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的版本流传情况
《六韬》在历代的著录中,篇目不一,版本多有变化,流传的版本,大体上有三个系统。
(一)《武经七书》系统版本
此次以钦定的方式确定《武经七书》为武举考试的内容,标志着先秦兵书的地位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从宋代至清初,武经本在兵学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武经七书》本《六韬》,就是今本《六韬》。从《武经七书》本始,至今有二十多种存世版本,在此只介绍主要的几种:
1、坊刊本朱服《校正武经七书》本《六韬》
2、南宋孝宗时官版《武经七书》本《六韬》
3、《施氏七书讲义》之《六韬讲义》
4、《武经七书直解》之《六韬直解》本
(二)出土文献本《六韬》
《六韬》版本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地下出土的竹简残片,目前有四个版本最为重要:
1、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六韬》
2、河北定县出土的《太公》竹简本
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太公》竹书,《太公》书的出土对研究《六韬》有重要的意义。此次出土的《太公》竹简,共发现《治国之道第六>、《以礼仪为国第十》、《国有八禁第卅》等十三个篇题。还有一部分写有“武王问”或“太公曰”等字样,但内容不详,有的句子为唐以前文献所引用,有的称引自《六搜》,有的称引自《金匮》。从出土的竹简来看,《太公》的篇目应当不少,佚亡的也很多,竹简上有的只有题目,未见内容,由此看来,竹简本比今本内容要丰富得多。其汉墓竹简大约在公元前55年,这为《六韬》在汉以前就流传提供了新的证据。该本释文正式刊布于2001年第4期《文物》。该残简144枚,1400多字,13个篇题。文字虽然不多,但对研究《六韬》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3、唐写本《六韬》
即敦煌写卷中的唐人手抄本《六韬》残卷,共存二百零一行,其中一行存半个字。二十个篇目。原件藏于法国巴黎国会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有缩微胶卷,该版本是最早的纸写本《六韬》,极为珍贵。
(三)《六韬》辑佚
由于《六韬》在流传中增删严重,今本《六韬》已非本来面目,要想了解原貌,理清其发展的脉络以及演变的历史,《六韬》佚文的辑录最为重要。清代学者做了大量的辑佚工作,他们从各种古籍中找出今本《六韬》散佚的内容,将其汇集起来,这些辑本对研究《六韬》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较有代表性的有孙星衍所辑录的《六韬》佚文一卷,他在序言中说:“今《意林》、《通典》、《文选注》、《太平御览》诸书所引《六韬》不在本书者甚多,如武王伐纣为父报仇及太公射丁侯之属,宋之迂儒疑其文义不纯,加之删削或即元丰刊七书时为故,唐人及宋初人尚引全书也。”说明了孙氏从大量的类书中辑佚《六韬》的情况。晚清谭献《复堂日记》亦云;“《六搜》虽不出太公,要为古籍。精密深至,古制古言,可窥寻也。兵家传授,或有损益,故孙氏辑刻佚文,见于唐宋类书,繁简不同,而益可征言。”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损益情况时而有之,要想窥寻源头,辑录佚文是极为重要的。
汪宗沂所辑《太公兵法佚文》(清光绪五年即1879年辑)一卷,共七篇,有清光绪中桐庐氏刊本及上海文瑞楼1913年石印本。汪氏从大量文献中辑录出《太公兵法》佚文,因《太公兵法》与《六韬》都属于太公系统,在辑录与研究中应该充分注意。汪氏云:“兹之所辑,先区条例,日《说苑》引《太公兵法》,日《大戴礼》引《周书》,日《皇览》、《意林》引《金匮》、《阴谋》,日《左》、《国》、《史》、《汉》、<通典》、《御览》引《周书》、《周书•武称》,日周、汉、隋、唐人引《兵书》、《军志》、《兵法》,日唐人书引《六瞍》,日今本《六搜》之近古者,日《黄石公记》佚文,以类相从,别为篇第,合之为《太公兵法》。”汪氏将所有引用史书及类书的篇目逐一列出,较为全面。另外,辑录《六韬》佚文较著名的还有洪颐煊的《太公金匮》,严可均辑录的《(六韬)佚文》,收录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王仁俊、孙同元、黄爽辑《六韬》佚文各一卷。这些佚文对考察《六韬》的原貌有不可忽略的价值。
总之,从《六韬》著录情况看,传世《六韬》在汉代以后有多种版本,使人难以看清其原貌。直至宋编写《武经七书》后,《六韬》才形成一个固定的版本即今本。但历史上的全本并没有流传下来,散见于各类典籍中的段落也较多。流传情况的复杂,给研究《六韬》者带来很大困难,所以,今人研究《六韬》不可局限于今本,应从著录中追踪其蛛丝马迹,还要注意《六韬》各种引文与佚文系统,这样才能较为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六韬》。学术界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力求了解其原貌,理清其发展的脉络以及演变的历史。(解文超)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