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去楼空的皕宋楼

顾志兴 善本古籍 2019-06-21

晚清末期,皕宋楼是赫赫有名的人文地标。当时,中国有“四大藏书楼”,分别是浙江湖州的皕宋楼、江苏常熟的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的海源阁、浙江杭州的八千卷楼。

那时,皕宋楼就好像今天人们所说的城市金名片,只要一提起皕宋楼,人们就马上会想到湖州城。但是,到了今天,不要说外地人,即使有些湖州人,对皕宋楼也有了陌生感。那是因为1907年皕宋楼内发生了一桩痛心的事,楼内几乎所有的珍贵藏书都被卖往日本。皕宋楼成了“伤心之楼”,后人也就不愿多揭伤疤。此楼的知名度也就日渐消散。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顾志兴毕生研究地方藏书史,掌握了皕宋楼事件的第一手资料。他认为:此楼不仅是“伤心之楼”,更是“警示之楼”,因为皕宋楼事件发生后,当时的人们对私人藏书馆的境况倍加关切,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同样的事。

所以,我们后人不能遗忘这座“警示之楼”。


皕宋楼藏本 南宋刊本《周礼》


皕宋楼楼名的来历

湖州月河街8号就是皕宋楼旧址。当年,此处是砖木结构的一座中式建筑住宅,进入民国后,被改造成西洋风格。

皕宋楼的主人是陆心源(1834—1894),归安(今湖州)人。陆家本是富商,陆心源的父亲希望儿子继承经商家业,但陆心源志在读书,考中举人后,便去广东、福建等地做官,并开始其藏书生涯。

陆的朋友李宗莲为《皕宋楼藏书志》作序时曾说:陆心源“志欲尽读天下书,偶见异书,倾囊以购”。陆在外地做官多年,后因其父亲去世,辞官回家,满船装回的不是金银财宝,而全是书籍。成了其家乡的一大新闻。

陆心源的藏书总数约有十五万卷,书的来源主要购自江苏、浙江、上海的藏书旧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的藏书代表了江南藏书的精华。陆心源后来将湖州月河街老宅一分为二,其一取名“皕宋楼”,专藏宋代、元代的旧版书;其二取名“十万卷楼”,专藏明代以后的秘刻及精抄本、精刻本。

当时,陆氏藏书楼虽有两个楼名,但以“皕宋楼”闻名天下。其中原因,就需要简单说一下那时的藏书风尚。我国雕版印刷始于唐代,但是,唐及五代刻本流传下来已属寥寥。宋代刻书事业相当发达,宋版书不仅刀法精细,字体遒劲,而且校订精审,学术价值颇高。因此,世称宋刻本最善,但到清代已不可多得。为此,清代藏书家往往炫耀自己所藏的宋版书籍。例如清朝乾隆年间,苏州著名藏书家黄丕烈曾藏有宋版书一百余部,遂将自己的藏书处取名为“百宋一廛”,向世人夸耀自己藏有百部宋版书。“百宋一廛”也就成了当时名扬天下的藏书楼。陆心源将自己的藏书处,取名“皕宋楼”,就是向世人宣告自己藏有两百部宋版书。

其实,陆心源的藏书,不仅“皕宋楼”内的宋版书极其珍贵,就是“十万卷楼”内的书籍也都是珍品。


陆心源藏书印


皕宋楼成了伤心楼

1894年11月,陆心源逝世,留下了颇为丰富的遗产:上海有丝厂、钱庄,湖州有商店、当铺。此外,还有不少书画、古董。当然,陆心源生前最看重的就是他的藏书。临终前,他嘱咐子女,对这批藏书一定要完整保存,不要散失。陆心源有四子三女。陆心源死后,由长子陆树藩主持家政,子女没有分家,遗产中的藏书更是共同财产。

岁月流逝,到了1907年4月,一只小火轮拖着三只乌汕船,沿运河驶入湖州城骆驼桥附近、距皕宋楼最近的一个码头泊了岸。当时,城乡之间来往的客船、货船主要靠摇橹拉纤的木船,很少见到小火轮,故而引得许多当地人的聚观,纷纷猜测这只小火轮和拖轮究竟是来装载什么货物的?不久,更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从月河街陆家老宅里搬出一捆捆的古书,由搬运工装入船中。待古书搬运完毕后,这只小火轮就直驶上海。

据笔者考证,这些古书到达上海后,并没有马上转驳到日本邮船上,而是全部搬运上岸,送往上海新马路梅福里。接着,由书籍主人的代表陆树声(陆心源的第三个儿子)和日本静嘉堂文库的工作人员小泽、寺田一起进行清点,为时20多天。然后,双方作了交割。这已是5月间的事。


到了6月,皕宋楼(包括十万卷楼)这批珍贵书籍由日本邮船公司的汽船运到日本,先是藏在东京岩崎氏的公馆内,后来集中藏于岩崎氏所创办的私人图书馆——日本静嘉堂文库内(事后得知日本人是以12万银元的价码买下这批藏书,其中支付给陆氏后代11.8万元,支付给中介人岛田翰车马费0.2万元)。

由于陆家出售皕宋楼(包括十万卷楼)的藏书是在十分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开始社会各界并不知情。最先知道此事的应该是江苏武进人董康。董也是一位藏书家,并与日本静嘉堂文库的文库员岛田翰很熟,而岛田翰正是策划皕宋楼事件的重要中介人。在陆家后代与日本静嘉堂达成买卖藏书协议之初,岛田翰曾写信告诉董康。然而,董康并不相信有此事,因此也没有引起重视。当皕宋楼藏书全部运往日本后,岛田翰又给董康寄来《皕宋楼藏书源流》的长文,希望能刊印发表。至此,董康才相信皕宋楼藏书已经东去。

后来,董康以小册子的形式石印《皕宋楼藏书源流》一文,并加如下按语:

“嗟乎!往事已矣。目见日本书估之辇重金来都下者,未有穷也。海内藏书家与皕宋楼埒者,如铁琴铜剑楼,如海源阁,如八千卷楼,如长白某氏氏等,安知不为皕宋楼之续?前车可鉴,思之能勿惧与!。”

小册子一出,皕宋楼事件马上传遍海内,人们一面痛斥陆氏后代为“不肖子孙”。一面倍加关注其他藏书楼的境况。当时,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楼也已陷入经济困境。而日本书商的觊觎目光也已盯上了此楼。

此时,正值端方担任两江总督,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请江苏著名藏书家缪荃荪到杭州与丁氏后人洽谈,最后,以75000元的低价成交,丁氏全部藏书后来由南京江南图书馆收藏,至今依然保存完整。这也是皕宋楼事件为国人敲响了警钟,提升了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所以,皕宋楼不仅是“伤心之楼”,也是“警示之楼”。后人不应忽视其的警示作用。

皕宋楼事件的真相

从清末一直到1980年代,人们对陆心源后代的痛斥之声没有间断过。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陆氏后代“内乏书籍鉴别知识,外无固守家业之力”、“子孙无能,坐吃山空,耗竭家产”导致先人珍贵藏书流向国外。

由于陆心源的子女对卖书之事的原因、过程,始终缄默不言,生前没有留下片言只语,所以,有关皕宋楼事件的真相,也就石沉大海。我在所著《浙江藏书家藏书楼》一书(1987年出版)中,对陆心源后代卖书原因也用了“当时陆树藩(陆心源长子)坐吃山空,对家藏图书价值又不甚了了,加以岛田翰的一再怂恿与鼓动”的评述。

我的这本书后来引起了陆心源玄外孙徐桢基的注意,他通过出版社给我来信。不久,我们相约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会面。徐桢基向我提供了有关皕宋楼事件的详细资料,包括陆树藩的《救济日记》等,终于使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浮出了水面。

决定将皕宋楼(包括十万卷楼)藏书卖给日本人的正是陆心源的长子陆树藩(1868—1926)。其实,陆树藩曾师从其父学过版本目录之学,也是举人出身,对于父亲所藏之书的价值完全知情。那么,究竟出于何种原因,导致其卖光父亲的藏书呢?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陆树藩在救援“庚子之役”蒙难难民,欠下了10余万两白银。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天津。两地数十万人(包括南方在京津的官员、商人等)蒙受大难。当时,居住在上海的陆树藩,倡议成立救济善会,并担任该会董事长。该会成立后,陆树藩等人曾包下两艘大轮船,先后两次赶赴北京、天津,营救南归人员6000余人,运回棺木200余具。战死疆场的聂士成遗体棺木就是陆树藩为首的救济善会拉回其家乡安葬的。同时,救济善会还在京津地区对难民发放救济粮,开办医疗局,费用开支巨大。当时,救济善会从民间募得的资金为七万余两白银,而官方所拨的资金仅为两千两白银。1902年,救济善会结束,资金缺口高达10余万两白银,做为董事长的陆树藩,由陆氏善人变为陆氏债人,不得不出卖家中的祖产。

第二,陆树藩在办理1901年的顺直救灾中,亏空五万两白银。当时的顺直救灾,是李鸿章叫陆树藩承办的,但是,陆树藩却无原则地借款于他认为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的人,结果这些借款都无法收回。

第三,陆树藩在身负巨债的情况下,陆家在上海的丝厂、钱庄又先后陷入困境,随后倒闭。

显然,陆树藩卖掉了父亲的珍贵藏书,显然不是因为“子孙无能,坐吃山空,耗竭家产”。但是,对于先人将珍贵藏书卖往国外,陆心源的玄外孙徐桢基也认为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当然,当年,陆树藩卖掉了父亲的珍贵藏书,虽然没有留下片言只语,但心情一定异常难受。所以,他后来在家剃度,做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并写下“世态本炎凉,人情尤险恶。穰(攘)富以济贫,此心无愧怍”的诗句。

湖州皕宋楼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感叹和深刻的警示。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