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意地栖居":精神病人荷尔德林

2017-11-05 李晓白 大话精神

荷尔德林,这个被哲学家海德格尔称之为“诗人中的诗人”、并以其著名诗句 “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而闻名的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30岁后,陷入严重的精神疾病长达40多年之久。


是什么样宿命的力量让天才如流星般闪耀又如此悲壮地陨落?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我们应该在哪里寻找发病的原因?在他发病后多年孤独的生活中,又是谁默默地照料、陪伴着他度过了那漫漫长夜?


走进荷尔德林,走进天才与疯癫的世界!


我只是一片朝霞

漫无目的,倏忽即逝

当我孤独地盛开时

世界还在沉睡

-------荷尔德林

1艺术创作与精神疾病


从精神医学的专业角度来思考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绕不开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是疯癫成就了艺术家的创作,还是超越常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通常的结果是生活的困境、众叛亲离以及痛苦绝望)导致艺术家陷入疯癫?其次,是关于作品与艺术家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艺术家的精神症状究竟是有助于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还是腐蚀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并削弱了作品的内在价值?


荷尔德林的案例与诗人拜伦、画家梵高的情况明显不同。首先,荷尔德林从小似乎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格异常,他内心的纤细敏感仍然是在一个可接受、可理解的范围。不像梵高和拜伦,躁动不安、桀骜不驯的个性从小就十分突出地迥异于其他的孩子。其次,他们所患的疾病类型也不同。患有双相情感的拜伦和梵高(以及其他众多的艺术家),在情感处于激扬高涨的周期时,通常也是创造力爆发的最佳时刻,此时,他们灵感喷涌,整个身心都处于炽热亢奋的状态,他们最好的作品大多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而当他们处于抑郁发作的低谷时,创造力就会衰减,作品也蒙上一层灰暗的色调。


诗人拜伦


画家梵高

2荷尔德林的疾病轨迹


然而,荷尔德林则不同。荷尔德林拥有那种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轨迹:首先,在青春期表现出一些思维行为异常的迹象;然后,在他30岁左右的时候,病情快速发展:之后,出现一段短暂缓和甚至恢复的迹象,紧接着,病情急剧恶化;很快,这个天才的诗人不仅完全了创作能力,甚至失去了常人拥有的心智和行为;再之后,是漫长的黑暗隧道,一直通向肉体的死亡。


在那个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年代,荷尔德林的病例代表了大部分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轨迹(转归),那些伟大的精神病学家,如克雷佩林、雅思贝尔斯、施耐德、克雷奇默等,正是通过对这些自然案例的长期观察,勾画了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长期发展的临床样态。


随著着治疗药物的出现,如今,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都能将病情维持在一个相对较轻的水平。现在的研究显示,关于精神分裂症整个病程的发展轨迹,大体如下:

精神分裂症疾病发展进程

3天才与疯癫之间的“那一步”


要想写一篇准确的荷尔德林的“精神病史”几乎是不可能的。关于他的生平,特别是与精神疾病发病相关的资料很少。后人关于其精神症状的记录,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推测与臆断的成分。我们只能大致地接近荷尔德林的病情,为其疾病的发展勾勒一个粗略的轮廓。


荷尔德林,这个“诗人中的诗人”(海德格尔语),被视为一个圣洁、崇高的存在,人类美好的精神与理想的化身,自然与神的代言人。崇拜他的人,很难把他和精神病联系起来。事实上,荷尔德林人生的大半都陷入病态的疯狂中,后人关于他的回忆,也只是停留在他年轻时的光辉以及他不朽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发病后,荷尔德林在内卡河畔的塔楼里幽灵般继续生活了30多年,无人知晓在他狂暴、疯癫、喃喃自语以及怪异的行为举止的背后,经历了什么样的内心历程。和那个时代的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一样,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这个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光芒四射地划过天穹,然后,永久地堕入茫然无边的黑暗之中。


人们常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个“一步”的距离,却包含了人类大脑最难解的谜团。不论是从心理学还是从神经学的意义上说,天才与疯子看似位居遥远的两极,其实挨的最近,而被密集地塞满于中间的,则是我们这些看似正常的芸芸众生。

4病因:童年-性格的脆弱?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olderlin,1770~1843),1770年3月20日生于德国内卡河畔劳芬的一个小村庄,这里离诗人席勒的故乡只有几个小时的路程,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到处都种植着葡萄园。荷尔德林在他的诗中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他的家乡:

极乐之乡啊,每一个山丘都布满了葡萄藤

秋天的果实犹如雨点般坠入茂密的草丛之中

映红的群山在清流中惬意地濯足

叶冠与青苔清凉着她明媚的额头

如同孩子们爬上祖先的臂膀

城堡和小屋也攀上幽暗的山峰


内卡河畔


荷尔德林2岁和9岁时,分别失去了生父和继父。根据传记作家的描述,儿童时期的荷尔德林纤细瘦弱,有着棕色的眼睛和头发。长着高而平坦的额头,皮肤如腊一般苍白。小时候的荷尔德林是一个听话顺从的孩子,聪颖好学,喜欢幻想、热爱大自然。他从小就开始学习希腊、拉丁和希伯来语,在音乐方面也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不仅能够演奏钢琴,还擅长拉小提琴、吹笛子。荷尔德林很早就表现出其诗歌和文学写作的才能,十几岁时,他就开始写诗歌,并且表达了他对希腊和罗马古典作家的偏爱。


荷尔德林卓尔不群的对语言、音乐的敏感,他的耽于幻想的天性以及家乡广袤的自然对他的滋养,都是使他日后成为伟大诗人的要素。“当他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在他的身上已经体现出一种充斥整个幼小灵魂的宽广的温柔,体现出高贵的、优雅的、多愁善感而又过于敏感的性格,体现出一种漫无边际的幻想,而正是这种幻想把他带人诗的梦幻之中,渐渐地营造出一个独立的世界“(魏布林格)。


PHOTO BY XIAOBAI


荷尔德林性格中的这些特点,或许足以成就他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这种性格是否也是他日后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则需要慎重地下结论。除了童年失去父亲以及继父可能给他带来的的影响,荷尔德林的童年基本上可以说是平静顺利的,甚至说他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也似乎不足为过。尽管缺乏父爱,荷尔德林的母亲一直充满爱意地呵护着这个聪颖又有些羸弱的长子,这种爱一直持续到他成年后罹患精神疾病的整个余生。


荷尔德林纤细敏感的性格无疑使他对外界的压力更为敏感和脆弱,随着年龄的增长,使他变得更加孤独和自闭。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把更多的热情和希望投入到诗歌和文学创作中,甚至决定了他诗歌中超然于世俗的神圣崇高的基调。换句话说,荷尔德林和许多艺术家一样,把更多的精神能量投入到内在的对美与艺术的追求中而逃避现实的严酷。但是,考虑到荷尔德林疾病的严重性,性格的脆弱性对于他疾病的产生充其量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关于荷尔德林患病的原因,在那个对大脑的知识所知甚少的时代,也只能让他的传记作家们尽可能地从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中去找寻。

4病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试图从处于青春期的荷尔德林在修道院的生活中寻找他患病的答案。


作家茨威格


荷尔德林在14岁时被送进了登肯多尔夫修道院的附属学校,而后又进入毛尔布龙修道院学习。1788年,也就是他18岁的时候,进入著名的图宾根大学神学院,一直到1792年离开。 


图宾根大学


在茨威格看来,从14岁到22岁这8年的教会学校的生活,“压抑了这颗热爱自由的心灵”,其影响是“破坏性的”。“修道院生活的压抑感加剧了荷尔德林情感的脆弱,为他内心的高度紧张和过度刺激埋下了伏笔”。“当他关上身后修道院那扇沉重的大门、跨进自由的阳光中时,他生活中最高贵、最隐秘的动力已经过早地染上了毒素,开始枯萎.......直至他的心灵越发昏暗下去,终于完全丧失了对于欢乐的感受”。


PHOTO BY XIAOBAI


茨威格把荷尔德林的分裂解释为外部世界严酷的现实与其内在的儿童般的温柔、诗人般的脆弱心灵之间的分裂,并认为他的诗歌也反映出这种对曾经有过的温柔之乡的怀念与渴望,以及被现实撕裂的痛苦与忧伤。


茨威格是我年轻时代就喜欢的作家,然而,鉴于茨威格显然不具备现代精神病学的常识,他对荷尔德林病因学的分析或许满足心理学家凡事从童年期环境中寻找致病原因的胃口,却未必符合事实。实际上,尽管修道院的生活对荷尔德林来说是压抑、沉重的,但他一直非常勤奋地学习并阅读了大量先哲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其中卢梭是他最喜爱的作家。而且,他还和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的哲学家谢林、黑格尔结为好友。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同样激发了荷尔德林的政治激情,他和其他同学组成诗社,写诗歌颂自由与人权的思想。


魏布格林,一个与荷尔德林有过较密切交往的作家,对于荷尔德林悲剧的分析或许更为中肯。他在一篇回忆荷尔德林的文章中写到:“荷尔德林之不幸的萌芽、一开始的根据和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必须在他的生命最早的发展年月中寻找,或者说只能在他的优美纤细的精神官能中去寻找,这个官能在经历了太多的失望、艰难的事件以及与外在环境悲惨的纠缠之后,终于将自身毁灭。”魏布格林一方面也认为修道院枯燥、压抑又刻板的生活是导致荷尔德林悲剧的要素,另一方面,他也充分认识到荷尔德林自身的某些内在的东西,更可能是他患病的元凶。 魏布格林写到,因为无法与现实世界相妥协,青年荷尔德林变得越发对世界充满敌视。


根据临床观察,很多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早期会把自己与外部世界逐渐隔离并对立起来,因为他们开始感到外在现实对自己的“压迫和敌意“,并为此苦恼,感到被疏离的痛苦与愤懑,然而他们无法搞清楚这其中的原委。为了给自己这种痛苦的感受找到可能的解释,大部分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会逐渐认为外在的世界正在策划一场指向自己的阴谋。荷尔德林如此,获得诺贝尔奖的约翰·纳茨也是如此。


有一个细节,或许可以说明荷尔德林早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开始初露精神疾病的端倪。荷尔德林在修道院的同学曾经回忆道:当年荷尔德林有时会长达几星期地离群索居,几乎仅仅与他的曼陀林琴说话,对着它唱歌,他总是不停地抱怨,而且显得十分痛苦。


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在疾病的爆发前通常会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前驱期,在这个前驱期中,患者会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上表现出微妙的异常。在荷尔德林那里,这些符合前驱期的症状表现与其说是由于环境的严酷与打击的结果,不如说是疾病内在发病的症状表现更为恰当。


可以肯定地说,荷尔德林患病的根本原因,并不在环境的要素,环境可能加速了他疾病的发展进程,也肯定会影响他诗歌表达的思想以及他对外在世界的态度和情感,但并不能解释他最终演变成精神分裂症的事实。摧毁荷尔德林的,并不是教会的压抑与严酷,也不是当时德国的政治和文化的氛围,而是他大脑中的不为人知的恶魔,这个恶魔在他30岁之前,一直敛息屏气地潜伏着,终于在那之后张开它的魔爪,把荷尔德林拽入黑暗的深渊。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恶魔就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大脑一系列的病理性改变。


德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克雷齐默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齐默在他的《天才心理学》一书中,简短地对荷尔德林做过分析。他特别强调,事实上,在荷尔德林的精神疾病全面爆发之前,他自己的诗歌就已经流露出疾病的端倪。


荷尔德林曾经写到:

你在哪里?我那微不足道的人生

寂静无声,如阴影般

等待着它自己的终结

只有那颗充满战栗的心

在胸中安眠。

情感的冷却与凝固,不祥的异样体验,徘徊在幽灵般世界的恐惧感,常常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特有的感受。他们感到自己所具有的思想和情感已不在属于自己,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用一种神秘的手段攫走了他们的自我和灵魂,他们成了一种神秘的强大力量的傀儡,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在生命,正在迈向死亡。


PHOTO BY XIAOBAI

5失恋


荷尔德林比较明显的病兆出现在1802年,也就是他32岁那年,是在他得知他曾爱恋过的情人苏赛特突然去世后。荷尔德林这段恋情,需要有一些交待。


荷尔德林26岁那年,在法兰克福银行家贡塔尔德家当家庭教师,并在之后的2年里,与女主人苏赛特·贡塔尔特陷入了火热的爱情之中。之后,俩人发生分歧,情事败露,荷尔德林被迫离开法兰克福。


这段爱情对荷尔德林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他之后完成的小说《许佩里翁》中,荷尔德林以苏赛特为模特,塑造了狄奥提马这一人物。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许佩里翁即是荷尔德林自己的化身。


在这部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小说中,希腊青年许佩里翁身处土耳其统治下的希腊,痛感祖国被侵略的耻辱与忧伤,只能在缅怀古代雅典的伟大荣光中聊以自慰。此时,他遇到了狄奥提马,爱情使他重新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许佩里翁积极投入到希腊反对土耳其的解放战争中。然而狄奥提马不幸去世,许佩里翁也目睹了战争的残暴,他万念俱灰。在悼念狄奥提马时,突然听到了她的声音,使他破碎的心重新恢复了宁静。


狄奥提马不仅代表了他热恋的苏赛特,对于荷尔德林来说,她也是美的理想与化身。在这部小说中,荷尔德林表达了他一贯的浪漫主义的文学和思想的主题:歌颂自由、和谐、友情和大自然的美好。


人们一定愿意把荷尔德林爱情的失意视为他精神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这无疑能够增加荷尔德林这个故事的浪漫色彩。然而,和对青春期压抑的环境的分析一样,这些外在的因素充其量只是一些诱因,而并非精神疾病发病的真正原因。


研究显示,特别是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精神疾病,大脑先天的损伤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不利的环境只是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罢了。最新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度可以达到80%,通俗地说,在人群中,这个疾病的病因,80%可以归结为生物学的遗传因素。

6 症状描述


荷尔德林的传记作家黑尔特林在他的《荷尔德林传--精神导师与精神病人》一书中,充满细节地描绘了荷尔德林逐渐严重的精神症状。“他面如纸白,瘦骨嶙峋,带着愤怒而空洞的眼神,头发胡子都很长,穿的像个乞丐”。


除了外表以外,黑尔特林还描述了荷尔德林其他重要的精神症状,我整理如下:


  • 行为怪异——在大街上姿势可笑地跑跳、挥舞手臂。在路上走走停停,咕哝自语,有时突然大声喊叫。被小孩嘲弄拉扯时,毫无目标地快速挥动手臂胡轮乱打。


  • 被跟踪妄想——荷尔德林总是说有人跟踪他,偷窥他。当他出门的时候,他会把所有他写的东西锁起来,害怕别人偷看他的东西。进门后会检查是否有人躲在门后。


  • 被害妄想——荷尔德林认为所有的人都在算计他,都不想让他过好,甚至他的弟弟和母亲。他认为存在着一个 陷害他的政治阴谋。


  • 幻听——荷尔德林的幻听内容似乎颇为复杂并具有戏剧性,这些内容多大程度上是后来的传记作家的推测或杜撰很难说清楚,不过,这些幻听的内容多半与他所担心的政治阴谋相关,而且涉及许多他所熟悉的人物。


  • 退缩与自闭或亚木僵状态——荷尔德林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与任何人说话,甚至拒绝进食。有的时候,会突然大声喊叫,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语言。


  • 思维和言语的紊乱——荷尔德林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对别人说:“人类,这种猛兽,把夏日洗劫一空,而把共和国抛给了冬天”。他会对周边的孩子说:冰是对水的回忆,而不是水本身,这就是当今人们所处的状态。


  • 攻击与冲动——荷尔德林经常会处于狂暴的愤怒之中,咆哮、摔砸物品,据称,他的钢琴的按键无一完好。


PHOTO BY XIAOBAI


1803年,荷尔德林突发奇想,要去拜访他在神学院的同学、著名哲学家谢林。谢林礼貌地接待了他。在之后写给黑格尔的信中,谢林就荷尔德林的状况写到:“他的精神完全遭到了破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做些工作,比如翻译希腊作品,但除此之外,他为完全处于失神状态。看到他我感到震惊:他忽略自己的外表到了令人作呕的程度...... 他有着完全处于错乱状态的行为举止”。


PHOTO BY XIAOBAI


尽管有短暂的平息甚至一些好转的兆头,荷尔德林的病情还是加重了。他把自己锁在小屋里,不让任何人进去,他房间里发出令人无法忍受的恶臭,窗台上摆放的碗里,食物的残渣在腐烂发霉。


(好消息是,1804年,荷尔德林翻译的索福克勒斯的书出版了。荷尔德林把样书寄给了一些人,包括谢林和黑格尔,或许还有歌德,但是没有弃他与不顾的诗人席勒。)


然而,精神分裂症的恶魔丝毫没有给荷尔德林一点喘息的机会。1805年,他的一个医生写到:这个可怜的人已经如此支离破碎,甚至没办法跟他正常对话,他已经陷入最为激动的情绪之中。根据医生的描述,荷尔德林的病情已经发展到疯癫的程度,他说的话一半是德语,一半是希腊语和拉丁语,最主要的,没有人能够听懂他要表达的意思。


终于,1806年9月,人们决定把他送到图宾根的奥腾里特诊所。


荷尔德林拼命反抗,他挣扎、撕咬、呼喊,他认定他怀疑的担忧终于成为了现实,这些一直在背后跟踪、迫害他的人,这些背叛者、保皇党人,终于开始对他下手了!最后,人们把荷尔德林的手脚捆绑上,将他扔进了一架马车里。


多年来一直关心着荷尔德林并且也是他最好的朋友的辛克莱,望着这一切,回忆起曾经的那个高贵优雅、目光清澈,才华横溢又纯净如婴儿般的荷尔德林,不禁放声痛哭。


荷尔德林曾经写过:“欲将把他摧毁的东西,首先会使他坚强;而使他坚强的东西,终将摧毁他。”


PHOTO BY XIAOBAI

7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对荷尔德林的诗歌和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既超出了本文叙述主题的范围也超出了我的能力。概括地说,荷尔德林早期的诗歌主要以歌颂自由、博爱、友情以及自然的伟大和优美为主题,这些诗歌被喻为“人类理想的颂歌”。


在荷尔德林晚期的作品中,主要表达对德意志民族和人类历史的关切与信念,表达人与神、艺术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等崇高的主题。正如诗人江河所言:荷尔德林诗歌中最本质的要素,就是崇高。


哲学家海德格尔


 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有过诸多的论述,这些文字被集结在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一书中。


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是最纯粹的诗人,“因为他吟咏过了吟咏之本质。他可以这样做,因为他同时是歌唱家和思想家。”“在我们看来,荷尔德林在一种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所以我们把他置于决断的关口上”。


海德格尔曾引用荷尔德林的一句著名的诗句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来表达他对人的存在本质的理解。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存在就是通过诗化、艺术化的人生来摆脱工业文明对人的本性的异化,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放,所谓诗意的栖居就是在诗意的生活中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


“诗意地栖居”如今被翻译成一个通俗的版本广为流传,即,在“苟且”的人生中寻找“诗和远方”。值得一提的是,诗人海子的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可以视为对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的一种形象的现代阐释。

8海子与荷尔德林


荷尔德林是海子最崇拜的诗人。网络上流传着一篇海子写的关于荷尔德林的一篇文章(真假难辨,但我认为即使这篇文章不是海子所写,也还是揭示了荷尔德林诗歌以及他的灵魂中最重要的东西)。


“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凡·高和荷尔德林就是后一类诗人。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


“热爱风景的抒情诗人走进了宇宙的神殿。风景进入了大自然。自我进入了生命。没有谁能像荷尔德林那样把风景和元素完美地结合成大自然,并将自然和生命融入诗歌——转瞬即逝的歌声和一场大火,从此永生。”


海子说,我读了几首荷尔德林的诗,就永远地爱上了他和他的诗歌。


诗人海子


1989年,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把他对荷尔德林的诗歌以及对生命的挚爱和绝望“永远”地带到了遥远的天堂。 

9余生


荷尔德林在奥腾里特诊所一共呆了231天。负责治疗荷尔德林的医生奥腾里特比荷尔德林小2岁,大学毕业后在医学院教授解剖学和外科学,并在图宾根设立了一个综合诊所,其中的三个房间专门为了收留和诊治精神病人。他在美国留学的2年间,曾参观过美国精神病学之父本雅明-富兰克林创办的位于费城的一家精神病院,并为该医院人道主义地对待精神病人的做法深有感触。


几乎没有留下对荷尔德林的治疗记录,可以想象,在那个精神疾病尚无药可医的时代,荷尔德林只能听任精神分裂症的病魔一点点蚕食着他的心智与情感。


奥滕里特医生最终还是放弃了荷尔德林。此时距离他离世,还有36年的漫长时光。


一个叫齐默尔的木匠收留了荷尔德林。这个普通的劳动者热爱读书,喜欢思考,也喜欢阅读荷尔德林的著作。经过深思熟虑,齐默尔收留了荷尔德林,并为他买了一架钢琴。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中,齐默尔一家默默地照料这个疯癫诗人的饮食起居,陪他说话,散步,把他作为自己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其中不乏艰辛和劳苦。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齐默尔一家和荷尔德林的之间发生的故事已经无从知晓,历史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记忆的痕迹,命运之神已经彻底的将荷尔德林抛弃。后人只知道,在那个塔楼里,有齐默尔一家一直与荷尔德林生活在一起。


或许,在齐默尔的心中,荷尔德林从来就未曾疯癫,他仍然是那个伟大的诗人,只不过是暂时地沉睡在属于他自己的神秘世界之中,终于有一天,他会醒来。齐默尔等待着。


1838年11月,68岁的齐默尔离世。遗憾的是,他没有等来那一天。


齐默尔不仅仅是荷尔德林的一个房东,一个照料者,一个朋友,他的行动远远超出了这些。他用持久的爱与毅力使荷尔德林在最后黑暗的人生中保持了作为人的尊严,并用行动回答了荷尔德林对是否还有更崇高的人性的疑惑与追问。对于荷尔德林,他别无所求,只因崇敬与热爱!


与荷尔德林同样,齐默尔,历史将会记住这个名字。


(齐默尔之后,另一个叫做洛特的女人前来照顾荷尔德林。洛特终身未婚。在荷尔德林去世后的36年间,洛特一直呆在塔楼的房间里,并保持荷尔德林的房间一直没有改变原貌。)


1843年,荷尔德林去世。


茨威格说:“他的一生注定永远都是局外人,永远都处于悲哀的孤独之中。荷尔德林的追求只为艺术,不为生活,他只为神而不为人效劳,是一种最高的、超验意义上的生活”。


荷尔德林自己也曾经在一首诗中写到:


“我不懂人类的语言,

 我在神的怀抱中长大”。


“诗意地栖居”,是荷尔德林的理想,也是人类追求的崇高境界。荷尔德林虽然被精神疾病残酷地逐入黑暗,却为后来的人换来一大片光明。(完)


PHOTO BY XIAOBAI


(参考文献略)


文中图片除非特殊标注,均来自网络。


作者:李晓白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推荐阅读

李晓白教授:庸常中的诗意

大话精神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及医学服务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