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床研究:饮食时间不规律与双相情感障碍的轻躁症状有关

大话精神 大话精神 2019-06-30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双相情感障碍(BD)与不正常饮食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BD与体重循环和暴饮暴食有关,BD患者一生中饮食紊乱(ED)的患病率高达25%。然而,BD患者的情绪与饮食时间之间的关系还不太清楚。

 

在回顾性和横断面研究中,大多数BD患者在经历抑郁症状时报告暴饮暴食,少数在躁狂症状期间报告,并且一些个体报告没有与不良饮食相关的特定情绪。例如,在之前对双相障碍的纵向研究中,受试者满足ED标准的方式依赖于抑郁症状的存在。也有报道称双相障碍的情绪不稳定或混合症状与并存ED之间存在关联。

 

总的来说,发表的数据可以被视为支持双相障碍患者的情绪和ED共同失调,但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这一假设。值得注意的是,饮食和双相障碍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从进食时间方面进行研究。

 

为了探索进食时间和精神病理学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需要前瞻性的、多维度的方法来记录每天的进食事件。先前的研究基于一到几天的饮食事件数据,报告了平均每日饮食模式与肥胖以及抑郁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而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者基于为期两周的BD患者每小时的记录,对BD患者每日饮食事件的时间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探索。研究使用一种新颖的饮食模式可视化方法,并引入量化措施来处理日常饮食时间的规律性,发现情绪与饮食模式稳定性之间存在关联。

 

方法


在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期间,招募门诊、三级保健门诊的BD患者,所有参与者在第一次面对面访问时提供了书面知情同意书。参与者要完成每小时的情绪和饮食图表,持续2周。采用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评定量表(MADRS)和青年躁狂症评定量表(YMRS)对情绪进行评定,并评估患者的身高和体重质量指数。

 

根据每小时图表数据,研究者计算了每个参与者的平均每日进食频率。为了使日常饮食模式可视化,还根据每小时图表数据生成了食谱图。为了定量评估饮食行为的时间方面,研究者计算了三个饮食规律指数,以解释记录的饮食事件在两周图表期间的时间变异性。


进食频率指数(IFRQ)表示每日进食次数的标准差(SD)。进食事件时间指数(ITIM)反映了每日进食时间的标准差。进食间事件指数(IINT)反映了进食事件之间间隔的SD。这些指数作为评估饮食时间模式规律性的综合维度指标。较大的指数值反映出更不规律的饮食模式,而0表示在两周的评估期内,进食频率、时间或进食事件间隔上没有变化。

 

结果

 

共有130名患者参与了这项研究,73名患者同意参与并完成了V1阶段,69名患者完成了V2阶段。最终的队列包括69名参与者,他们有两周的日常情绪和饮食数据。平均年龄为49岁,69名参与者中有31名(44.9%)为女性。

 

1、饮食图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饮食模式存在差异

 

相当多的患者每天显示三次相对不变的定时进食事件,这与一般人群中主要的每日进餐频率一致。其他人在进食事件的日常时间或间隔或两者之间表现出高度可变性。值得注意的是,有几名患者表现出昼夜不停进食,这主要与饮食紊乱或消化有关。

 

2、饮食不规律与轻度躁狂症状有关

 

为了定量评估饮食规律,研究者根据两周数据集计算了三个指数。结果发现,所有三种饮食规律的度量表现出较高的交互相关性 (图3)。值得注意的是,在指数中,只有IFRQ与每日进食频率相关。

 

表3  69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样本中不规律进食和情绪描述的相关性

 

三个进食规律指数,除进食频率外,其余都与前一周的低躁狂症状的峰值严重程度正相关。与V1时的轻度躁狂症状(YMRS和ASRM)相比,这种相关性更强(表3)。目视检查证实,轻度躁狂症状并不存在于大多数有规律的饮食者身上,而在饮食模式高度不规则、混乱的患者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IFRQ和ITIM也有类似的分布。饮食不规律与轻度躁狂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正相关进一步得到证实。

 

3、饮食模式、人体测量指标、性别和目前的药物治疗没有明显关联

 

人体测量指标与抑郁症状中度相关(BMI rho=0.31,p=.011;腰围(NIH)rho=0.29,p=.016),但与进食规律无关。V2阶段的当前情绪发作与人体测量指标或每日进食频率或任何进食指数(IFRQ p=.098,ITIM p=.41,IINT p=.31)无关。女性患者的平均每日进食频率中等但显著高于男性(3.3 vs. 2.8,p=.026),而IFRQ,ITIM和IINT与性别无关。女性腰围与ITIM呈中度相关。

 

目前正在接受锂治疗的参与者比不接受锂治疗的患者,表现出更为规律的进食时间(ITIM 1.6 vs. 2.1,p=.041),而IINT未见差异。与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相比,目前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进食频率较高(3.1 vs.2.6,p=.007),BMI较高(29.4 vs.25.3,p=.031)。

 

3名代表性患者的饮食图


结论


在为期两周的评估期内,所有记录的进食事件都被用来进行说明性展示,以使所有记录的进食事件可视化,从而指导对进食时间结构的评估。研究者计算了量化进食时间不规则性的指标,即IFRQ、ITIM和IINT,分别表示进食事件的频率、时间和间隔的变异性。在该队列中,不规则的进食时间模式与轻度躁狂症状相关(YMRS与IFRQ,Spearman rank order rh=0.28, p=.019, ITIM, rh=0.44, p<.001, IINT rh=0.38, p=.001),但与抑郁症状或测量指标无关。

 

综上所述,在双相障碍患者中,进食时间不规律的进食障碍普遍存在。进食时间不规律,而不是进食频率,与轻度躁狂的症状有关。未来的研究应该探讨一种或几种共同因素导致饮食行为和情绪失调的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理解睡眠和饮食模式之间的关系可能也很重要,这或许揭示了情绪相关的饮食不规律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Buyukkurt A,Bourguignon C, Antinora C, et al. Irregular eating patterns associate with hypomanic symptoms in bipolar disorders[J].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2019:1-12.

推荐阅读


抗精神病药物单药治疗还是多药治疗,你还在纠结吗?

根据大脑年龄,区分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