲”便成为南宋书院进行日常教学和学术探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之一。
就在“鹅湖之会”过去5年后,淳熙八年(1181)的新年,陆九渊又一次收到了一封郑重的邀请函,这次向他发出邀请的不是别人,正是朱熹本人。
淳熙五年(1178),朱熹受诏知南康军,他到任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重建已经荒废百年的著名的白鹿洞书院。
在朱熹的执着努力和亲力亲为下,淳熙七年(1180)三月,白鹿洞书院重新开门讲学,作为地方长官的朱熹亲自主持,他马上想到了请自己那位最著名的论敌陆九渊前来开讲。
由于当地有灾情,朱熹先要忙于赈灾,这次会讲延迟了几个月。第二年初春二月,陆九渊应约而来。这一次,在新建成的白鹿洞书院,两位大师的合作要比5年前的“鹅湖之会”愉快很多。
陆九渊在朱熹复兴的白鹿洞书院升堂会讲,他讲课的主题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白鹿洞书院(图/图虫创意)
这堂课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朱熹评价说,陆九渊的讲课“皆有以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盖听者莫不竦然动心。”(朱熹:《跋陆子静白鹿洞书堂讲义》,见《陆象山集》、《朱子大全》。)
朱熹还在写给他人的信件里描述,在场听讲的人无不被陆九渊讲课时的浩然正气感染,“说得来痛快,至有流涕者”(见李绂:《象山年谱》。)。
朱熹自己也被深深震撼,他生怕时间一久,大家会忘记了陆九渊的教诲,便请他把讲稿精要整理出来,还亲自为它题跋,这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堂讲义》,不久便被刻石以便久存。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正式的教师课堂讲义,现代大中小学里使用的“讲义”这个专门概念,也许正源于它。
从存世的《白鹿洞书堂讲义》来看,陆九渊这堂课的要旨是抨击当时弥漫于天下士子中的那种读书只为科举、科举只为当官、而当官又只为利禄的恶劣风气。
他希望学者以“义”为先,即读书是为了追求真知,当官是为了为老百姓谋福利,进而从根本上端正政风、学风与社会风气。
不过,用文言记录下来的只是这堂课的观点精要,仅寥寥数百字,我们如今已很难从中体会到当时在场听众为什么竟至于被感动得流下热泪了。想来,陆九渊在讲课中举了很多时人有深切体会的真实事例,口语表达也特别真挚、有力、动人。
06
演讲与辩论是他的强项,也是他的学术传播的最大特色。
史载,陆九渊经常站在田头河边,用最平易浅显的大白话对着大字不识的农夫村妇们宣讲他的那些哲理。陆九渊所讲的东西都是从生活中随处捡拾来的,任何的身边小事都可以成为他“弘道”的素材。
▲朱子祠内清乾隆年间碑刻《白鹿洞书院教条》(图/人民网)
他总能让自己的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啧啧称道,朱熹自己也曾极为钦佩地说过:“子静会说话。”当陆九渊有机会“面圣”时,他还曾热心地为陆九渊出谋划策,希望后者能够以善言的天赋说服当时的皇帝宋孝宗,推动政事改革。
朱熹与陆九渊正相反,他是史上著书立说最多的一位思想家,还是少数在生前就很有意识地花力气修改、编纂自己文集的思想家,他尤其善于编写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材。他们二人都地一丝不苟地践行了自己的哲学信念。
时光又流淌了840年,那块镌刻着陆象山记、朱子跋的《白鹿洞书堂讲义》的石碑今天依然矗立于庐山白鹿洞书院的北碑廊。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思想家和而不同的真诚交往,以及他们始终不懈的上下求索。
朱熹的一生有一大半是在茶乡武夷山度过的,
“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
他隐居武夷山,著述立说,
以茶穷理。亲朋故友来访,
则人山寻胜,品茗赋诗,
互相唱和,至今遗迹犹存。
武夷山六曲响声岩留有手书岩刻,
记载他与蔡元定、吕祖谦、
刘子翼等文人武夷漫游;
在《武夷山志》里还收入他与袁枢、
潘友人等品茗唱和的茶诗。
这里小编诚意推荐
冰川私享自营
来自武夷山原产地的
四款武夷岩茶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新品预售,一周后发货
现在下单分别赠送
价值68元、88元、128元旅行茶具一套
(赠品单独发货)
*题图来源于网络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商务微信:guyun2009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