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案诗浅说
星 汉
在中国文学史上,借古迹以咏怀,不胜枚举。每见古迹,兴之所至,骚人墨客难免发一通感慨。这种感慨,很难对历史人物作出全面的评价,只能是作者的一得之见,一孔之见。如杜牧《题乌江亭》,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此诗颇为传诵,以至“卷土重来”竟成成语。小杜咏史,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还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诸篇,也是反说其事。
《题乌江亭》这首诗,杜牧并没有肯定项羽能“卷土重来”,只是模棱两可地说“未可知”,所强调的是男儿应当“包羞忍耻”。也就是后来苏轼所说的“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不能忍之间而已矣”(《留侯论》)。发前人所未发,作翻案文章,是小杜之所长。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就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后来王安石的咏史诗,颇得个中三昧。如《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从诗中文字,就知道王诗又是翻杜诗的案的,所强调的是“势”已不可挽回。即便是项羽“肯过江东”,头脑清醒的“子弟”们也不会为他卷土重来。再如,在唐人看来,点破王昭君美人图的毛延寿是巨额索贿的腐败分子,可杀不可留。但在《明妃曲》中,王安石认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画师可以画出“形态”,但画不出“意态”。王安石的《商鞅》《范增》《贾生》诸篇,均拔于流俗,立论高超。可以说,“翻案”手法地运用,起了很大作用。
笔者学习前贤,于此略有领会,在游览古迹时也作过几首翻案诗,也用“翻案法”去评论历史人物。如谓李广是“飞将部从千百万,无言白骨可封侯”(《谒李广墓》);韩信是“倘使雄才能一展,藏弓烹狗又何妨”(《汉中拜将坛感怀》);诸葛亮是“先主纵无多访谒,孔明未必久耕锄”(《雨后游南阳武侯祠放言》);关羽是“荆州辽旷纵无失,阿斗昏庸岂不闻”(《吊关林》);李隆基是“倘能一语来承罪,未必三军敢倒戈”(《马嵬坡》);朱由检是“崇祯尚有君王勇,不作南唐受辱人”(《吊崇祯槐》)等。这些诗句,曾得到同好的谬赏。虽然不免有些抬杠的成分,但毕竟有些新意。
以诗词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只是书生议论,绝不是严格的历史结论。咏史中的翻案诗必须是有案可翻方可为之,有些历史铁案是不能翻的;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为翻案而翻案,故意颠倒黑白。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