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想从公园相亲角去寻找社会主流价值的人,都是不怀好意的 | 冰川观察
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一个孤独的俱乐部,一个广场舞集体。那是他们独特的打发时间和社交的方式,甚至不排除这些老人之间擦除感情的火化来。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子女。
继北京公园相亲角被媒体报道后,地处成都人民公园的相亲角,也成为本地媒体追逐的对象。这个城市,正在推行本科毕业就可落户的新政,来吸引外地大学生,因此,很难找到像北京相亲角那么明显的鄙视链。
媒体挖空心思,得出的新闻点和鄙视链只有这么两条:女博士不受待见;医生和护士不受待见。
在网上,这足以引起一番腥风血雨,尤其是不待见医生和护士,实在难以理解。这些帮孩子相亲的老人,已经进入疾病高发期,找个熟人看病有什么不好?
这样的新闻,其实有很强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不喜欢女博士的那个家长,其实明确告诉了记者,自家孩子文化程度较低,担心婚后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他见过隔壁老王家娶了一个女博士,很高傲的样子。
换句话说,这只是一种个例,而并不代表成都市民的风尚。但是,那这个噱头制作一个标题,却足以形成又一次对女博士群体的嘲讽。
嘲讽女博士,只是早已有之的旧闻而已,代表着一小部分的恶趣味。在这个大粪池的基础上,随便往里面扔一块新鲜的砖头,都会引起新一轮的涟漪和恶臭。
同样,不愿意与医生和护士结婚,也并不代表成都人看不起医护人员。在成都,不管你用何种标准评判,华西医院都是最好的单位之一,大多数人,都以认识一两个医生为荣。但是,也确实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医生太忙太累会影响到家庭生活。
这又能代表什么?
任何想从公园相亲角去寻找社会主流价值的人,都是不怀好意的。那只是这个社会的边缘地带,不管是北京、上海还是成都,大部分青年,都还是能够恋爱、结婚,少部分暂时不愿意结婚的“剩男”“剩女”,也是安于目前独立的生活方式,不会让自己的父母到公园里帮自己相亲。
▲成都人民公园相亲角
我敢断定,那些在公园里帮子女忙活婚事的父母,只是“一小撮”。如果媒体能够细心一点,会发现那是一个独特的人群,在两年内,在同一个公园相亲角活动的老人,往往是同一拨,流动性很少。
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一个孤独的俱乐部,一个广场舞集体。那是他们独特的打发时间和社交的方式,甚至不排除这些老人之间擦除感情的火化来。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子女。
说得直白一点,这是一群弱势群体,你们为何还要拿出来批判一番?
即使是比较霸气的北京相亲角,最极端的语言,无非是说出了“没户口,再漂亮也不考虑,有户口的话,残疾也能接受”这样极端的话。这话当然荒谬,但是也不过是个人主张。这和以前农村一些极端的结婚困难户一样,他们只需要一个生育工具。
这种观念当然应该批判,但是持这种观念的人,本人的境遇,往往凄惨无比,对此,媒体倒忽视了。
这个社会,确实存在一些鄙视链。对普通人来说,有北京和上海户口,就是要多一些特权。户口制度,媒体也讨论很多年,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无法解决。
对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不管是京籍还是非京籍,户口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人们需要一些理由,让这个议题反复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相亲角那些父母的主张,就为大家提供了这个理由。
这些蜷缩在相亲角的父母,就这样被媒体捕获了。他们在鄙视谁?他们又有什么资格来鄙视别人?其实,正好相反,他们才是被舆论鄙视的对象。媒体在抓到他们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们落后、丑恶以及被批判的命运。
如果真正有一个婚姻市场的话,走向相亲场景的人,地位不如自由恋爱的,而那些在公园里帮助子女征婚的,地位又低于那些自己相亲的。这才是婚姻市场的鄙视链,媒体对此心知肚明。
前去采访相亲角的记者对此心知肚明,他们怀揣新闻真实的原则,努力寻找能够验证预设观点的证据。以这次成都人民公园的相亲为例,其实在2000年,本地媒体就已经报道过人民公园为孩子征婚的父母,只不过当时并没有提出“鄙视链”的概念而已。
在北京的“相亲鄙视链”被媒体揭发以后,成都本地媒体再次赶往人民公园,去寻找这些老人身上鄙视链的印迹。他们稍微有点失望,因为成都相亲角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价值观表达,但是最终还是勉强写出一篇“鄙视链”落地生根的报道。
在都市中,相亲角其实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空间,它是边缘的、被压制、被欺凌的,是用来证明主流婚姻生活的参照物。他们知道自己是失败者(或失败者的父母),相亲角不是人肉市场,只是失意者的一个小舞台而已。
他们舞台上辛酸地表演着,他们甚至都不是这个舞台的主人。
张丰
媒体人、谈资副总监
汇聚思想,分享观点
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本文或有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请于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