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祖悦:走近叶梅

黄祖悦 硒园雅吟 2021-10-27



黄祖悦,女,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巴东沿渡河人,现居广东中山。200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中山日报》《作品》《今日文艺报》《香山文学》《中国人物》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纪实文学等70多万字。散文集《月光下的琴声》获中山市“五个一”工程奖;散文《五桂山啊,我想为你唱一首歌》等多篇获中山市一等奖;诗歌评论连续两年被评为《香山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出版评论集《心随莲动》。2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林东传奇》正在出版中。




走近叶梅 ——叶梅及其作品内涵


文/黄祖悦


 

第一次听到叶梅这个名字,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昌祥说,叶梅,巴东走出来的女作家,曾任建始县的副县长,《民族文学》主编。叶梅,在我心中,一定是一位异常的清秀质朴、斯文典雅、笑容恬静的气质女。我对叶梅老师,充满了崇敬和向往。

第一次见面,果然是我想象中的女神模样。只感到笑颜如月,气质如兰,谈吐不俗。尤其是那沉静的笑容,似乎可以照见内心的深广和丰富。哦,巴东,这个巍巍大巴山与长江母亲共同拥抱的丰腴之地,多少年里,在父老们汗水和泪水中浸润了无限迷茫与惆怅,直到今天,我才感到,你已经完成了一位母亲的伟大孕育——有这样一位兰质蕙心的女作家脱颖而出,你已经不凡了!

叶梅老师
叶梅老师的五桂山之行,让我近距离感受了名家之成为名家的特质。我们从石莹桥边的“劏人石”的故事开始,到古氏宗祠寻觅当年的珠江纵队的足迹。这些地方,这些故事,在我心中,早已烂熟于心。叶梅老师饶有兴趣地细心地听着,一边不时地抓住细节拍着照。在古氏宗祠前,叶梅老师变换着不同角度,反复给我们照着相。惊奇的是,每一张相,叶梅老师照出来,总是别有灵气。从周围环境对人物的映衬,从整体构图到光线的向背,我听着叶梅老师的讲解,再按照理论操作,总是达不到效果。有时,哪怕是直接沿用叶梅老师的角度,照出的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看来,叶梅老师对艺术的感受力,应该是源于一种内在的灵性,那是无法模仿的。看完景点,我们正待回程。叶梅老师却突然对树下聊天的老人们产生了兴趣。随着叶梅老师走近老人们身边坐下,叶梅老师开始和大家闲谈。我忽然感到,这真是一幅难得的风俗画!为什么以往就没有注意到呢?听老人们谈他们的生活。这里是槟榔山下,古氏宗祠旁。一个异常宁静的小村庄。年轻人都出去做工了,只有老人们围坐古树下的石桌旁。树间轻风习习,树下的小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桌上放着一壶红茶。老人们边喝茶边聊。见我们坐下来,老人们热情地让茶,又从家里搬来两台落地风扇。我给叶梅老师拿来一罐“王老吉”,叶梅老师谢绝了。她说,其实,就是他们泡的这种茶,很好喝。叶梅老师自己随身带着茶杯,她要多尝尝这里的山泉水。



跟老人们聊天,才发现处处有故事。原来和我们聊天的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还不是槟榔山的,她家在外面的石莹桥村,和老伴散步到这里来聊聊天。她有四个孩子,大儿子、大女儿已经成家生子,小女儿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平时给儿子女儿们做做饭,更多的时候,就是两位老人相守着,散散步,养养生。阿姨性情豁达,乐观,开朗,很健谈。和他们交谈,你不得不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变化。正在说着话,另一位阿婆拿来一块看似坚硬的木头,用刀小心的砍起来。叶梅老师赶紧打开手机相机,跟了过去。阿婆一下一下地吃力地砍着,叶梅老师拍下了照片。然后问她砍来做什么。阿婆说,砍来煲凉茶。客家人识得很多的自然宝物,而我们却不得而知。

文学来源于生活。叶梅老师的细心,让我倍受启发。

和叶梅老师谈话,感到的是美与生活的融合。去年在谭功才《鲍坪》的研讨会上,叶梅老师的发言,已让我感受到她的认真态度。尽管她是个大忙人,全国各地的文学活动,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都在她的细心关注中;然而,她在谈论一部作品时,一定是认真阅读的。野夫的《1980年代的爱情》,叶梅老师作为中心发言人,她也是深入研读作品,而不是流于表面。叶梅老师的笑容很沉静,待人非常地谦和,平易近人。让人不仅没有距离感,更像是个大姐姐一样的语重心长;而从她的深广,你又不得不照见自身的浅薄。而这种自感不如,更能激发提升自己的激情。

我问起叶梅老师文学功底何以如此丰厚。叶梅老师说,一靠读万卷书;二靠行万里路。叶梅老师从小爱读书。那时,她的父亲,原巴东县的县委书记——房书记,文革时被打成了走资派,这对年纪幼小的女儿房广兰来说,虽然不明究里,但一家人从此不敢轻易外出。为了不至受到更大的牵连和伤害,小小的广兰,被母亲改随母姓,更名叶梅。多数时候,小叶梅为了避难,就在巴东老城的嘠嘠(外婆)家,闭门读书。广泛的阅读,从那时已成习惯。叶梅不仅爱读,她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经常独自在巴东狭小的石板路上走着,看着街边的各种板壁屋和深深的巷道出神。她清楚地记得,嘠嘠家就在巴东县装卸公司旁的一个小吊脚楼里。隔壁是一家中药店。每天在房中读书,可以从窗口看到对面的药房小伙计细心地用刀切、用槽碾,一下一下地碾着各类药材,然后一片一片地摊开,晾晒在瓦屋的瓦片上,和叶梅晾晒在瓦上的白色球鞋离得不远。一片一片的药片,随着轻风散发出清香,飘进屋内,和嘠嘠屋里的书香融合在一起。小叶梅就在这清香中,静静地阅读,感知天下事,把古今中外的名著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叶梅老师说,读书,要有一点挑战性,要强迫自己读一点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有深度的书;而行万里路,也需要用心观察,深入思考,而不是走马观花,才能有所获。比如参观各地的博物馆,她一定要一件一件地细致地看清每件物品的特点,一间博物馆,她常常要细细地研究大半天。

翻开叶梅博客,更感叶梅老师的不同凡响。每一篇文章都内容丰富而饱含深情。《致鱼山》,最见三峡女纯净丰富的情怀。原来,叶梅的父亲,是南下干部。祖籍山东东阿鱼山。南下到三峡,娶巴东县城对面的宝塔河叶姓女儿。叶梅和妹妹第一次鱼山寻祖,那份对鱼山的热爱,让人倍受感动。这里,你可以读到,一位三峡女对东阿山水的热爱,对故乡亲人的热爱,更有对鱼山丰厚的历史文化的热爱,子建等才子佳人,为鱼山增添了亮色。《李玉霞的婚事》小说,又是以三峡为故事背景,写出了龙船河一带,在新的思想冲击下,人们的婚姻观和新的困惑。更让人感动的是,叶梅对三峡的爱与母亲一脉相承。母亲病重后的悉心照顾,母亲“不要放哀乐,而要放《三峡是我家》”的临终遗嘱,以及母亲病逝后,按母亲的遗愿,从山东东阿到三峡的一路告别,让人与之一路泪水相随……


实在感谢上天,给我们三峡恩赐当代才女,让我们有幸和她一同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尽管仅在巴东上完小学一年级,更多的是在恩施成长,才15岁就去了恩施的幸福二队当知青;但叶梅却对故乡巴东有着不一样的情愫。她多次回乡,感受巴东三峡的人文情怀,去挖掘巴东的山水和三峡人家的朴素的美。凝成《男人河》《花灯,像她那双眼睛》等众多的名作。

是的,巴东,这个地处巫峡与西陵峡交界的所在,历史上,北朝的郦道元,也仅听到了“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哀伤;连唐朝异常潇洒的李白也因忍受不了“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凄凉,不愿稍作停留,而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神速逃离;李商隐面对“涨秋池”的巴山夜雨,仅写下了“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思念绝唱;宋朝的寇准,曾在此为治理峡江两岸无休止的滑坡而劳心费力;此后,更少文人眷顾。而上天似乎不忍让这片奇绝的山水长久孤寂,更不愿让这片鬼斧神工的青山秀水仅仅留下一连串的叹息,他要降临一名才女,带来山水的灵秀之气。于是,叶梅,这位才情纵横的女子,成为不二人选。自古三峡多情女,而只有叶梅,用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涵养,将这些情,汇聚成一条滚滚长江!


— END —


声明:凡在本公号发布的作品有署名的,均为作者本人投稿或约稿的原创作品,无论发布时是否标有原创,版权都归原作者所有,其它公号转载须征得同意并注明作者和来源《硒园雅吟》。本平台文章所采用的配图未署名的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叶梅老师的书看下面

3

《叶梅文集(套装共3册)》是作家叶梅的个人文集,共分为三本,分别是散文卷、小说卷(上)、小说卷(下)。该文集收录了作者个人生活、游记等类别的散文数十篇以及中短篇小说若干篇,时间跨度从20世纪80年代至很近几年。作者的文笔清新雅致,感情充沛,含蓄隽永,由于其生长于湖北巴东,所以作品中带有浓郁的土家风情,使人读来回味悠长。可点击阅读原文,京东购买《叶梅文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