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事关3亿人:我们的晚年,到底该托付给谁

熊志 冰川思享号 2023-11-07

居家养老之外,该如何提供体面和安心,让老人放心地把晚年人生,从交给熟悉的家人,转变为交给社会和市场?


特约撰稿丨熊志


如何体面地养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家庭的心结。

几天前,上海静安法院公布了一些赡养纠纷的典型案例,其中,一名93岁老人起诉60多岁子女要赡养费,引发广泛关注。


这起案例只是“老养老”困境的一个缩影。静安法院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审结的112件赡养民事纠纷案件中,涉诉主体高龄化趋势明显,原告年龄在80岁以上的案件超过五成。


老龄化时代来临,60岁以上老人数量直奔3亿大关,一边是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抚养比上升,放大了社会的养老压力,一边是传统家庭的照料和赡养职能逐渐弱化,越来越多人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时代难题:


我们的晚年,到底该托付给谁?



01


传统的中国社会,一直将“养儿防老”当成一种道德责任,家庭承担着核心的养老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子女的孝顺程度,直接决定了老人晚年生活的品质。


这种延续千百年的国情,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956万人,这是中国的年度出生人口数首次跌破1000万。社交媒体上,年轻人不愿生甚至不敢生,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


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下,“四二一”形式的家庭结构成为主流,大量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在进入需要赡养的老年阶段。而一个寿命越来越长的社会下,越来越多的低龄老人,也正面临不断增加的赡养压力。


社会结构变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也在淡化,家庭的赡养职能逐渐弱化,养老问题不再只是家事。居家养老仍然是主流,但一部分的居家养老需求,正在向社区、机构等社会化的渠道转移。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现在的养老形成了“9073”的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尽管后者占比不大,但乘以近3亿人的基数,也是一个高达数千万人庞大的群体。


图/图虫创意


社会化养老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职能,很多家庭的养老需求,正在经历从子女赡养,到寻求社会养老支持的转变,他们呼唤在居家养老之外,有更多专业力量提供服务支撑。


然而,在社会化养老需求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本该是一片蓝海的养老市场,发展水平却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尤其是一些低水平运作的机构却只能勉力支撑,处在微利甚至亏损状态——民政部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建养老机构床位429.1万张,床位空置率高达50%。


需求井喷和空置率达50%的矛盾,折射出对机构养老的不信任。对此,经济学家朱玲在《低龄与高龄老人的合作与冲突》中,结合自己赡养经历写道:

当我第一次向患有腿疾的父亲和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提起关于机构养老的可能性时,父亲要么不回答,要么顾左右而言他,将“先治腿”作为挡箭牌;而母亲一听到养老院的建议就大哭起来,指责:“我生了她,为她做这做那,她却不要我了!”


抛开观念原因,对机构养老的不信任,主要还是源于对其专业化程度缺少信心——供给良莠不齐,品质化的养老服务稀缺。养老机构出现的一些负面新闻,加深了大家的担心和顾虑。


总之,在低品质的旧形态养老机构充斥的前提下,市场亟需一些行业标杆式的引领者,实现服务形态的升级。


机构养老这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缺少信任,老人不要愿意去养老院,床位空置;床位空置就收入少,机构又缺少投入的动力,无法提升照护质量,老年人更加缺少住进去的意愿。


因此,本该作为重要补充的机构养老,专业照料服务的供给,越来越跟不上时代需求。它更多还是停留在解决生存型养老需求的阶段,哪怕老人有钱,都未必能买到优质的服务。


举个例子,目前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认知障碍老年人超过1500万人。但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缺口超过百万人。


一些养老机构的护工,可能根本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在应付复杂的照料任务时,难免容易失去耐心。


居家养老之外,该如何提供体面和安心,让老人放心地把晚年人生,从交给熟悉的家人,转变为交给社会和市场?



02


一个积极的信号是,面对养老市场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多的机构正在参与进来,投身到事关3亿人体面安享晚年的时代大业中,养老服务的供应提速,不再和老龄化的进程脱节。


不过,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养老的需求出现分化,畅享颐年人生,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养老服务谁来提供”的难题。


早些年,各地打造了很多福利院或敬老院,它们的主要职能,是照顾那些“三无老人”;改革开放后,随着“三无老人”减少,这些有福利性质的养老机构,逐渐向社会开放。一些民办的养老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发展到今天,机构养老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受众面越来越广,养老院早就不再是单纯的收容场所。


需求端,养老服务需求逐渐多样化、多层次。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希望在养老上也实现消费升级——从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转变。他们要养老,更希望享老,像年轻时代那样活得多姿多彩。


在解决生存型的养老需求之后,如何让老人颐养天年,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


在谈到养老话题时,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主任殷志刚提到一个观点,他认为养老的核心有三:一是养生,能够带来健康;二是养心,能够满足情感慰藉;三是养性,也就是与社会不割裂。


所以贴心的照料,完善的医疗条件,在衣食住行方面提供专业的服务,这是一方面;体面养老更要解决心理层面的需求,解决情感慰藉问题,让老年人找到自己的价值。


图/网络


在南方周末携手中国平安推出《老生常常探》节目中,商业观察家吴伯凡提到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一位朋友将母亲接来养老,母亲总是抢着洗碗,洗得不太干净,朋友劝母亲不用亲自洗,让保姆来做,母亲反而有点伤心。这位朋友才恍然大悟,母亲要的不是洗碗,而是自己在家庭中被需要的感觉。


担心有形无形地边缘化,不再被家庭或者社会需要了,这可能是很多老人的担心。


一些老年人对机构养老存在顾虑,其实正是担心就此和社会脱节,进入一个封闭的小范围的世界,生活变得单一孤独,变成没有社交的边缘人群。


为了疏解老年人的孤独,让暮年生活依旧从充实有价值,能养生,也能养心、养性,实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富足,一些提前步入老龄化的欧美国家的经验,倒是值得参考。


比如在美国和日本,会有一些专门的复合型养老社区,往往选址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城郊地区,周边医疗、商业、文化等服务设施便利,成为家庭养老之外的重要补充。


这类复合型养老社区,承担着老人基础生活、健康医疗以及休闲娱乐和学习等多重功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由于社区规模大,老年人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社交,精神有寄托,不至于离群索居。


回到国内来看,前两年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也特别提到,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包括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提升老年文化体育服务质量等。


这些案例和政策,为体面养老指明了方向——面对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要在基础性的照料之外,提供更有价值增量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持续投入自己的热爱与事业中,在退休离岗之后,依然有社交,有社会参与,有进步、有作为和创造,不至于孤立于社会系统之外,被边缘化。



03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8亿人。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国人素来看重“家”的概念,哪怕随着观念变化,养儿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功能性地防老,家庭仍然将承担核心的赡养职能,“9073”的养老格局,短时间不会发生巨大变化。


不过,在家庭和政府之外,市场化的养老力量,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在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压力越来越大,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覆盖面有限的前提下,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作为重要补充,肩上的担子会越来越重。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平安深度布局康养战略,试图破解中国式养老难题,助力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相较于其他行业,险企涉足康养行业,有着天然的优势,有长期投资的资金积累,有医疗健康、财富管理资源整合能力,等等。


不过平安的探索,不仅仅是基于保险行业经验积累优势,推出的匹配客户需求的养老相关的保险类产品,更全面深度介入,形成健康+、居家养老、品质康养社区的服务矩阵,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一些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不意味着他们对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没有相关的需求。


中国有句俗语,叫“久病床前无孝子”。涉及养老,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是一项专业复杂且琐碎的活动,日常饮食出行、健康检测、慢病管理等,极度需要耐心和精力,所以居家养老常出现“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


为了疏解家庭照料的压力,平安康养依托集团资源,提供“保险+居家养老”服务——1个养老管家携手N个专家顾问,为客户动态打造围绕“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十大场景的专属养老服务建议方案。


在品质康养社区方面,平安则对标国外的先进经验,超越传统的机构养老模式,通过高品质的养老社区建设,打造人性化、适老化、丰富多元的享老生活空间。


图/网络


以2021年诞生的平安臻颐年为例,旗下“颐年城”产品线已相继在深圳、广州、上海、杭州落地,填补了国内品质康养社区的空白,让享老变成一种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养老本身是服务行业,需要针对性地解决老年人的切身痛点。比如很多老人上了年纪,身体都会患上一些疾病。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对此,平安推出“七维健康”体系,对老人实行全流程的健康管理,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甚至连日常饮食的血糖,都有针对性、定制化的防控方案,让老人生活更健康。


更关键的是,平安臻颐年坚守城芯布局,不是一个封闭、单一的世界。


居住在社区里面,老人可以享受城市便利的配套,医疗、休闲、文娱、社交功能一应俱全,私人空间与活动社交并存,可以携带宠物,还可以通过课程和活动重拾职业获得感,依旧能融入社会,老年生活更充实。


图/网络


《老生常常探》节目中,就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特别的直播间:在媲美专业团队的各种设备前面,一位老人正带着宠物小狗进行直播。老人的情感有慰藉,也能够继续发光发热,释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在《联合国老年人原则》中,特别强调了五点,分别是独立、参与、照护、自我实现与人的尊严。


真正的享老,正是从基础性的照护,到更高阶的自我实现与人的尊严,都能够被高品质的服务所满足,老年人可以打开不一样的颐年人生。


哈佛大学教授凯博文说,人类在相互照顾中得以生存,在这个人类从未面临的新照护时代,可能要面对10年,甚至20年漫长的照护生涯,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养老议题事关3亿人,这是从未有过的挑战。从养老到享老,让老人享受更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平安的探索,带领行业不断推动服务形态升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老人,打开一种全新的颐年生活方式。

*题图来源于网络

*本版编辑:冰小乐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商务微信:lhellohm



往期精选

对直播带货喊打喊杀,砸人饭碗必被反噬


上海万圣之夜,年轻人治愈了所有人


从雷布斯到雷传志,污名化企业家何时休?


连锁商家纷纷下乡,这个赛道突然火了



汇聚思想 分享锐见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