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简讯│精神科前沿时讯
1、Brain:复旦教授领衔团队发现抑郁症“病根”,治疗方法或有突破
由复旦大学教授冯建峰领衔的团队研究发现,与抑郁症显著关联的区域位于大脑眶额皮层,该区域中涉及奖赏以及非奖赏功能的脑区呈现相反的异常模式。这项研究成果首次精准定位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异常区域,有可能为目前抑郁症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据悉,该校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领衔的团队近日在《脑》(Brai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内侧奖赏与外侧非奖赏功能相关的眶额皮层在抑郁症中的异常模式》的文章,发布了上述研究成果。
该研究团队由冯建峰领衔,研究人员来自英国华威大学、牛津大学、西南大学等。该研究团队通过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采集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抑郁症静息态脑影像数据,开展了长达数年为“抑郁症寻根”的国际联合攻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能够影响部分非奖赏功能相关的脑区——外侧眶额皮层,并且这些区域与自我功能相关的脑区连接增强。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经常有失落和沮丧的情绪以及强烈的个人挫败感。
同时,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与奖赏相关的功能脑区——内侧眶额皮层,与负责记忆的脑区连接减弱。这一连接的减弱有可能影响患者对愉悦记忆的储存与提取。
该研究首次精确定位了抑郁症异常功能脑区,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为当前抑郁症临床治疗技术如精神药物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带来新的变革。
Cheng, Wei, et al. "Medial reward and lateral non-reward orbitofrontal cortex circuits change in opposite directionsin depression." Brain (2016): aww255.
2、Lancet:儿童自闭症束手无策?家长介导的社会沟通疗法治疗来分忧
目前还不知道早期干预是否可以改善长期自闭症症状的结果。该研究的目的是随访学龄前自闭症沟通试验(PACT),调查PACT干预是否对自闭症症状有长期影响,以及对父母和孩子的社会交往是否会产生持续影响。
PACT是一项对2-4岁自闭症儿童进行父母介导的社会沟通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人员在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和纽卡斯尔)的三个专业临床服务中心进行随访确诊,从原始试验终点开始平均随访时间为5.75年(IQR5.42-5.92)。 主要结果是自闭症诊断观察时间表(ADOS)的严重程度评分(CSS),双向沟通评估测量(DCMA)用来评估当与父母沟通时,儿童发起沟通的比例,以及表达接受的语言综合方面。所有分析都遵循意向治疗原则。
研究人员对152名试验参与者中的121名(80%)参与者(分配给PACT干预组77名参与者中的59名参与者[77%]vs 普通治疗组75名参与者中的62名[83%])进行了随访,在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期间进行评估,平均随访时间为10.5年(SD0.8)。在治疗结束时,基于ADOSCSS的log-odds效应(ES)的PACT干预组的优势效应组间差异为0.64(95%CI0.07至1.20),在随访时为ES为0.70(95%CI-0.05至1.47),这表明在整个试验和随访期间症状严重程度总体降低(ES0.55,95%CI0.14至0.91,p=0.004)。在随访中的DCMA儿童发起沟通的组间差异表现为Cohen'sd ES为0.29(95%CI-0.02至0.57),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组间差异显著(ES0.33,95%CI0.11至0.57,p=0.004)。随访时的语言综合方面没有组间差异(ES0.15,95%CI-0.23至0.53)。
这些结果第一次显示出自闭症谱系障碍经过早期干预后长期症状减轻。这些结果支持了PACT干预的临床价值,并对发展理论有一定影响。
Andrew Pickles,Ann Le Couteur,Kathy Leadbitter,et al.Parent-mediated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rapy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PACT),Lancet,2016.10.26
3、日本科学家通过小鼠实验成功根治自闭症
日本科学家对正处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移动阶段的胎儿期小鼠进行HDAC6抑制剂投药,进行后续观察时可以发现,这些小鼠的神经细胞移动恢复正常,多动、重复动作、适应新环境能力等问题均得到恢复。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已经刊载在《EMBO Reports》上。
在过往针对自闭症等发展性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的研究中,科学家已经证明细胞骨架(cytoskeleton)和细胞中心体(centrosome)相关的蛋白质突变与这些疾病的发病存在关联性,但是神经细胞移动以及精神疾患发病的具体分子机制一直未能探明。
日本东京药科大学生命科学部的福田敏史讲师、柳茂教授等人组成的团队在过去的研究中成功发现了能够与精神疾患相关蛋白DISC1相结合的新型蛋白CAMDI,此后又有其他科研团队证实了CAMD1遗传基因很有可能就是导致严重精神疾病的遗传风险基因,CAMD1突变与精神疾病患者的异常行为有着关联性。
研究人员事先制作出了CAMDI基因缺损小鼠,在对其进行解析时发现,这种小鼠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移动迟缓,这种现象同时也是造成发展性障碍的要因之一。对小鼠进行行为观察时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多动、重复动作、无法适应新环境、缺乏社交性等典型的自闭症行为。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CAMD1能够对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6的酶活性进行控制。CAMDI基因缺损会造成HDAC6的异常活跃,直接导致调节神经细胞移动的中心体未成熟,神经细胞移动变得迟缓。
在进行进一步研究时,小组成员对正处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移动阶段的胎儿期小鼠进行HDAC6抑制剂投药,进行后续观察时可以发现,这些小鼠的神经细胞移动恢复正常,多动、重复动作、适应新环境能力等问题均得到恢复。
在HDAC6酶活性抑制剂中,有一种名为“SAHA(别名:伏立诺他、Vorinostat)”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治疗药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进行药物重定位(Drugrepositioning)后将有望作为精神疾患治疗药进行使用。研究人员称将探讨进行SAHA应用实验,力争确认新型疗法。
Fukuda, Toshifumi, et al. "Rescue of CAMDI deletion‐induced delayed radial migration and psychiatric behaviors by HDAC6 inhibitor." EMBO reports (2016):e201642416.
4、Mol Psychiatry:抗炎药也可以治疗抑郁?
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的结果表明,抗细胞因子治疗抑郁症是有效的!这表明,这些药物可能对抑郁症和相关疾病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剑桥大学的Golam Khandaker博士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抑郁症中起着一定作用;这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也表明,抗炎治疗对抑郁症有益!不过这种抗炎药不是我们平时使用的消炎药如布洛芬,而是某一类新的药物。
为了评估细胞因子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研究人员对20项临床试验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7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2370名受访者)进行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抗细胞因子治疗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与安慰剂组相比,平均数标准差=0.4;95% CI,0.22-0.59)。
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是最常用的研究药物,与安慰剂组相比,标准化的平均差异为0.33(95% CI, 0.06-0.6)。
对2项抗细胞因子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和8项非随机或非对照研究进行单独的荟萃分析,表现出了类似的效果,抗细胞因子治疗对抑郁有小到中等程度的疗效。
Kappelmann, Nils, et al. "Antidepressant activity of anti-cytokine treat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of chronic inflammatory conditions." Molecular Psychiatry(2016).
5、JAMA Psychiatry:激素避孕与抑郁有什么关系?
近期的数据显示:使用激素避孕与首次使用抗抑郁药、诊断抑郁症的增加有关,尤其是15-19岁的青少年。
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Charlotte Wessel Skovlund硕士和同事们对1061997名年龄在15-34岁的女性进行了研究,调查使用激素避孕与随后抗抑郁药的使用和抑郁症的诊断之间的联系。从2000年到2013年,研究者对参与者平均随访了6.4年,队列的平均年龄为24.4岁。
与不使用激素避孕的参与者相比,以下人群的首次服用抗抑郁药更为常见:口服避孕药(IRR=1.23; 95%CI, 1.22-1.25)、只有孕激素的药丸(IRR=1.34;95%CI, 1.27-1.4)、去甲基孕酮皮肤贴剂(IRR=2; 95%CI, 1.76-2.18)、依托孕烯阴道环(IRR=1.6; 95% CI, 1.55-1.69)和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IRR=1.4;95%CI, 1.31-1.42)。
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症的诊断率相似或略低。一般情况下,相对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对15-19岁女孩进行分析显示,口服避孕药让她们的首次使用抗抑郁药风险高出1.8倍(95%CI, 1.75-1.84),使用孕激素药丸让风险增高2.2倍(95% CI, 1.99-2.52),非口服产品让风险增高3倍。发生率比值峰值在激素避孕后6个月达到,峰值为1.4 (95%CI,1.34-1.46)。将从未使用激素避孕者纳入对照组,联合口服避孕药使用者的发生率比值增加到1.7(95%CI, 1.66-1.71)。
Wessel Skovlund C, et al. Association of Hormonal Contraception With Depression.JAMA Psychiatry.2016;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6.2387.
回复“历史”可查看往期好文!
更多精彩,尽在大话精神。投稿请联系:dahuajingsh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