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男人中年放弃编制”,本不该令人惊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Author 叶克飞
撰文丨叶克飞
这两天,某工作室出品的《一个山东男人在中年离开编制后》一文引发关注。我在朋友圈里开了个玩笑:“山东男”、“中年”和“编制”,云集这三大元素,就算内文一个字都没有,光这个标题都能十万加。
我父亲是广东人,母亲是山东人,我从小在山东长大,13岁时才回到广东。对山东的最深刻印象,便是人们对“单位”的看重。山东人对体制内的热爱,早已使之成为段子基地。
虽然考公考编的热情明明遍及全国,但山东始终极具“符号意义”。毕竟“不孝有三,无编为大”,席卷江浙沪等地区的山东考公团更是让人闻风丧胆。
有人这样编排:
山东丈母娘心中的理想女婿:我的女婿是一个有编制的人,有一天他会开着老款帕萨特来迎娶我女儿,当他下车的时候露出一张国字脸,平头发型,冲我们面带微笑。掖在黑西裤里的白衬衣是他的身份象征,睡得扁平的后脑勺,是从小对编(扁)的追求。后备箱里塞满了单位发的米面油盐和牛奶,走路间,别在腰间的钥匙串来回晃动,举手投足透露着成熟气息。
还有人编排:
山东最理想的家庭模型:男方是公务员,女方是一名教师,结婚以后生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男孩长大以后考上公务员,女孩长大以后考上教师。男孩未来娶一个当老师的媳妇,女孩嫁一个当公务员的老公。如此循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而在《一个山东男人在中年离开编制后》一文中,主角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有着非常典型的山东家庭思维,父母认为生意人不体面,公务员才是阶层跨越。他高中才毕业,就被父母要求穿衬衣、西装和皮鞋。考大学时,虽然只考了三本,但还是按照家人建议,选择了考公时选择最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他从小生活的氛围相当典型,周围人都说“凡不是机关就算不得工作”,而且男同学大概70%都会在家附近就业。他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大学毕业后,考了潍坊的事业编,在指挥中心秘书科编辑警情、警讯,给领导写材料。他觉得这种日子很难熬,但无法得到父母理解,干了八个月后辞职离开。
此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不愿意在体制内度过一生。但父母并不同意,要求他继续考。他选择了顺从,像上瘾一样到处考公考编。他曾考上天津司法局的公务员,选择放弃,还考上过安徽阜阳的乡镇公务员,嫌太偏远也放弃了。他疯狂地考了十几次,而他的大学同学70%以上都是公务员或事业编。
作为一个三本学生,他有着危机感,担心找不到体面工作,考公反而是唯一可行的途经。2014年,他考入济宁某县级市的人社局,但工作非常琐碎。干了几年后,有次要迎接检查,连续熬夜加班一周,整理出大量材料,但检查组突然又不来了。
这件事情成了导火索,他认为自己几年来一直在做这种完全没有意义的工作,刚好碰上30岁生日,他平时又经常画漫画,算是副业,就决定辞职。
一个山东人决定辞去体制内工作,注定会引起轩然大波。他的父母觉得天塌下来了,孩子一生已经毁了。他跟家里不断吵架,亲戚也加入战团,说他脑子有问题。
离开体制后的他,生活出现了巨大的起伏。他坦承自己是个“60分先生”,什么都会一点,画画、作曲、拍视频、表演,但什么都只是及格而已。在体制内,他更是缺乏生存技能,写材料很一般,嘴巴比较笨,酒量也很差。
但他曾经在漫画方面有过一些惊喜,2016年,他还在体制内工作时,尝试画体制内人员各种心酸的漫画段子,比如“泪光点点同时微笑服务,送文件犹如在跨栏,三天不学习变成托腮的猿人。”
这个切入点在微信公众号兴旺的时代,其实是一个相当聪明的选择。第二年,他的账号突然火爆,一篇《机关事业单位生存现状挥泪解析》,24小时阅读量达到200万,个人微信也被蜂拥而至的粉丝加崩了。
这给他带来了副业收入,但他又觉得画画同样不是他想要的东西。他想做原创歌手,在音乐上花了不少时间,但自己的原创作品发在网上毫无水花,他唱歌也没有什么天分。
在微信公号的热潮渐渐冷却时,他选择了短视频的风口,但并不顺利。后来转换思路,拍摄自己经历,关于中年单身,这段真诚的视频在抖音上获得了不错的数据,也带来了近二十万粉丝。
他也慨叹离开编制后,为他介绍相亲对象的人一下子少了很多。他认为:
我的枷锁来自于父母,和他们对我结婚生子的期望。即使我抖音上有几十万粉丝,他们到死都会觉得,公务员是最佳选择,我离开编制是不对的。他们很早就催婚催生了,天天用苦肉计,打感情牌,说他们老了,想抱孙子,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没法对话,他们听不进去,我也不抗争了。
这样的人生经历在社会上并不少见。当事人活得相当拧巴,或者说他始终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的人生道路也非常典型,前半段选择压抑内心,屈服于父母,后半段无法继续压抑,就选择与父母对抗。当然,现实中也有人一辈子都选择了压抑和服从,也有人经历过最初的压抑后,逐渐变成了与自己父母一样的人。
在我看来,他的迷茫并非发生在离开体制后,而是在求学时代便已开始。其实无论是考公考编还是其他工作,都是个人的正常就业选择。即使将“考公考编”视为“上岸”,也不过是时代所迫,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他那段上瘾般疯狂考公考编的经历,更像是赌气而为之,既浪费了公共资源,又在这种巨大消耗中渐渐迷失方向,这段经历无疑导致了内心的异化。很显然,他个人并不喜欢稳定工作,只是因为父母的逼迫才勉强而为之,加上山东浓厚的考公考编氛围,更是加剧了这种焦虑。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并没有调整好心态,而是选择了一种内耗的方式,让自己的情绪处于崩溃边缘。至于进入体制内的机械琐碎和各种幻灭,还有离开体制后的挣扎,都只是情绪的延续而已。
当然,我还是能理解他的心理。我自己有过在一个地方工作17年的经历,其实工作条件相当好,稳定安逸,完全可以一直干到退休。但当我内心有其他梦想,回头又发现自己恰恰错过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期时,那种后悔实在无法言说。
这位放弃编制的山东人,他的工作偏向于琐碎机械,又时常做无用功,很难寻找到工作的意义,内耗的程度只会更大。
所以我一直认为,对于年轻人而言,在家中条件和自身素质都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职业时不妨更慎重一些。父母的要求、稳定与否,都不应该被作为第一选择。如果内心决定要吃这碗饭,觉得自己能够长时间承受相对机械琐碎的工作,那固然好,但如果内心有挣扎,不愿意二十岁就看到自己六十岁的样子,同时确实有一技之长(尤其是真正的科技层面),那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以免后悔。
至于中年后是否应该放弃稳定工作,一直是热门话题。从大环境来说,如果没有足够储备与后盾,那么它在物质层面上很可能是个糟糕的选择。即使“前途是光明的”,当事人也难免会在一段时间里面对相对曲折的道理。
毕竟,相对稳定工作,“追梦”对人的素质、能力、意志和心态都有更高要求。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意志上能否坚持、面对困难时能否乐观面对,都可算是考验,适应不稳定远比适应稳定工作更难。
问题的关键在于,“稳定”不应是唯一的选择。人生的可贵之处,在于选择的多样性,一个正常社会应该包容各种各样的人生状态与轨迹。细水长流、一成不变的人生当然不坏,为了梦想而冒险,同样是一种选择。
许多人曾有错觉,认为年轻人无定性,相比有老有小的中年人更容易离职。但之前有调查显示,抛开被动离职等因素,在主动离职的群体中,中年人才是主力军。从全世界范围来说,情况更是如此。
这是因为中年人会面对更严重的年龄焦虑,这种焦虑并不仅仅来自于养家糊口、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物质压力,更来自于心理:对长期一成不变的工作产生逆反情绪,曾经的梦想变成人生遗憾,希望找到新的人生价值……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中年人经过工作与生活的积累之后,更懂得自己需要什么,因此往往在这个年纪选择转型。不过从现实角度来说,主动转型的中年人在当下中国社会确实是少数,毕竟生活太难了。
一个理想社会,不应为中年人放弃稳定工作而惊诧,只会为放弃稳定工作的中年人提供足够保障和发展空间。而一个让中年人不敢转型、不敢放弃稳定工作的社会,可能既无法容纳中年人的梦想,也无法容纳年轻人的梦想。
2023新果热卖中果仁饱满,香酥松脆点击小程序,立即购买
*本版编辑:冰小乐*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商务微信:lhellohm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