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帝内经》为什么能够雄踞医经之首

刘天君 善本古籍 2022-06-23

《黄帝内经》是中医古籍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学术基础,这是古往今来学术界的共识。那么,《黄帝内经》为什么能够雄踞医经之首?它经久不衰的魅力以及不同于其他中医典籍的独特之处究竟何在?

首先抛出结论:《黄帝内经》是一部以医载道的圣贤之书。上来就一锤定音,这是模仿了《黄帝内经》的笔法。多读几本圣贤之书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基本笔法就是只下结论,不提供论证过程,字字句句斩钉截铁,要人们照着理解照着做,而至于为什么这样理解这样做,不解释。然而,《黄帝内经》是圣贤之书,本文却不是圣贤之文,所以本文需要为抛出的结论提供论证。以下先解释圣贤之书的含义,再分条论证《黄帝内经》为什么是以医载道的圣贤之书。

圣贤之书是通于“道”的书。所谓“道”,用现代语言来说,可以理解为宇宙运行的本源与规律。能写出通于“道”的书的作者,必定是能够通于“道”的人,也就是圣贤之人。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圣贤之人呢?《素问》的《上古天真论》中有比较详尽的说明,而怎样能够成为圣贤之人,该篇也有明确的论述,那就是进行修炼。故圣贤之人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修炼有成的人。所以,一言以蔽之,圣贤之书就是由修炼有成的人所写的、能够通达宇宙运行之本源与规律的书。《黄帝内经》是从医学深入“道”的,所以是以医载道的圣贤之书。

书名:“内”字有讲究

从书名上看,各类古籍中被冠名为“经”的,有不少是圣贤之书。“经”不是任何一本书随意可以冠的。例如佛家的《心经》、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易经》、武术家的《拳经》、医家的《难经》等,都是在其领域备受推崇、堪称顶峰的著作。当然,被冠名为“经”,实际名不副实的书也是有的,甚至也有伪经。其实,正是由于被冠名为“经”的著作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甚至有神圣的意味,某些沽名钓誉的作者才企图鱼目混珠,借助于“经”的光环窃取虚名,甚至弄虚作假。

《黄帝内经》的“内”字有什么说头吗?本文试依据这部书的学术内容做一些推测。古籍中的《茶经》《水经》《山海经》等书,一听书名便知与书的内容有关。以此测度,《黄帝内经》似乎应称“黄帝医经”,但其不称“医经”而称“内经”,似乎意在说明此书的内容不仅包含医,而且涉及整个人体内在的各个方面。按照《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学术思想,人体就是小宇宙,探究人体的变化其实也就是探究宇宙的变化,但这是从内在探究,不似《水经》《茶经》等从外在探究罢了。总之,这个“内”字似乎表达了这部书探究问题的视角,隐含着这部书是从内求法的角度探讨宇宙之道。当然,这或许有望文生义之嫌,但也不无可能就是其本义。

然而古籍中也有本《黄帝外经》,用此逻辑解释“外”字就不通了。但有不少学者认为《黄帝外经》是部伪经,是套用《黄帝内经》的书名以提高身价。这似乎有可能。《黄帝外经》的学术价值远逊于《黄帝内经》,书中的对话者除黄帝、岐伯、雷公等人之外,还加了奢龙、巫咸、司马等一批杂七杂八的宫廷朝臣,皇亲国戚,看着也不像那么回事。

作者:“圣贤之人”的标准

圣贤之书的作者可不是一般作者,他们必定是圣贤之人才行。《黄帝内经》很重视、很强调作者的圣贤身份。这部伟大著作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儿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此句出于《上古天真论》。开篇首句就明说作者不是凡人,而是圣贤。还指出黄帝不是修炼有成的圣贤,而是与生俱来的圣贤。这个开篇可真不寻常啊!它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诸位,本书是圣贤所作。

《上古天真论》用了相当篇幅来介绍圣贤之人。该篇将圣贤之人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分别说明了他们的行为特征和寿数长短。引人注目的是,篇中还说明了如何能够成为这四类圣贤。例如对于最高档次的真人,篇中的描述是:“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其中“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这三句,正是中医气功修炼核心内容的原始表述和理论基础,而气功就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修炼技能。这就说明,成为圣贤之人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进行修炼。而真、至、圣、贤四类人的划分,取决于修炼水平的高低。真人是修炼成就最高水平的级别。“此其道生”,即达到了“道”的水平。

细读一下《上古天真论》就会发现,它的写作思路很缜密。在第一句话介绍了黄帝的圣贤身份之后,黄帝问岐伯的第一个问题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事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以上古之人的摄生之道作答。接下去,黄帝又问了人的生育寿命天数,岐伯以七七八八之理作答。这两段问答所说的都是普通人,也就是凡人的自然寿数与养生。然后,黄帝才谈到了圣贤之人。请特别注意啊,这一段关于“真至圣贤”之人的表述是黄帝的独白。说这段话的时候,他把岐伯闪在一边了。黄帝在这里是以圣贤之人的身份谈圣贤之道,是内行人说内行话,强调了这些话的真实性。这样的写作布局充分说明,黄帝了解凡人,也了解圣贤,先说凡人,再提圣贤,从叙述逻辑上清晰地传达了这一篇文字的主旨,那就是旨在超凡入圣。

作为《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却基本上没有谈医。如果说所谈及的凡人养生之道还能算是预防医学的话,关于修炼的圣贤之道则几乎完全超越于医学之外。这说明该篇想要表达的学术观点是:整个医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养生修炼而达到超凡入圣,治病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篇中已经明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养生修炼功夫到了,就不会有什么病,也就没什么可治的了。所以《上古天真论》所载的“道”,就是超凡入圣之道。它包含了医,又超越了医,是以医载道。

然而在现代社会,没有多少人会认可超凡入圣之道的真实性,主流的看法或者是具有神秘色彩,或者是医学武侠,或者干脆就是迷信。本文的主旨是揭示《黄帝内经》的本意,不是对其作评价。但如前所述,在本文的最后,会结合现代科学进展,对理解其本意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内容:以医载道,医道融合

《黄帝内经》的《素问》加《灵枢》总共只有十四万字左右,算不上是鸿篇巨著,但是其内容上及天文下达地理中傍人事,丰富且宽广。由于篇幅关系,本文不可能详细探讨《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以下拟首先探讨其总体内容的学术思想,再探讨其核心内容的学术特色。

王冰本的《黄帝内经》总体内容共二十四卷81篇,他增加的主要是论述五运六气学说的七篇大论,就占了《黄帝内经》中《素问》整个篇幅的三分之一强。除了这七篇之外,加上《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异法方宜论》《移精变气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等多篇论述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超凡入圣学说的文字,尽管没有做精确的字数统计,但也不难推算,这些篇章的总字数已经超过了全书文字的二分之一。为什么把这些篇章单挑出来?因为从现代科学观点看,这些篇章的内容大都属于天文学、地理学、气候学、物候学、人类学、哲学等学科范围,它们可能与流行病学有些关系,但与医学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不属于医学院校正规颁布和开设的教学内容。据此推算,全书符合现代医学范畴的内容甚至还不到二分之一。换句话说,以现代眼光看,这部奠定中医学术发展基础的伟大著作,其总体内容似乎是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谈医学之外的事。它真的不像是一本纯粹的医学理论专著。

但是,这仅仅是从现代科学的学科分析角度看问题,如果从中医学术自身的角度看,这些内容则都是其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如果反过来,用中医的眼光去看现代医学各学科的内容,就觉得它们谈的基本上都是“术”,而没有论及“道”。中医是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学问。而中医世界观中的人,本来就不是与宇宙万物分离的个体,而是“人身小天地”,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全息缩影,其生老病死都与宇宙天地的发展运化息息相关。想要学习和了解人的健康和人的疾病的知识与规律,就需要知道宇宙运行的整体知识和规律。这就是中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体观。所谓以医载道,载什么道呢?载的就是这个天人合一之道,也就是以医之“术”契合天之“道”。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天人相应、超凡入圣等学说等都是天人合一之道的重要着落点和抓手,这些学说的字里行间,体现着“道”的影响和作用,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尤其说明了天地运行如何作用于人。没有这些学说作为铺垫和辅助,理解“道”就更为困难了。因为纯粹的“道”属于“形而上”,难以用语言表达,也无法写在书本上。

因此,把握《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首先应当通读全书。选读需要在通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很容丢失“道”的部分而强调“术”的部分。特别是选读本的编辑者如果仅遵从现代医学的眼光,缺少中医自身的世界观和人体观时。例如选读《至真要大论》,很可能会忽视其中运气学说的内容,而侧重于“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的确很重要,但如果缺少了运气学说,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如此,学中医也一样。借用此比喻,“病机十九条”就好像是“内”,而运气学说则是“外”。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等众多的学说,其中脏腑经络学说,也就是《黄帝内经》中的藏象学说,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组胚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的总和,表达了中医对人体的独特认识和把握。那么,在藏象学说的构成上,古人的思路是什么呢?

古人的思路是什么呢?简言之,那就是跳出“形而下”,跳到“形而上”。形而下是器世界,即重视结构形态的世界。形而上是气世界,是重视气化运行的世界。也就是说,古人不是没有看到“术”,而是透过“术”,看到了“术”后面的“道”。天人合一之道认为,是宇宙自然的气化运行左右着人体的气化运行,而人体的气化运行左右着脏腑功能活动,也就是“道”御使着“术”。中医认识到,人体和宇宙的气化运行都是活生生的,而且息息相通。取天人合一之道的气化运行思路创立藏象学说,取材于活人与活的宇宙。从这个思路入手认识与把握人体,保持了生命本身的原生态,没有破坏性。如果采用解剖学的形态结构思路,很难做到这一点。也正是遵循着这一超越形态结构的思路,才发现了经络。否则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怎么没发现经络呢?特别提醒一下,谈到经络,人们往往会想到经络穴位图上的线和点,但经络穴位图只是想象而成,也就是用形象思维解读经文的结果,《灵枢》的相关经文里并没有提到线或点。实际上,经络更像是飞机的航线,那只是飞机飞行的轨迹,天空中并不存在具体的线。也就是说,经络穴位并不存在特定的组织结构,它就是无形的,存在于“形而上”。现代的解剖学足够精细了吧?但不还是没有找到经络的组织结构吗?

当然,这里指出中医藏象学说建立于“形而上”的思路,但并不否认或忽视“形而下”的存在。事实上,“形而上”可以包含“形而下”,但“形而下”则未必包含“形而上”。例如,谈心或肺的气化运行,肯定要涉及具体的“形而下”的心肺脏器;但如果只着眼于心肺的形态结构,能发现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阴肺经吗?

综上所述,无论在总体内容上还是在核心内容上,《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都是以医载道,医道融合。如果没有看到这一点,很难说读懂了这部伟大著作的精髓和本意。

笔法:一锤定音的背后

《黄帝内经》的笔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只下结论,不做解释,或者很少解释。因此,所有的观点都好像是横空出世,一下子砸到读者眼前。这是一种敕令式的、权威式的笔法:凡事一锤定音,不容争辩。在历史上被称作为“经”的古籍中,这种笔法很常见。例如《道德经》,一上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为什么道是非常道、名是非常名呢?不解释。又如《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什么色空不二呢?不解释。不仅中华古籍如此,海外古籍也如是。例如《圣经》上这样的表达也很常见。这种笔法给人的感觉是语气极其肯定,所表述的仿佛就是无可争议的真理。

为什么“经”要采用这样的笔法呢?本文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道”本身难以言传。“道”是“形而上”的,所有能言传的知识都属“形而下”。“形而上”的事物看不见摸不着,除外圣贤之人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觉察,芸芸众生概无所知。即使身为圣贤之人的作者很想说清楚、很想传达其本意给大众,他又有什么可以说呢?试想一下,如果由你负责,向大家介绍一种人们从未听说过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你会怎样介绍呢?你的最终选择很可能也是这样:只说结论吧,反正我信,也说实话,各位爱信不信吧。所以,不是《黄帝内经》的作者想故弄玄虚,或者想要保密,而是不得不如此啊。但是,如果读者也有圣贤之人的水平,也就是有相关的修炼基础,能够领会觉察到“道”微妙之处,那么,传递与“道”相关的信息其实并非难事。例如,不用通过语言,拈花微笑足矣。

由此可见,圣贤之书采用这种权威式的笔法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原因。但也正是这样的笔法,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解释空间。既然自己不解释,别人肯定要解释,因为大众读者有强烈的解读需求。于是,众所周知,无数后人在解释各式各样的经典。也十分有趣的是,由于自己不解释,无论谁来解释,都不会是标准答案。所以尽管注家蜂起,但经典的本意究竟如何,却几乎永远也不会有定论。这正是经典的独特魅力之所在的原因之一,也是其永葆青春活力的原因之一。

探讨:揭开蒙在“道”上的面纱

历史毕竟在不断进步。在《黄帝内经》时代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可言说的“道”,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是不是可以说点什么了呢?是的!尤其是借助近代物理学发展的新成就,可以揭开一些蒙在“道”上的面纱。但这个题目太大,不可能在这里展开,只能大题小做。

近一个世纪以来,从宇宙大爆炸理论到弦理论,物理学家们对宇宙运行的起源和规律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尽管这些理论还带有假说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但它们已经大大丰富了人类对事物终极存在的认识。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在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在大爆炸之初的极短时间里,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而弦理论认为,这些基本粒子的构成并不是点状粒子,而是一小段“能量弦线”。简言之,这两个影响深远的科学假说提示人们:宇宙万事万物之最初,是以能量形式存在的。

如果能用事物之根本是以能量形式存的眼光来看待中医,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术内容就比较容易了。例如,中医“气”便可以理解为是生命的能量形式。依据中医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宇宙万事万物聚而成形,散而为气,聚则“形而下”,散则“形而上”,二者互相转化,这与现代物理学的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多么相似!中医治疗旨在调理人体的气化运行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藏象学说。前面已经谈到,建立这个系统不是从“形而下”,而是从“形而上”入手的。所谓阴平阳秘、阴阳平衡,是气化运行的平衡,也就是直接作用于生命能量形式的平衡,并非直接关注生命结构形式的调整。而如果用西医注重形态结构的思路去“规范”中医,那就相当于给中医缠上裹脚,套上紧箍,不符合中医学术思想与学术特色的自身发展轨迹。形态结构的思路不是不可以用于研究中医,但把它看作是唯一或本质的研究思路,那就是让中医削足适履、跛足前行!中医应当自强,需要发展出属于中医自己的、着眼于生命能量运行的科研思路,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实际上,仅就科学性而言,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的发展,已经远远滞后于现今科学领域的眼界与成就。大体上可以这样说:当今物理学家认识事物的眼光已经是霍金时代,而当今医学家们的眼光却还停留在牛顿时代。二十一世纪的物理学家在探讨弦理论,提出了事物的最终构成是“能量线”的时候,二十一世纪的医学家们在探讨基因改造,还在致力于调整人体的细微结构。着眼于结构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看不到支撑结构背后的能量运行基础,至少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回到《黄帝内经》,说几句《上古天真论》的圣贤学说吧。当读到真人是“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读者应该可以联想到,此种生命的存在形式只能是能量形式,不会是结构形式。这样说法有根据吗?这里可以提供佛道二家修炼程序作为参考。道家修炼的四个阶段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修出阳神。佛家修炼以九次第定为例,先是四禅定,然后是四空定,最后是灭尽定,修成法身。这两家修炼都是从有炼到无,也就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将这里的有和无换成现代科学的概念,即可以理解为将生命结构形式的存在转化为生命能量形式的存在。所谓气功,也就是修炼生命能量形式的功夫。

本文的结束语,是对以上“道”与现代科学论题的一句总结:《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即使在现代,即使在现代科学的背景下,仍然有深入探讨的广阔空间。作为一部以医载道的圣贤之书,它是超越时代的。这并不令人意外,圣贤之书不是本应该如此吗?(刘天君)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