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OVID-19疫情期间中国相关精神卫生服务的进展「研究速递 」

psychiatry salon 大话精神 2022-04-16
作者: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李雯、杨源、项玉涛等

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全世界蔓延,形势严峻。维护公众、患者、医护人员等人群的精神健康是防疫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精神科项玉涛教授课题组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杂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刊发表综述:COVID-19疫情期间中国相关精神卫生服务的进展。





1. COVID-19疫情期间存在的精神健康问题






面对疫情的迅速扩散、持续的隔离、大量的相关报道、国内外每天不断增加的确诊和疑似病例数以及死亡人数,许多人都面临着巨大心理压力,存在出现各类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例如,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可能会害怕疾病的严重后果以及传染给亲友的风险,出现孤独、否认、焦虑、抑郁、失眠和绝望等负性体验,进而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个别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伤人等激越行为。

隔离人员则可能因担心患病而感到焦虑,并出现强迫症状,如反复查体温、消毒等;此外,严格的隔离措施和追踪密切接触者的措施可能会引起社会歧视和病耻感的问题。

社会大众在面对铺天盖地的疫情消息时则可能出现焦虑和恐惧,在隔离状态下亦可能感到无聊、失望、烦躁等。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身处武汉等地,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工作负荷、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的风险以及被隔离的状态等,很容易出现疲惫、恐惧、情绪障碍以及睡眠问题等。

疫情期间,部分弱势群体的精神状况同样需要关注,例如,患有重性精神障碍、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患者,由于隔离、交通限制等可能无法如期至医院随诊,难以维持治疗,造成疾病的复发或恶化,从而加剧其负面情绪和自杀风险;而已故患者的家属则会遭受丧失亲人的痛苦。
 




2. COVID-19疫情期间发布的精神卫生服务指南






为降低疫情期间各类人群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疾病预防工作的总体部署。

2020年1月27日,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该指导原则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领导、协调心理危机干预及相关活动,并提出以下工作重点:了解受疫情影响的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识别自杀和攻击的高危人群,有需要的人提供适当的心理干预等。

该原则将目标人群分为四个级别:
  • 第一级包括最容易出现精神健康障碍的人群,如COVID-19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防疫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 第二级包括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隔离患者(密切接触者和疑似患者)和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 第三级人群包括第一、二级人群的密切接触者,如家属、同事、朋友,以及参与疫情防控的后方救援人员,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

  • 第四级人群: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


参考上述原则,各精神心理健康协会及学会成立了专家组,发布了各类精神卫生服务指南及面向公众的教育文章/视频,例如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心身健康服务干预方案》,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实例手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多学会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系列科普读物,以及中国心理学会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应对》系列视频等。

武汉市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则就心理危机干预发布专家共识,并在疫情初期便通过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发布普通公众心理健康教育视频。此外,针对老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孕妇、卫生专业人员等特定人群,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
 




3. COVID-19疫情期间面向重型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服务






重型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和治疗在疫情期间亦面临巨大挑战,社区患者可能因隔离、交通受限等原因无法如期至门诊复诊,导致病情复发,出现自伤、伤人等激越行为;长期住院的患者又可能会面临院内聚集性传染的风险,出现焦虑、恐惧的情绪。

为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于2020年2月17日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提出:精神卫生机构要做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疫情防控,防范院内感染;有关部门要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后的治疗照护;乡镇/街道级综合精神卫生管理单位要做好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治疗和社区照护。

该通知发布后,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即发布了《重大突发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精神障碍诊治流程和路径专家建议》。该专家共识为疫情期间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的管理提供了具体建议。

例如,精神病专科医院应当控制门诊量,提高入院标准,缩短住院时间;对于新入院的精神病患者,应设立隔离病房;暂停探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的潜在风险。
 




4. COVID-19疫情期间精神卫生服务的具体应对措施






考虑到全国各地广泛施行隔离和交通限制的现状,热线电话及网络平台等线上精神卫生服务作为首选方案被广泛采用,以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及线上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理救援分会依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开通的“全国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平台”,以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建立的“强肺心理支持系统”。很多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则在阿里健康、好大夫等平台上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并在社交媒体(如微博和微信)发表有关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为有效监督网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分别于2020年2月2日发布了《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小组于2020年2月7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

此外,中国心理学会发布了《抗疫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和《疫情特殊时期网络心理咨询工作指南》。除在线心理健康服务外,数百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与救援队一起前往武汉提供现场心理咨询和专业指导。
 




小结






受疫情影响,很多人都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尽管有关部门已经提供了相关政策和解决方案,然而相关精神卫生服务仍面临诸多挑战。

  • 虽然各地都建立了在线精神卫生服务,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存在医疗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的问题;

  • 其次,目前心理危机干预主要为线上服务,某些人群,例如老年人,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或者上网,他们可能难以从这些服务中获益;

  • 再者,防疫一线工作者可能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并没有空余的时间和精力接受精神健康服务;

  • 另外,根据SARS疫情的经验,部分患者和卫生从业人员会受疫情印象,出现应激、创伤等心理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在疫情结束后持续存在;

  • 最后,不少国内研究者在英文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关于疫情期间精神卫生服务的论文,但由于语言障碍,很多国内一线医疗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可能难以从中直接获益。






作者团队简介






项玉涛,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精神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精神科学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城市精神健康委员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精神卫生分会委员。

 

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于首都医科大学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和精神卫生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博士毕业,之后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精神科接受博士后训练。2008年-2013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任科研助理教授,2014年-2017年于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任副教授,2017年至今于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任教授。

 

2007年以来在包括Lancet, World Psychiatry, Am JPsychiatr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获得十余项国际科研成果奖。研究领域:心境障碍、精神科临床流行病学、精神药理学、精神科服务、精神科meta-analysis等方面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Li W, Yang Y, Liu Z H, et al. Progression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J]. Int J Biol Sci, 2020, 16(10): 1732-1738.

推荐阅读


项玉涛教授:正念疗法可改善重度抑郁症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

痤疮药物与抑郁、自杀有关?「研究速递 」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