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8年1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万达天价起诉自媒体,众声喧哗与资本狂欢的背后 | 冰川观察

2017-09-13 魏英杰 冰川思享库


当天价索赔成为企业标配,当资本习惯于用碾压的方式铲除批评的声音,到时候连真话都将被淹没在众声喧哗与资本的狂欢之中。

 


前几天,万达集团正式采取行动,对一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提起索赔金额高达500万元的天价诉讼。

 

这些自媒体账号包括“财经小面包”“迪蒙智慧交通”“新百姓杂志”“工信三板通”等微信公众号和 “coyote-abraham” “尚启庄”“核平嘴炮”“吴晓伟”“亿邦动力网”等微博。

 

万达提起诉讼的原因是,这些自媒体近日发布或传播了“王健林被限制出境”的谣言,造成万达集团股债双杀,一时风声鹤唳。

 

这可能是万达对造谣传谣自媒体的第一波起诉。万达方面表示,对其它恶意造谣传谣的自媒体,也正在调查取证。看这架势,万达这次是准备把能找出来的、符合起诉条件的自媒体都给告个遍。

 

▲万达集团官网发布的消息


万达这次起诉自媒体,道理上没啥毛病,只不过吃相比较难看。倒是这几天万达的新闻发言人陈常伟在迪蒙智慧交通的公号上留言爆粗,结果又是一地鸡毛。

 

我更感兴趣的不是诉讼本身的对错胜负(据悉有的公号并没有收到法院传票),而是企业针对自媒体发起诉讼的索赔金额及其背后社会心态。

 

印象中,企业对自媒体发起诉讼,索赔金额不上100万元都不好意思开口了。这次万达对每家自媒体的索赔金额“仅”500万元,上次,万达起诉某家自媒体编造王健林怒斥马云的言论,直接就按1000万元来了。

 

搜了一下,类似针对自媒体的天价索赔案,可以列一长串名单。例如:

 

2017年8月22日,百度起诉粉笔网CEO张小龙、自媒体“酷玩实验室”,向张小龙索赔1000万元,向“酷玩实验室”索赔500万元。

 

2017年3月8日,美团点评起诉自媒体“互联网分析师于斌”,索赔1000万元;

 

2017年2月22日,优信二手车起诉“互联网热点分析”,索赔1000万元。

 

2016年9月19日,京东起诉欧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多个微信公众号,并索赔人民币1000万元。

 

▲百度起诉粉笔网CEO张小龙和“酷玩实验室”


这还只是信手拈来的案例,实际数量肯定比这多。当然,这些都是民事诉讼,只要给得出理由(哪怕随便编个理由),企业想索赔多少,都没什么问题。漫天要价,也不是不可以讨价还价。

 

再看各家起诉的理由,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近日针对王健林被边控的传言,确实对企业造成直接影响;百度起诉粉笔网、酷玩实验室是因为一篇叫作《《百度命令员工侮辱地震灾民,向儿童传播色情信息,为了钱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文章,一看就知道不靠谱;还有美团起诉自媒体的原因是对方发了一篇叫作《美团王兴夫妻两派疑内讧,投资人称上市计划再延期》的文章,这种文章也很容易授人以柄。

 

关键是企业为什么总喜欢对媒体天价索赔,这毛病是什么时候养成的?

 

这牵涉到11年前的一桩官司,许多人可能已经不甚了了。话说起来,在大陆对媒体天价索赔的始作俑者是富士康(准确地说是富士康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

 

2006年6月15日,刚创刊两年的《第一财经日报》在C5版头条发表《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在大陆率先报道富士康普遍存在员工超时加班现象。

 

7月初,富士康旗下这家公司在深圳市中院以报道不实、侵害其名誉权为由,起诉《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王佑和编委翁宝,索赔3000万元,其中向王佑索赔2000万元,向翁宝索赔1000万元,并提出财产保全请求。随即,法院查封了两人的房产、汽车和存款。

 

记得消息传出来后,许多人都傻眼了。当时我已经离开上海到了杭州工作,不过因为对《第一财经日报》有一点了解,而且翁宝原来就在我的前东家《东方早报》任职,所以格外关注这桩官司。

 

富士康这一招,创下两大先例:


其一是直接绕过报社起诉记者编辑,这应该是有意为之;


其二是创下了中国大陆以名誉侵权向媒体索赔金额最高的记录。


我记得当时不仅是记者本人(王佑直接就哭了,翁宝也说这是他媒体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刻),报社一开始也是懵了。随后,报社发表了声明,公开支持记者。

 

▲引发天价索赔诉讼的《第一财经日报》的相关报道


这桩官司,后来以富士康将索赔金额降低到1元直至撤诉、双方和解落幕。但富士康以天价索赔震慑媒体人的做法,却成为这桩官司的最大“遗产”,为各大公司对付舆论所沿用。

 

不管后来仿效富士康的企业承认与否,以天价索赔发起诉讼,首先可在气势上碾压对方,其次可以迅速博取公众关注(例如富士康起诉媒体前,许多人还不知道它是全国最大的代工厂),此外无论结果如何,都可对其他媒体形成震慑效果。

 

说穿了,媒体有新闻监督权,而大企业有的是律师团和大把的钱——如果我不能让你闭嘴,那就用天价赔偿砸死你。更何况,现在大企业起诉的都是本身没有采访权,往往也不会到现场调查的自媒体,这更像大象踩死一只蚂蚁、巨鲸吞下一只虾米那样容易。


但这实际上是对公共舆论的碾压性破坏。随着传统媒体衰落以及自媒体的崛起,大大小小的自媒体实际上扮演了部分舆论监督的角色。相对来讲,虽然自媒体不像传统媒体那样行文严谨、价值中立,但或多或少代表了一种声音,传递了一些信息。

 

本来,自媒体的手里有笔杆子,企业的手里却也不是没有话筒,遭遇谣言、恶意中伤,企业既可以自己发表声明,也可以通过媒体发声,传言也就不攻自破。当然,企业也有权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名誉,这也能够得到公众谅解。但动辄天价索赔,摆出一副就是要“灭了你”的架势,能否达到寒蝉效应且不说,给公众的观感并不好。

 

▲富士康起诉《第一财经日报》以和解告终


这也折射出,一些大企业打心眼里是瞧不起媒体(包括自媒体)的,对公众舆论也并不是真正在乎。这背后无外乎这些原因:

 

其一,企业虽然从市场上赚取利润,但往往又是以权力为靠山,企业越大可能越摆脱不了政商结合的套路,因此对市场和舆论也就越缺乏敬畏之心。如果企业一分一毫取之于市场,依赖于市场,岂有不爱惜羽毛、注重公众评价的道理。

 

其二,媒体从来就是被各种权力打压的对象,特别是进入自媒体时代,不说记者已经沦为弱势人群,自媒体也已成了“公号狗”,企业又怎么可能把自媒体放在眼里?

 

所以,与其说一些企业对自媒体发起天价索赔是对富士康经验的效仿,不如说这是对权力意志的模仿。


在富士康起诉《第一财经日报》事件中,不仅全国媒体“同仇敌忾”,各方专家学者也纷纷发声,这是富士康撤诉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这种同气相求的气氛早已荡然无存。公共舆论的碎片化,已是一个沉重的现实。前些天许多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南方日报大楼的一张图片,何尝不是在怀念一个媒体人曾经辉煌的时代。

 


这不是鼓吹毫无原则的站队。事实上,《第一财经日报》当年选择和解并向富士康表示歉意,也是在于其报道存在夸张和瑕疵之处(这是秦朔公开承认的)。问题就在于,企业与媒体的报道纠纷,不应以这种错误的方式呈现,否则公共舆论与监督的尊严也将荡然无存。

 

手握舆论监督权的媒体,与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个账号发文的自媒体,固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其中有些道理却是相通的。比如,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报道的公正客观,自媒体的公信力同样来自于文章内容的真实可信。


所以,这些被诉自媒体也该反思,如果是纯粹为了点击量而恶意造谣,或许怪不得人家跟你打官司。特别是那些习惯于用造谣来吸引眼球的自媒体,根本不值得同情。

 

让人担忧的是,当天价索赔成为企业标配,当资本习惯于用碾压的方式铲除批评的声音,到时候连真话都将被淹没在众声喧哗与资本狂欢之中。沉默,也将成为这个时代最安全的生存方式。


(投稿邮箱:622007913@qq.com)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魏英杰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最近更新


从程序员自杀到不婚社会,信任是怎么被一点点杀死的?


人民币持续升值,央行却下发特急文件传递了这个信号


尴尬的《中国有嘻哈》,你们终于活成了你们讨厌的人


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日后你惹出祸来,不把为师说出来就行了”



汇聚思想,分享观点

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请于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