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图善本古籍迁徙之旅
民国时期,国图的前身北平图书馆曾集中了中国历朝藏书的精华,堪称中华文化之命脉。抗战期间为躲避日军炮火,其中一批珍贵典籍辗转流落上海。在那个战事四起的年代,偌大的中国竟无处安放这批文化国宝。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民国政府就策划了“古物南迁”的行动计划。到1937年“七七”事变止,北方文物文献中的金文甲骨、钟鼎蠡器、秦汉碑拓、敦煌遗卷、唐人写经、佛道经藏、宋元古本、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辛亥墨宝等等,国宝中最精华的部分就已南迁到南京、上海、武汉、长沙、重庆等地,最后几乎都到了台湾,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给国图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1.国立北平图书馆及其珍藏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力奏清政府兴办图书馆和学堂,以承扬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科学。1909年,内阁大库房屋损坏需要维修,清学部奏请宣统皇帝(溥仪)筹建京师图书馆,9月9日宣统皇帝终于批准了学部的奏折,决定在北京什刹海的广化寺建立京师图书馆,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鼻祖缪荃孙(1844~1919)被任命为正监督。在图书馆建成搬迁时,历经宋、元、明、清的典籍档案才重现天下,京师图书馆最初3年并未向社会公众开放。1912年5月,北京政府教育部任命江瀚(1857~1935)为京师图书馆馆长。7月,江瀚订立《京师图书馆暂定阅览章程十八条》,经教育部佥事周树人(鲁迅)签发,成为我国首份由中央政府部门正式批准颁布的图书馆法规。图书馆阅览章程十八条颁布以后,8月27日才正式接待读者。当时图书馆藏书5424部,151375卷,52326册,其中善本 880部,28412卷,10822册[1]。1913年2月江瀚调任他职,教育部派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1863~1924)负责管理该馆,实际由周树人(鲁迅)负责管理。
1917年1月该馆迁移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清国子监南学旧址开馆。在鲁迅负责该馆工作期间,1917年4月该馆获得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的权利,并入藏了《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藏全套《四库全书》。1928年5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北平图书馆搬入文津街新馆,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图书馆甲库专藏宋、元、明早期善本,其中精刻本以及传世孤本比比皆是。1933年赵万里编撰的《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记录了当时甲库全部收藏,凡3796种,78199卷。乙库则包括清代刻本、抄本2796 种,30486 卷[2]。
2.国图善本辗转迁徙上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华北局势日趋告急,国图的馆员们为馆内善本的安危忧心忡忡,一致认为在战火中保护历史图书精华,维护文明命脉是当前的头等大事。经图书馆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将馆藏珍籍装箱封存,寄存到较为安全的地方。从1月13日到5月23日,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馆员们开始挑选藏书,总计封装珍本古籍233箱,其中包括善本甲库132箱、善本乙库38箱、舆图13箱、唐人写经47箱、金石拓片3箱,然后分4批运往天津大陆银行、北京德华银行及北京华语学校3处寄存[3]。
1933年,国民政府为保护国家文物安全,决定将珍藏在北平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精品相继南迁。1935年11月2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密电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副委员长傅斯年(1896~1950)、副馆长袁同礼(1895~1965),建议“国立北平图书馆贵重书籍,希以极秘密方法,择要移存南方,以策安全。”次日,该馆委员会复函教育部:“已由同人商决,择其重要者于日前运出130箱,此后仍当陆续南移,以期安全。”北平图书馆克服运费严重短缺等困难,于1935年底至1936年初将197箱甲库(清以前)善本、107箱乙库(清以后)善本、49箱唐人写经、15箱内阁大库舆图、8箱汉石经楚器及金文拓本、116箱西文整部科学杂志、30箱西文东方学善本书籍以及64箱梁启超寄存书籍经由北平中国旅行社分批南运,企图安守[4]。
运往上海的书籍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善本书籍5000余种6万余册,敦煌写经9000余卷,金石碑帖数百件,送往上海法租界仓库存放。一部分为全部西文科学杂志及东方学刊约1万余册,寄存法租界亚尔培路中国科学社,称为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运往南京一部分,其中由西文参考书、外国官书、全份西文及日文工程期刊,约四五千册;旧藏内阁大库舆图及各省舆图七八千幅,送存新建的南京地质调查所,对外称为工程参考图书馆,即南京分馆[5]。
3.国图存上海善本运寄美国
国图存放上海的善本古籍派钱存训(1909~)监管,钱存训倾力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的工作。1941年珍珠港事变不久,上海租界内的情况日渐紧张,深恐存放上海的善本遭到破坏,于是在北平的袁同礼馆长通过当时驻美大使胡适之与美国国会图书馆联系,拟将存上海的善本再度迁移美国保管,俟和平回复,再物归原主。但当时上海库存善本很多,无法全运,于是在1941年初由国会图书馆派请王重民到沪,协同时任北平图书馆善本部主任徐森玉,挑选出其中比较重要的善本古籍资料,共2720种,约3万余册,装成102箱[6],箱内以铁皮密封,以防潮湿。其中包括宋元本约200种,明版近2000种和稿本500余种。这些书大部分是宋元明清历朝内阁大库的旧藏,可算是当时北图所藏善本古籍的精华。
将这批善本古籍运往美国保管的实施计划有二:一是通过海关交商船运送;二是由美国派遣军舰到沪接运。最初曾由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试验邮寄两箱,但是此后无法继续。日本人已占管海关,计划的途径已行不通,其余100箱如何由沪运美,却成为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等到1941年10月间,钱存训利用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位海关检查员,在他的帮助下,钱存训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100箱善本古籍化整为零,分10批交商船运送。每批10箱,用“中国书报社”的名义开据发票报关,假作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买的新书,发单上开的都是《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头新书,但箱内装的都是古籍善本。送到海关后,检查时不开启箱子,就由认识的检查员签字放行。到12月5日才将最后一批发完,次年6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北平图书馆的善本书102箱已全部到达华盛顿。这则消息引起了日军主管文化工作的华北兴亚院的注意。10月间,派遣调查官水川清一等人协同改组后的国立北平图书馆秘书王钟麟来沪调查,证实善本确实已经运美,随后将存在中国科学社内的西文期刊以及其他资料运回北京[7]。
这批运美寄存的善本由当时在国会图书馆工作的王重民清点,他亲自由箱中取出古籍,交由国会图书馆缩微部。美国国会图书馆历时5年,将这些善本摄制成缩微胶卷1070卷。底片现存国会图书馆,当时定价每套6万多美元,赠送中国图书馆3套[6]。
4.存美善本古籍迁台代管
这批善本存放国会图书馆6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当初负责运书的钱存训先生受教育部的委派赴美接运这批善本古籍回国。钱存训将一切手续办妥,但因国内政局变化,交通断绝而未能成行。1948年王重民回国,1949年袁同礼赴美在国会图书馆工作兼为这批存书的监护人。至1965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建立,图书馆蒋复聪馆长曾请台北教育部,通过台北驻美大使馆向美国国务院协商索要这批善本古籍。当时中国因搞“文化大革命”而导致中美关系完全断绝,因此,美国国会图书馆便同意了台湾图书馆的要求,由该馆国际交换部将这批善本102箱逐一点交,美国海军部用军舰“盖非将军号”运送到台湾。于1965年11月17号运抵台湾基隆,再转运到台北图书馆收藏。同时运回的还有寄存美国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所发现的居延汉简1万多件,由台北研究院史语所接管。这批善本和汉简离美后,国会图书馆立即发布公告,由此结束了这批善本寄存美国的任务[7]。
102箱善本古籍运到台湾后,从1966年1月5日到19日历时两周归档。1966年2月,台湾图书馆从3000善本中,每种各选1册,举办展览,昭示天下。不久台湾图书馆编印善本书目,将这批书列为1967年编印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当时,钱存训先生就以“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东亚图书馆协会”主席的名义致函台北图书馆表示抗议,因为这批善本原为北平图书馆旧藏,迁台是寄存保管,不应为台北图书馆所有。这一意见被接受,1969年由该馆特藏部主任另编《国立“中央”图书馆“典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一册,证明这批善本的主权归属国立北平图书馆。这批书现存放在台北故宫。对于这批善本运美寄存,免遭兵燹之灾而安全无恙是值得庆幸的。但运出有日,回归无期,虽然在台北,但毕竟不是国立北平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希望能早日完璧归赵。
5.期待两岸典籍万流归宗
台湾所藏几十万件善本古籍和古代艺术珍品,其中95%都来自于大陆历代典藏的遗存。60余年前,它们漂洋过海落户台湾,对大陆国人而言,它们依旧很神秘。祖国大陆藏书界虽怀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但很少有人见到过这些珍稀典籍。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善本如下: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抗日战争初期南迁存放南京的一部分古籍,在解放前夕,2972箱运往台湾,其中珍贵古籍近16万册。1950年和1953年,大批故宫国宝秘籍又两次大规模从港口临时库房迁往台北故宫。1965年11月,北平图书馆寄存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善本,运送到台北。与此同时,台北故宫博物院下设书画管理组、文献和善本书组,进行善本编目。1968年7月该院分设器物处、书画处和图书文献处,在图书文献处下又设典藏(善本)、文献、满蒙藏文和图书馆4个单位,分别管理档案和善本书,并对外开放利用[2]。
如台湾图书馆藏“适园藏书”即《北山小集》和《李贺歌诗编》,这两部书都是利用当时废旧的公文纸背面印制的,是极其珍贵的宋版书。还有如元刻本《诗外传》、宋嘉定刊本《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宋乾道间江阴军学刊本《周礼疏》等极为上乘。另有许多极为珍贵的宋、元善本书,还有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荟要》,均完整无缺。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