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德研究所揭示强迫症的发生机制

2017-11-12 大话精神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10月17日在线发表的一篇遗传学论文报告称,科学家成功鉴别出与强迫症(OCD)相关的人类基因变异,找到了受这些变异影响的基因及神经通路,并揭示了这些基因造成强迫症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全球超过8000万人患有强迫症,其中大部分人无法从现有的治疗中得到解脱。此前对人类、小鼠和犬的研究也曾指出一些可能与强迫症相关的变异,但是,确切的基因和变异一直都未能在人类中确定。

 

此次,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首先根据先前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包含608个基因的候选基因库。随后,他们对592名患有强迫症的欧洲人后裔进行了测序,并找了560名有同样祖源的志愿者作为对照。测序后的比对找到了超过 12 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其中有41504个SNP在多项分析中均存在,它们被认为可信度较高,因此被用于后续分析。

 

在接下来的研究里,科学家们着重评估了强迫症患者中,哪些SNP显著更多。这一分析在 608 条基因中找到了4条和强迫症有高度关联的基因。这些基因在与强迫症关联的神经通路中起作用,包括血清素和谷氨酸盐信号传递及突触联系——它们很可能正是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


表:4条基因与人类强迫症高度相关

4 条基因(红色)都与神经突触的功能有关


这4条基因都在神经突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NRXN1编码了一个突触/细胞粘附蛋白,会影响到细胞的定位或是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突触功能;HTR2A编码了G蛋白偶联的血清素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REEP3基因编码的蛋白会影响到神经元细胞内的内质网,可能会进而影响这些神经元的功能;CTTNBP2基因则能调控突触的形成。

 

本项研究中找到的 4 条基因,有力地支持了强迫症背后的遗传因素。分离和表征这些基因,将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疾病背后的生物学,进而建立有效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参考文献

Bhattacharya A, SharanR, Praharaj S K. High Dose Ofloxacin-induced Bimodal Hallucinations in a 4 Years Old Child[J].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and neuroscience: the official scientific journal of the Kore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7,15(4): 416.

推荐阅读

强迫症会改变大脑微结构?没关系,治疗就可以逆转

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的治疗观点

强迫症,你应该知道的15个征兆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及医学服务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