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心社·未来村 | 首期研学之旅回顾
8月20—25日,见心社“『未来村』研学之旅”已经完美收官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乡建爱好者们因为热爱,来到这里。他们有设计师、大学生、生态生活践行者、乡村创业者等等。短短的五天,他们都收获了巨大的改变和成长。
跟随我们的脚步,来看看这五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
开营仪式
8月20日,参与研学的各位伙伴从不同地方抵达罗家村弘农书院!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带着期待,带着疑惑,带着轻松,越来越近研学第一站。一路上初来的人惊讶弘农书院竟然小有名气,刚出站出租车师傅就知道要去弘农书院。一路上城市与乡村的转换,高楼与田野,确信我们是来到一个果树种植为主的乡村。一路畅通,入村,左拐右拐顺利抵达弘农书院,作为一个较少生活在乡村的人,那一瞬间犹如脱笼的鸟儿回到大自然,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下车使劲呼吸空气,驻足拍下书院门口第一张照片,打开鼻腔,去捕捉空气中弘农书院的味道,此时全身是放松的,但是却不是散漫的。
在书院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放下包,与到达的同伴开始聊起来,等待其他伙伴。大约在晚饭前,参与研学的伙伴到齐,见心社带队之胚芽带领大家开启研学的破冰。
大家围坐书院大树下桌子旁,胚芽拿出情意自然的神功,让大家暂时忘记自己,收心到此时此地,一个小的自然游戏带领,然后开始自我分享。
伙伴们分享了到达时,对书院的第一感觉,并给自己取了自然名(胚芽、银杏、泥土、群星、冬天、万年青、猴子)
乡村味道的晚餐后,大家参与到书院当晚《弘农儿女》的蒲剧开演活动抓紧排练,作为开场的朗诵,这应该是突来的惊喜,第一个晚上就给伙伴们一个大餐,在此把朗诵部分分享给大家:
盘古开天,女娲补裂。
太初有道,洪荒人来。
戊戌七月,人间秋节。
举家欢庆,老幼相携。
中华传统,尊道贵德。
生态和合,大同世界。
乡村是食物资源的供给者,
也是父老乡亲生活和精神的家园;
乡村是传统文明的载体和源头,
也是现代文明的根基和依托;
乡村是中国文明的根基,
乡村是中国发展的底线;
乡村建设的成败,不仅决定乡村自身的明天,
也将决定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人法地地法天是弘农,
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弘农。
我们要大步走向乡村振兴,
我们要用行动迎接生态文明!
农业强则中国强,
农村美则中国美,
农民富则中国富!
在整体乡村三要素外流的当下,一场村民上演的现代戏聚集了上百人,确实给研学的小伙伴们很大的冲击,这个场面好像是远去的记忆场面,也对罗家村文化先行的乡建有了冲击力的印象。
演出后,大家回到书院,还在津津乐道今晚的演出,胚芽提议带领大家“走一段乡村夜路”的体验,排成一队,向着山林,跟着星空走去,全程大家保持沉默不语,抵达终点后,大家开始分享这一段夜路中的感受,奇妙而有趣的分享让大家不愿回书院休息。
罗家村实地研学
有能量的早餐后,书院工作人员带领大家依次参观村民家庭小型发酵床养猪、村民家庭养牛、村民合伙大型养牛、标准化发酵床养猪、介子推庙、村集体苹果产业园。
一个在外打工的中年返乡开始养牛,一开始3头牛,摸索经验后,合作社信用合作的支持下扩大规模到近20头,初步成为一个家庭可控可管的养牛户,开始堆肥,很骄傲地与我们说,改进的堆肥厂已经在准备建设中,大家与养牛户主在其场地上合影。
村里另外一个规模大一些的养牛合伙项目在建设中,租用村集体的场地(村里原来租给选矿公司的场地),村集体帮助立项申请政府项目资金,合作社信用合作的支持,购买大型挖掘机等设备,建青储饲料库,大约200头规模,牛粪堆肥使用到村里的苹果产业园,实现种养循环,村集体有收入,村民有收入。
来到上基地,约可养殖200头的发酵床养猪场现在已经是村里返乡青年承包,2名返乡青年其中一人有多年养猪经验,2人同时去东北吉林云凤合作社学习过一个月的发酵床养猪,掌握了其技术(包括各种菌的培养),学习归来先在其家建小规模家庭发酵床养猪,确实没有问题后才承包了村集体的发酵床。
2位发酵床养猪户告诉我们,发酵床养猪疾病减少,一般养殖8个月以上才出栏,目前是自繁自养,同样的肉重投入的食料成本低,猪圈再没有难闻的味道,村子里也没有污染,猪肉安全有味道。猪肉外销的安全运输难及产品分割无法标准化,基本上没有外销,据说他们的猪肉在当地很畅销,价格略比当地普通养殖价格高一点,在当下猪肉不自由的今天却很实惠,所以在当地都要抢。2户养猪户满脸洋溢着自信,据他们说发酵床养猪比较适合乡村尤其当下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的乡村。
叟民5年前来时,还在讨论要建设的苹果产业园如今已经果实累累,通过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成片整理申请政府项目,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管理,一切大投入、大风险处理后,再承包给村里人(10亩起),这无疑是苹果之乡在农产品普遍过剩局面下尝试破局的一种努力。
罗家村王书记在百忙之中与我们在弘农堂做了一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分享交流,多年在外经商的他,返乡当书记,带领罗家村民谋发展,如他所说一个村要发展需要有好的带头人,其实他就是一个有情怀有公心有视野的人。多次外出学习取经,开始走组织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的路,争取政府项目及资金支持,培养年轻人创业,带动家乡发展。
弘农堂是谢英俊老师团队设计建设的生态建筑,集学习交流场地、食育活动体验、休憩为一体,未来还会作改造优化。
午休后,大家来到弘农沃土合作社,合作社依照综合型合作组织的“供销、生产、信用”及罗家村“生态农业、传统文化、资金互助”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2014年发起成立,目前约250多户社员。核心是信用合作,其资金来源由原始股金约72万元(每股2万元,共36股),资格股金(每股300元)、流动股金组成,在发展过程中有一年宜信小额支持资金(每月10万元),后续有发展长者股金(70岁以上老人限定入1股2000元),目前大约是400万元的资金规模。
合作社王经理给我们介绍了合作社发展的过程,包括合作社到目前开展尝试过的业务:统购统销、土地托管/流转、资金互助、互助养老、便民服务、生态农业,目前相较成功的是资金互助,闲散的资金得到利用,到现在约100多万的收入,合作社与村集体互动紧密,村书记选为理事长,合作社成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体的一部分,目前在开始逐步稀释前期大股东股份。
大家来到为农服务中心,据介绍这是近几年供销合作社要充实基层网点与弘农书院要更好更广为在地村民服务相结合而合作发起,供销社目前主要是其政策及自我品牌标识支持,不参与为民服务中心产生的收入分配。
合作社选择了一个周边交通便利、人流大的地方(大概是一个集市),租赁房屋,购置货架,2名工作人员,供销合作社准予使用供销社标识及名称,就场所看比较类似一个便民超市,当然会有一部分村民自产的产品在流通。据了解,村民自家的产出,包括发酵床养殖猪肉在这里都比较受欢迎。相较一般的乡村超市,这里不同的是有弘农书院的文化教育气氛,还有这里的合作社是在供销社系统支持下开展信用合作,据悉为民服务中心将继续开花,已经初步有可能在灵宝市区再建,值得关注。
在实地探访中,隐约的感觉有一种力量在罗家村各项发展中,实在的说是正念的人做着该做的事,虚一点说是书院文化的教化力量淡淡地弥漫在这边土地与空间。聆听赵泽民、王勤学夫妇、刘巧珍夫妇、王延利夫妇讲诉他们与书院的故事,他们在书院学习,改善家庭生活及家里人关系,重构他们对生活、对环境、对人的态度,真的是内修求正,充满力量与坚强。
满满的一天后,安宁的书院夜晚,我们连线弘农书院推动者何慧丽老师,何老师从弘农之由来、周边地理、当地历史及传说,为我们分享了弘农书院推动的此罗家村与彼罗家村的背景及未来生发。何老师敦敦教诲我们遵道贵德,和合生态,阴阳调和,自然生发。
不经意地2天就要过去了,不舍地离开弘农书院,前往弘农书院二院,这里是别有洞天,何老师称之为南天胜景,在此以何老师的一首词作为告别之礼。
南乡子 · 夏日村居
一清
夕阳照门扉,长松细竹[i]竞清奇。
试上小楼[ii]极目望,高低,娘娘[iii]列队有威仪。
一锅熏艾起,翁妪嘻耍后晌里。
周六亲子书声朗,东西,南天胜景[iv]岂人为?
[i] 长松细竹:指院中间的四棵松树、东墙角的一簇竹林。
[ii] 试上小楼,指上到书院二楼,喻人生境界和弘农事业的更上一层楼。
[iii] 娘娘,指南山秦岭的娘娘山脉。
[iv] 南天胜景,指弘农书院一生二的现象。
驱车1小时,来到弘农二院,弘农二院是弘农总院与一位返乡从事合作社创业的青年合作共建,今年刚挂牌。其合作社有较大规模的基地(3000多亩地),开展生态农业转型耕作,电子商务,机械化耕作服务,还有传统手工艺及制品恢复开发(蓝染布),印象比较深的是川崎老师前段时间在这里组织了堆肥培训,已经开始堆肥试验。
在新的基地上转了一圈,目前在多样性间作种植,粮果套作。改良土壤,生态农业的路需要时间,也需要有技术积累的坚持。研学的同伴们受邀打劫了地里的西瓜。
袁家村实地研学
辗转到西安,向本次研学第二站---袁家村出发,大约19:00抵达袁家村,一路上车辆依次而行,停车场也几乎爆满,让大家惊讶这里到底有什么诱惑力,有迫不及待要去看看的冲动。在农家客栈办理住宿后,选择了一家客栈就餐,其实大家有点想自己做餐,条件不允许,只好作罢。
鉴于第一站安排的紧张,晚饭后,大家自由行动,自己去看,去发现与感知袁家村夜晚,初步对袁家村有印象。我们约到袁家村王主任一起见面聊天,有几个伙伴也转到一起。大家相互介绍后,分享了来袁家村的期待,最后王主任给我们做了一场短暂的分享。袁家村历史上有过出彩的一面,新世纪以来,发展放缓甚至也落到与全国大多数发展不好的村子一样,直到2007年郭书记与王主任等开始以关中民俗文化体验为主的打造开启了转折。
这个点的选择很有意思,当初很多专家都不看好袁家村能做乡村旅游,相较能接受的是建议与唐昭陵打包一起开发,但是袁家村人认为在陕西做历史文化有兵马俑、做红色文化有延安、做宗教文化有法门寺,袁家村都强不过这些大的地域IP,而袁家村独特有的就是活生生的62户村民的生活,于是定位在关中民俗文化体验地,充分展现关中生活气息,现在结合生态文明战略,市民下乡的新时代来看,这无疑是牛掰的。
村里定下来后,村民也并不是就紧跟其上,村民也无人相信这样的定位能带动袁家村,甚至还有一些阻力。这个时候村干部做了太多思想工作,最好的就是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先试。正如王主任所说,其他地方做不到袁家村这样,那是他们把自己的所有(资产、家庭、生命)都与袁家村绑定,没有回头路,也没有退路,加上公心,不让一户落后的共同富裕态度,感染了村民,也凝聚了袁家村原住村民的共同体,这个时候袁家村的收益与每个人相关,于是每个人都无偿主动的工作。一个如今年人流约500万人,3000多户新村民创业,年收入10个多亿元,4A景区的村子,村委会工作人员却不超过10人,妙不可言。
王主任掷地有声,自信满满的分享,带有关中人的魅力。他们就是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把自己对生活美好的方方面面过出来,不热衷花里胡哨的事及工作,每天工作很多,却不觉得累,因为这个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且是喜欢的。是的,在茶馆关门时,王主任还精神饱满,我知道他还要去接人。
王主任的分享中,提到了诚信,这不也是关中人的一个本该有的特质嘛。从开始免房租、免水电费、免门票吸引外来人创业,最大的一条就是要诚信,就是产品质量要没问题。袁家村形成了一个诚信的品牌,袁家村的产品,袁家村的人都如此,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同样的小吃在此却会火爆。
王主任也提到网络上及到来的很多人描述讲述的不是他们自己的袁家村,袁家村人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是50年目标。最后王主任表达欢迎我们常来,呆长,欢迎来袁家村创业,欢迎结合当下政策背景来梳理袁家村。
袁家村晨起,大家各自行动到小吃街早餐,体验袁家村小吃街后,我们拜访了袁家村的郭副主任,他是2年前从国企辞职,带着夫人返回自己家乡,标准的返乡青年。
根据自己的喜好,他花3万元改造了自己家的屋子,他笑侃,要做一个匾,叫“三万起”,告示大家做事尤其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无需大投入,同样也是有了一件事,哪怕小的行动就会有后续的生发,《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个上午的交流,郭老师没有从村干部的角度,也没有从袁家村创业者角度给我们分享,而是从一个袁家村见证与观察者的角度给我们做分享。
他把袁家村比作一个花园,而不同的人是修花园的人,有的人是装腔作势,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套现;有的人是刨两下就觉得太累受不了而放弃;有的人是急功近利,后续夭折;有的人却是审时度势,慢慢耕耘,而且会选择最适合生长的地方(比如靠近水边、有遮阳挡风之处),深深扎根。那最后就是活下来的坚守者迎来了希望。如类比一下村庄,袁家村无疑是找到水边遮阳挡风处,深深扎根,先活下来,等待机会的平凡村子。相反太多的村子如盆景,虽高贵,却需要不停的营养液补充,一旦天气异常,就活不下去。
边喝茶边交流,轻松而又有感觉。郭老师没有就袁家村谈袁家村,这与我们此次研学高度吻合,就算谈袁家村也不是谈现实眼下的袁家村,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村。袁家村好比一棵深深扎根水边的大树,在其发展中,难免会有几片病叶,但这也是袁家村,无需大惊小怪,清楚自己,做好自己是枝丫还是绿叶的本职工作,病叶要么会转好,要么会凋落。
在郭老师推荐下,我们拜访油坊的打油爷爷。作为一个油坊工作人员,普通人的视角给我们分享袁家村,他记录了袁家村大小事、袁家村有趣的人,目前这本记录在二版整理中,即将出版。
打油爷爷带我们参观了榨油厂,油店,详细给我们讲解每一道工序及其中的奥秘,与其他产品作坊(醋作坊、酸奶合作社、辣椒合作社、面粉合作社、豆腐合作社、腐竹合作社)一样,收购附近优质原料,前店后厂,登记小作坊合规生产,合作社模式组织运行,产品主要优先供应袁家村内部所需、袁家村西安与咸阳16个城市店所需,其次是来袁家村的游客,还有少量线上订单。据悉每天的量都很可观,基本上是够内部供应,在当下国家提“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发展格局背景下,袁家村的内化无疑是值得研究学习的。
大家依次走访了醋合作社、面合作社、腐竹合作社,体验了小吃街、祠堂街、回民街、书院街、酒吧街。大体情况是小吃街合作社模式,与主要生活品合作社一样没有租金,而是村集体的旅游文化公司在管理,收益村集体有分红,而回民街是袁家村与外面投资公司建设,招募商户入驻,无租金,袁家村提成收益,祠堂街是招募商户入驻,缴纳租金。所有商户营业都是每天21:00下班盘点,留下备用金,其他现金邮政银行人员直接收走入账(每家店里都有一个邮政的箱子,装现金,现在微信等线上支付直接支付到袁家村管理公司)。
如此袁家村形成以原住村民62户为基础股、商户投资股,不同商户交叉股、为保证确实有必要存在又非人为经营不善的商户的调剂股的多元化股份模式,目前各类合作社都已不在扩股招募社员。
招募商户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诚信,其背后就是产品质量有保证。招募商户的原则是一个种类只选一家,选择最好的一家,而且是通过考试后的评比,会由村干部、商户、游客等组成评委,通过观摩品尝商户制作产品打分来优选。
在整个体验中,我们深深感觉到袁家村商户的亲民(游客),有礼有服务,产品朴实,宣传也是打动人,难怪一个酸奶店一年上千万收入,一个麻花店每天排成长队,而且限量购买(每个游客一次不能超过20根)。
我们还可以看到合作社还是小吃街店铺都有店长的承诺,这个社会最缺的就是信任,信任从何而来?袁家村此方式也许给我们一些启发。
袁家村目前成为形形色色人趋之若鹜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也很难看懂一个有着近15年(算新世纪之前就更长)奋斗,外来创业人近原住村民10倍却又相较和谐,真正乡村百业可见,又有更多长期居于城市的业态要进入,我们只需要有其一点收获可以吸收就足矣。
袁家村目前通过村集体资本在西安、咸阳租赁整层商城,招募商户入驻,开启袁家村城市店,一家有16个店,这无疑是袁家村进城的新举措,值得关注研究。
另外,袁家村已经在山西、青海、河南等地输出袁家村模式,当然是依托在地的袁家村,具体情况还需要再了解。诚如王主任所说:嫡系徒弟未必能掌握师傅真传,这个输出需要找到更合适的人。
最后,袁家村品牌上线,开始电子商务,也是值得继续关注的。
西安本地实地研学
8月24日上午,返回古都西安,探访碧山工销社西安店。这是本地Local(一本独立杂志,其背后运营主体是陕西此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邀约左靖老师再西安开设的店,主要是左老师再安徽碧山以碧山共同体发起碧山计划的乡村改造策展及交流空间。
出发前是奔着碧山工销社去的,最后收获的是本地Local这个平台。它是以杂志为线生发开去城市中的一个公共空间,以文字、影像、艺术、文献、建筑等多种形式,对城市进行记录与研究,为城市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与可能。《本地local》是一本独立出版物,汇集平民的体温、思想,以手工作坊的态度打磨文字、影像、及城市研究的相关文献、艺术。此外,它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平台,策划并创建集合了书店、画廊、小剧场、咖啡的城市文化复合中心—荟客馆,并主办过多场文化艺术讲座、展览、放映及交流活动。
书店一观
碧山工销社一摄影展
杂货铺子
文创产品
碧山精酿啤酒
与本地Local工作人员交流
城市与乡村是阴阳、快慢级,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谈乡村发展的未来,不可能隔离来谈来实践,恰恰是在城乡互动融合之下,方有可能的未来。城市的资源、资金、人才、艺术进入乡村的结合,乡村美好的物产、民俗流动城市的融合创生。
8月24日下午,见心社研学成员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十五期学员汇合于乐与饵黑胶博物馆,举行见心社•未来村论坛暨第十五期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结业典礼。出乎意料的是有乡建一期、二期、三期、六期、七期、八期、十二期、十三期的学员来到现场,还有陕西生态同仁,无疑给下午的活动增添光彩。人才计划班主任张玉主持第十五期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结业典礼,蒲韩新青年公社的介绍视频,让大家对人才计划的执行机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少雄对人才计划十五年发展脉络的梳理,也让大家看到了人才计划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学员代表发言,让大家看到了不同学习周期内大家的成长变化。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王昱娟老师和人才计划一期的马永红师兄的寄语给人才计划学员以勉励。姜柏林老师、王昱娟老师、一期学员陈晶晶、马永红给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乡村发展要重生产关系的调整,落实宪法中的五项制度(党的领导制度、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制度),做到有村有社,引导城市资金下乡,引导农村资本进城;城郊中心村会城镇化,有一定规模人口,且有特点产业村会持续,偏远,无特点的乡村会消失。未来村需要有理想,有理念,有适用技术,有组织的青年人;小农户生态化转型需要长期陪伴,技术支撑,农品加工延伸;乡村要干净(干净的土壤、干净的食物、干净的人际及村风)、乡村要有活力,很重要的是要有青年人、乡村要有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乡村新技术、互联网的利用,多样性开放的支持网络。
研学结营
8月25日上午,研学的伙伴们汇合,开始对此次研学做结营。大家交流了5天来的感受、5天来的收获与思考包括疑惑,也分享了与每位伙伴相处的愉快不愉快的事,也给研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12:00不得不结束,大家一一送别,期待再会。
/
春有花,夏有果
秋有栗,冬有竹
未来村有我们
/
见心『未来村』研学之旅第一期可爱的学员们
我们拜访了娘娘山脚祥和宁静的罗家村、唐昭陵畔热闹喧嚣的袁家村……
并有幸结识到许多有趣之人——蓬勃向上的后生,砥砺奋进的前辈;促膝长谈的良师,坐而论道的伙伴。
得益于组织者的穿针引线,作为“外行”的我既看了热闹,也见了门道,原本囿于浪漫的乡土情怀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
衷心希望见心社能继续举办下去,未来村在心里亦在路上……
这次去的村庄、城市,表面上有相对的朴素和富足,但我看到核心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一个是组织,竟然是相通的。
人的方面,不是单纯的劳动和知识层面,而是在哲学层面,参与乡建的这群人,是带有朴素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生活工作着,这是原动力。于是发酵床养猪、有机农业、家庭和谐、民俗旅游、生态产品等等,才能像一朵朵莲花,在纵欲汹汹的时代中盛放。
组织方面,由前面介绍的人用新的方法组织起来。这组织是集体化的,是经济化的,更是公平公正共同富裕的。这和西方的企业单纯追求资本增密有本质的区别,西方的企业就像蝗虫一样,所过之处,不留一毛,是贪婪的。这又是一股新的力量。
人和组织方面,都值得我好好学习,并实践到自己的乡建事业中去。
长期以来,我对于乡村建设的认识仅仅停留于书本,研学营给了我一个思想落地的机会,让我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不过最为重要的收获,还是与大家的相识。无论是研学营的各位,还是人才计划的前辈,都如同灯塔一般,既帮我拨开了迷雾,也给了我尽微薄之力的机会。
同时,这也开启了“见心百地研学”的新旅程,我们想用见心的方式重新定义“乡村研学”,它不是任何一种理念与评论可以框定的东西,它将由所有关注、参与、同行的伙伴们集体创造,每一次都将是独一无二的!
这次旅程,是我个人探寻内外自然生命成长之路上,心灵上向乡而行的回归之旅。重新看见乡村的巨大潜能,感受到,这是一股蕴藏着的生龙活虎的能量、在轰隆翻动,择日引动,便将引领这个时代另一维度的飞速扬升,自觉欣喜畅然!
与道同行,与心同行,见浩然气,见天地宽!
心开始,见未来!不日相会!
致谢
2020年见心社『未来村』研学之旅系列预告:
1、见心社『未来村』研学之旅第二期:安徽线路(10月)
2、见心社『未来村』研学之旅第三期:云南线路(寒假)
关于见心社丨
见心社『未来村』| 2020见心研学之旅 [8.20-25]
编辑:王叟民、刘培、张斌
鼓励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