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机是马路杀手?不,她们比男司机安全太多 | 冰川观察
冰川思享库是冰川思想库新公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就在前几天,曾发生了两起交通事故。4月28日上午,江苏宝应县的某镇居民陆女士驾车时,与停在路边的搅拌车发生碰撞,后又与路边多名行人发生碰撞。
据目击者介绍,肇事司机是位年轻女子,驾车撞飞了七名老人,看样子20多岁。事发后,该女子吓得直哭。公安局接到报警赶赴现场处置,同时通知120急救车紧急救治,4人受伤、3人留院观察,均无生命危险。
这个事故当中的女司机并未逃逸,事故认定也不难。她该受到什么处罚与赔偿,依法处置便可,并没有多少需争辩的余地。但这条新闻还是火了。
▲4月29日,北京华贸中心事发现场图
4月29日,北京华贸中心地下停车场的拐弯处,一位女司机开着一辆丰田陆巡撞倒一名女保安,然后穿墙而入;结果导致被撞女保安不幸当场死亡,办公室内两员工被撞后受伤。事情发生的具体原因,现在还在调查中。
从视频中看,肇事车速度很快,很像是司机紧张之下误把油门当刹车。视频现场惨烈,这样的事故令人难过。肇事者是否应该负刑责,以及如何进行民事赔偿,都在调整与处置当中。
不过,与上面那起事故一样,大家的争论点并不是具体的案情,也不是肇事者本人,而是:女司机是不是开车都很差;女人是不是就不该开车;开车遇到女司机是不是都该绕着走……继而,都在分享各种女司机出事的体验和新闻。
这种归类,很无趣。提到女司机,你想到的是反应慢、技术差、易发事故、甚至“马路杀手”?但实际上,世界各国女司机的事故率,都远远低于男司机;事故致死率,比男司机更低得多。
举例来说,以济南机动车的2015年的数据分析,当地206万的汽车驾驶人当中,女性占34.2%,男女司机比例约为2:1;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女司机占14.97%,男司机占85.03%;死亡交通事故,女司机占6.48%,男司机占93.52%。——男司机的事故率与死亡率,是女司机的好几倍了。
▲2015年全国交通事故性别比(来源:新华网)
而在美国,男司机大概占了总驾驶量的65%左右,女司机为35%,但女司机要为交通事故中的死亡负责的比例,仅在25%左右。而平均来说,同样里程的驾驶,男性驾驶员发生致死事故的可能性要比女性多46%。
男司机出车祸、乃至于死亡,你什么时候听大家说男司机开车可怕、男司机不该开车的?大家一定会细细分析,不该酒驾、不该毒驾、不该超速,不该闯红灯,惟独不会说不该男司机开车。
为什么女司机的事故率仅是男司机的一个零头,一听出车祸了,第一反应就是女人不该开车?
注意,我并不是说女司机开车就一定安全,而是开车这件事,与性别的关系不大,与驾驶习惯和规则意识关系更大。
如果你非要归类到性别,那你为什么不去分析什么血型不宜开车?不去分析什么星座不宜开车?不去分析什么学历、什么地域、什么宗教的人不宜开车?难道这些因素就真的不影响驾驶习惯与规则意识?
▲“女司机”相关搜索
归结到性别,就是毫不掩饰的性别歧视。说得直白一点,那是一个在开车这件事上更劣等的性别,反过来歧视相对水平高的性别,是一种逆向的歧视。
数据摆在这里,这个直白的结论我懒得多讨论。令我觉得有趣的是,为什么各种各样的负面新闻里,只要有女性,都特别喜欢强调“女”?
我以为,媒体,以及大众关注点集中在性别上,是有几个原因的。一方面,男司机,如果不是曝出惊人的事故,普通的伤亡不容易引起注意;毕竟这个性别出车祸的太过于频繁。
犯罪事件中,同样如此。报告显示,我国女性服刑人员数量,占总服刑人员的比重仅为5.62%。可普通的罪案一旦嫌犯变为“女性”,立即关注率上涨;甚至受害人也多强调“女性”身份,不如此,不足以引发关注。
我从事新闻业的时候,就很反感许多新闻报道特别强调受害者“女性”的身份,有时还会强调其容貌、年龄;如果是性侵案件,往往不放罪犯的照片,而放上受害者的照片,并大力传播。这些都是违反新闻伦理和原则的。
▲网友戏称“女司机专用”
然后,想守住这种原则很难。大众们就是对“女性”这个标签更感兴趣;对于犯罪、特别是含有性侵情节的犯罪,他们不关注罪犯的行为,更偏向于关注的受害者本人,用放大镜看她是否有哪些细节不完美。
许多人都会认为自己挺尊重女性的啊。但实际上,这种集体无意识之下能流露出许多真实的观念,包括潜藏着的厌女症。比如说,认为女性不适宜于开车,不适宜从事科学领域,不适宜从事领导行业,不适宜从事金融行业……
他们能拿出来的理由都是,女性不理性,太感情用事,女性不严谨,诸如此类。在已经有了观点和判断之后,才去套用现实;相当于射了箭之后再画靶心。
比如说,看到女司机出车祸,忙不迭地声称女司机就是不理性、就是不适宜开车;看到女科学家(如小保方晴子)成了科技界的丑闻,又马上找到了女人就是不能搞科研的证据;看到女政治家被弹劾下台或者没能当选成功,更是认为自己找到了女性的弱点和女人无德无能的真理。
然而,同样的领域,男性出的丑闻和问题,应该比女性多十倍百倍吧。
相反,大众自动认为,像保育、幼教、护士、售货员、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又是男性适合),都是特别适宜女性的工作,并且给了一堆耐心、细心、不怕麻烦、任劳任怨的形容词去匹配这些劳作。
直接说吧,就是那种高收入的、高竞争性的、有前景的、有技术含量的,一律不适宜女人;而低收入的、无门槛的、重复劳动的、没有竞争性的工作,就最适合女人去做了。就像收入高的高级厨师和高级裁缝都适合男人做,而日常没有收入的做饭、缝衣服都适合女人做一样。
虽然今天汽车早已不算奢侈品了,但能驾驶私家汽车的女性,至少掌握了相当的财产权;大众潜意识里,仍然认为女性是不该有权利主导和掌控一辆汽车的。这应该是男性占领的天地。
污名化女司机,只不过是一种常见的策略罢了,以至于很多人开口闭口就说女司机是“马路杀手”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与事实正好相反。更没有意识到,如果马路上的男司机更多的话,车祸只会比现在更多。
【说明】冰川思想库昨日刊登《一张白人的脸,在中国三四线城市有多值钱?》(作者陈雅倩)一文,部分事实报道与图片来源于“好奇心日报”APP《这个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记录白人在中国靠脸吃饭的“白猴子”行业》(作者温欣语)一文,特此致谢!
支持原创,随意打赏!
侯虹斌
作家,资深媒体人
冰川思享库,就是冰川思想库
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