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硕人数倒挂加速,“二次改命”更难了

青柳 冰川思享号
2024-09-21

考研扩招未见得是赋予了“二次改命”的机会,相反,这也把第一次大考——高考的权重进一步强化了。


撰文丨青柳
兰州大学日前发文宣布,2024年,在校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总量。近年来,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其中在2019年研究生年度招生人数已超过本科生。

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其实并不是新鲜事。


2023年,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研究生有16万余人,多出本科生3万人。


按照人们的常识,教育层级越往上,人数自然应该逐级递减,但现在纷纷“倒挂”,似乎有点不寻常。


有人担心,未来学历贬值会加速,“满大街都是研究生”。


但现实,或许比这更复杂一点。



01


本科生、研究生倒挂的学校,从学校层面看,可谓是个普遍现象。


比如同济大学2023年本科毕业生约4400人,硕博毕业生人数约6500人;上海外国语大学2023年毕业生约3200人,硕博毕业生占了约1700人;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本科毕业生有3928人,而研究生人数高达6422人;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全日制本科毕业生3485人,研究生4139人;南京大学2022届毕业生共9563人,本科毕业生仅占33.01%;西安交通大学2022届毕业生中,研究生占比54.33%,等等,不胜枚举。


在网上,很多人担忧这种倒挂会进一步加剧学历贬值。


“研究生要白菜价了”“学历越来越没有含金量了”“就业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了”,在很多网民眼里,研究生扩招,好像和科研关系不大,不过就是提高了就职的学历门槛。


图/图虫创意


这是自然的。即便从总数来说,研究生数量也已经超过了本科生的四分之一。对于很多用人单位来说,研究生已经是基本的简历门槛。


今年7月,某高校保卫处招聘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被网友称为“保安都要硕士起步”了。即便校方称该岗位未超出正常招聘范畴,岗位偏向技术型。


但毫无疑问,这种新闻不是第一次出现,这当中的错配是很难遮掩的。一个并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也只对经历了六七年以上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开放,研究生基本等同于职场的敲门砖了。



02


从这些倒挂的情形看,这些学校似乎还有个共同特点——这些学校似乎都还不错,都称得上名校。开头提到的兰州大学,同样是“双一流”“985”“211”。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普通本科招生478.16万人,研究生招生130.17万人,本科生依然远远高于研究生。


所以,如果更精确点说,不是本科、研究生倒挂,而是好学校的本科、研究生倒挂了。


原因也很理解。层次更高的大学,拥有的硕士点、博士点当然是更多的,他们才更有可能招收更多的研究生。


所以很多大学还颇为乐见这种“倒挂”,比如认为“这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一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图虫创意


而随着名校研究生增多,也催生了一个新现象——第一学历歧视,考上名校研究生还不算,本科院校不好也不行,谁让那些名校的研究生比本科生还多呢?


由此也出现了很多新闻,比如“名校硕士因为本科学校双非(非211、985)被刷”,本科已经成了一种“出身”,“出身”不好,就像有学生说的,仿佛成了一个污点。


教育部曾经在公开答复中否认过“第一学历”的概念,舆论也呼吁停止这种区分,但确实没有办法阻止用人单位这么做——用人单位就是看一眼本科院校就把简历刷了,又有什么办法干预呢?


从这个角度来讲,考研扩招未见得是赋予了“二次改命”的机会,相反,这也把第一次大考——高考的权重进一步强化了。这也是过去这么多年,每年高考季依然能吸引天量的社会关注的原因。这没办法,在强调“第一学历”的当下,高考的意义反而提升了。


研究生扩招,考研上岸是有更多的机会,但也未见得就意味着苦尽甘来了。大规模地扩招,催生了“第一学历歧视”,也可能让多少人努力考研上岸,如同打了水漂,成了一场无用功。



03


而且“倒挂”现象的背后,其实有还培养模式和学校层次的差别。


研究生大规模增加,相当程度是“专业硕士”。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9年,专硕在校生规模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已超过60%。而清华大学2023曾公布数据,在读硕士中,学硕与专硕比例分别为26%和74%。


从大方向看,培养专业硕士是被鼓励的。但客观来说,专业硕士仍时常被区别对待。


比如前不久有不少高校因为宿舍紧张,宣布不再向部分研究生提供学生宿舍。而从各个学校的政策看,“部分研究生”基本都是专业硕士。



虽然从培养方案来说,理论上有部分专业硕士是面向有工作经验的社会考生的,他们的经济能力在理论上也更强一点,更有能力自己租房。


但在全民考研的大背景下,大多数专硕也都是全日制在校生,在经济能力上他们和学术型硕士没有多少区别。学校的这么一区分,无形中在二者之间划下了界限。


而在求职时,也存在着“专硕不如学硕”的鄙视链,此前就引发过媒体的关注。教育部为此还特地表态,“当前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进一步扭转”,“学硕专硕同等重要”。


图/图虫创意


此外,虽说目前“倒挂”现象集中于名校,但未来或许也难说不会普及开去。


7月3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此次共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有媒体梳理发现,这次新增的硕博点大量都集中于非传统意义上的强校、名校,各地的“学院”不少就名列其中。甚至有媒体夸张地说,未来将是“水硕”遍地。


综上所述,人们就能大概地看出来,本科生、研究生人数倒挂背后的更多意涵,这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鄙视链:


都是硕士,看你是哪个学校的硕士;都是名校硕士,又看你是哪个学校的本科;这些都差不多,又要看你是学硕还是专硕……



04


从常识来说,研究生扩招,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当然是个好事。


人们也都知道,都已经读到硕士了,还要创造这么多鄙视链,搞出这么多名堂,实在是太心累了,不应该如此。


高等教育自有教育的逻辑,但教育又必须放到社会整体的语境里解读。在高等教育高歌猛进的同时,如果就业市场不能同步地提升层次,那么带来的必然是一种负向挤压——学历提高不必然带来就业优势,那么就会加剧教育本身的内卷化。



人们必须追求更好的本科学校、更好的研究生院校、更好的专业领域、更多的职业证书等等,才能获得更大的就业优势。


而且人们不能忽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学历通货膨胀不是零成本的,这背后需要时间、金钱以及以及广大学生的心理承压。


为了读一个硕士,人们不得不延长受教育的年限,推后进入职场的时间;读一个硕士,本身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像那些被赶出宿舍的专硕,专硕本就是自费的,还要额外增加一笔生活费开支;同时,学生还要去承担考试的压力,一战二战三战云云,想必对一些学生如同梦魇。


图/图虫创意


由此不难解释,在互联网上,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人数“倒挂”这样的新闻,似乎鲜少有网民表达多少“振奋”,相反担忧、焦虑更像是主流。上涨的水位,终将把人们裹挟进更加激烈的竞争,哪怕并不情愿。


要改变这种观感,除了提高人数之外,更重要的是让这种教育投入“物有所值”——读了硕士,就有大体符合预期的回报。


到那时候,一些主流的教育叙事才会获得更大的认可,忙于上岸、求职的学生,才有心情来认真地理解“人口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建设研究型大学”这些主流话语的内涵。


冰川思想库7年精选文集

《不服软的时代》

团队共同签名钤印本

尚余少量

售完为止



陈季冰、连清川、魏英杰、任大刚张明扬、关不羽等知名评论人倾情奉献胡舒立、景凯旋、鄢烈山、吴晓波徐达内、十年砍柴联袂推荐

点击广告,立即购买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转发!

*题图来源于VCG

*本版编辑:冰小乐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商务微信:lhellohm


【往期精选】






汇聚思想 分享锐见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冰川思享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