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间要好诗点评(6-10)

2016-05-31 温馨123整理 小楼听雨诗刊

杨逸明

“自信诗笺非落叶,掷江成石不随波。”他是一位特别接地气的诗人,潜心诗作,情感之真挚质朴满溢字里行间;他更是一位善于培养青年,奖掖后学的先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他的创作主张传承创新,有时代感。自称是用旧体诗词书写当代大都市里一个普通市民的思想情绪和生活场景。杨逸明,1948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当过工人、教师、干部。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和第三届副会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诗词》主编。出版诗集《飞瀑集》、《古韵新风》等多种。曾无偿担任上海诗词学会秘书长和负责《上海诗词》编辑工作近十年。

星   汉   


  他既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也赢得了诗词界的广泛好评。虽然远在新疆,但中华传统诗词之光仍然因他的努力而愈发明亮。星汉,姓王,字浩之,1947年5月生,山东省东阿县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新疆诗词学会创建者之一。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新疆诗词学会执行会长。公开出版有《清代西域诗研究》《天山东望集》(诗词集)等20余种。



人间要好诗点评(6-10)



(六)

1


昭苏圣佑寺

作者:星汉

落日残霞印雪峰,

山门蒿满野云封。

知无人到喇嘛睡,

时有清风误撞钟。


--因为有了落日、残霞、雪峰,才相信这确是星汉的诗。起承中规中矩,转结妙不可言,而其中又“误”字最妙。读者仔细揣摩便是。



(七)

出席金秋敬老诗会感赋

作者:叶元章

岁月匆匆鬓已华,

晚来犹见满天霞。

寒斋亦有阶前土,

不种招蜂引蝶花。


杨逸明评:

九十岁的老诗人,经受过很多的人生磨难和坎坷,才情不减,风骨依然。老诗人在“敬老诗会”上赋小诗以明心志,表示自己淡泊无求的精神和鄙视世俗的态度,期望与老人们共勉。四句诗字字掷地有声,读来使人肃然起敬。



(八)



小说人生

作者:葛 勇


有人名字绕心田,

借酒酣时说李娟。

众友无言秦旭哭,

吾妻已死十三年。


杨逸明评:

这是作者三十年后回乡所写组诗中的一首,写与小学老同学重逢的一段场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名入诗,很难被人接受,因为诗不主张“实名制”。《赠别汪伦》诗中写入“李白”“汪伦”,竟然流传,实属不易。此首第一句写自己的暗恋,三十年不敢说出伊人姓名,今日与老同学重逢,借着“酒酣”好不容易说出“李娟”,居然众人无言,“秦旭”哭泣。尾句才道明原因,引出一段可以让人无穷遐想又无限伤感的人生故事。四句委婉含蓄,读完后教人扼腕叹息。何谓好诗?可以使读者眼前一亮,心里一颤、喉头一热的作品是也。






(九)





送九六慈母魂归道山(四首)

廖国华



除夕弥留气已微,

时临初七痛魂归。

上苍着意怜人子,

春雪连天洒作悲。


平土埋坛作墓田,

小园蔬果四时鲜。

先留一角空闲地,

有待儿来伴母眠。


花晨月夕泪空流,

贫苦人家不断愁。

愁满空山聊一慰,

百龄只欠四春秋。


生虽贫贱去安闲,

明月清风水一湾。

园角不赊埋骨地,

让他人挤北邙山。


杨逸明点评:

老母以九十六岁高龄辞世,作者伤痛欲绝。四首绝句,甚得组诗章法。第一首记老母西去的时间和经过。第二首写入葬情形。第三首写痛定思痛,自我劝慰。第四首宕开一笔,忽写世相。笔笔伤感,字字悲痛,却以“春雪连天”、“小园蔬果”、“花晨月夕”、“明月清风”等幽美景物出笔,非高手莫办。既反衬悲痛心情,又体现豁达襟怀。


(十)


瓦桥关遗址

作者:杨逸明

一行人立雨潺潺,

同向村翁指处看。

超市左边餐馆右,

当年雄矗瓦桥关。

   

   瓦桥关位于河北平原中部,因地属古瓦桥,以地为名。唐末置此关以防契丹。其时关的东北面又连置益津关和淤口关,合称"三关"。三关战火不断。--以上这段文字,是我读诗后所查得。

   一行人,一时雨,一同看,诗句戛然而止,诗人与历史便轻盈地邂逅。作者惜墨如金,那么多的烽火硝烟,“雄矗”是对瓦桥关唯一的描写。访古咏史,不必一起调就是“大江东去”,一感慨就是“生当作人杰”。“当年”一词,已担当了足够的厚重。这正是此诗的妙不可言之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