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经济学界的使命不是拿诺奖 | 冰川观察

2017-10-13 朱海就 冰川思享库


经济学思想的产生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创造是个体的,内在的,不取决于环境。经济发展快,不代表经济学发展也会快。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朱海就

 

最近随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布,中国什么时候能拿诺贝尔经济学将的话题也引起人们的讨论。


对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经济学界的使命不是拿诺奖,而是努力学习西方“好的”经济学,文章也将对什么是“好的”经济学做出解释,并指出要使“好的”经济学在中国生根发芽,经济学的科研体制应当“去行政化”。

 

当前仍要努力学习西方“好”的经济学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什么迄今还没有人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两者其实没有因果关系。经济学思想的产生与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创造是个体的,内在的,不取决于环境。经济发展快,不代表经济学发展也会快。

 

也经常听人说中国是产生诺贝尔经济学将的土壤,因为中国的情况很特殊,把中国故事讲清楚的理论足以得诺奖等等,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自由秩序扩展的产物,并不特殊。对某种现象进行解释,不是理论创新,相反解释现象本身倒是需要一般性的理论。

 

经济学要产生重大的理论创新很难,经济学发展史上,笔者认为边际革命,也即主观主义革命是真正重大的创新,解决了古典经济学没有解决的价值决定问题,这样的创新是几百年一遇的。


经济学的创新不可能是那么频繁发生的事件,是可遇不可求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每年发一次,其实是过于频繁了。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


技术方面的诺奖与经济学的诺奖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自然科学家得诺奖,其成果的效果在拿诺奖之前就已经有可观察的检验,诺奖只是事后的一种追认,而经济学家提出的创新,其效果是无法用事实去检验的,这样往往就变成根据经济学家的影响力来评价成果的价值,但有影响与有价值不是一回事。


可见,诺贝尔经济学奖本身也有违背常识的一面。

 

好的学说是思想市场长期筛选出来的,不是任何的专家(如诺奖委员会)可以确定的。什么经济学是“好”的,这是一个需要个体去“发现”的过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其实不利于好的经济学的胜出,而且容易使人误认为得奖的那种经济学就是“好”的。

 

学说对一个国家的进步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人们的观念是学说塑造的。西方经济学的引入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起了推动作用,但个人觉得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在中国已经完成了使命,中国需要把市场经济往前再推进一步的经济学,笔者认为能担当这一重任的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经济学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西方的经济学也是鱼龙混杂,需要甄别。这方面中国其实是吃了大亏的,上世纪,全世界流行国家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潮,中国当时也引入了这种思潮,以为西方流行的就是好的,结果是让中国在计划经济的道路上走了很长时间,当然国家主义的经济学也给西方造成了很大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都与此有关。


▲1930年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主义的代表


所以,当前中国经济学界的主要使命不是拿诺奖,不是盲目地赶时髦,而是学习西方经济学中“好”的部分,这是中国正在进行的思想启蒙的重要部分。

 

对经济学者来说,假如前人那些有价值的思想都没有掌握,便去追踪什么前沿,那不是笑话吗?


经济学的前沿与自然科学的前沿概念不一样,对自然科学来说,新的理论出来,旧的理论就过时了,但对经济学来说,“前沿”概念要从个体角度理解,他还不懂的学说,对他来说就是他的前沿。

 

什么是西方“好”的经济学

 

和任何商品一样,对理论来说,重要的问题是“有没有价值”,而不是“是不是前沿”,一种经济学说,即便得到诺奖不一定意味着该学说有价值。那么怎么判断一种经济学说有没有价值?笔者认为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能否帮助人们理解认识真实世界。


经济学不是复杂的东西,是常识,但常识不应理解为“习以为常”的知识,而应理解为“公理”,这些公理是个体凭借其理性可以认识的,但却是需要经济学家去揭示的。


好的经济学理论,就是要能够对现实做出不断回归“常识”的解释,给人一种拨开迷雾,豁然开朗,感到“原来如此”的体验。比如主观价值的提出,一下子解决了价值悖论,还有科斯提出的“交易费用”概念,都有这样的效果。经济学的常识指向个体可以认识的现实,这需要提炼概念,建立逻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


二是否指向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即自由、和平与繁荣。


经济学从斯密开始,就有一个伟大的传统,那就是对自由的捍卫。“自由”不是经济学有意追求的目标,而是从经济学逻辑中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边际革命开启的主观价值革命,进一步弥补了古典经济学在捍卫自由上的不足(劳动价值论),把经济学与自由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米塞斯、哈耶克和罗斯巴德等等在此基础上,又把这一传统往前推进了一步。这一传统的经济学与自由、公平和正义是一体的,也为之做出了最好的解释。这种经济学也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需要被人们充分理解,因为我们并不是处在一个已经完全实现了公平正义的社会中,改变这种状况正是经济学者要做的,而要让改变发生,首先就要求“理解”这一传统的经济学。

 

▲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米塞斯(右一)与弟子哈耶克


有人把为政府提供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主要价值,然而这是把经济学贬低到“奴才学”。经济学最滋养人的是思想,思想是经济学的奶水,这是经济学看不见的价值,也是最重要的价值。

 

经济学科研体制要“去行政化”

 

虽然经济学有自由传统,但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学传统却不是自由传统,而是以凯恩斯学派为代表的干预主义,新古典学派、芝加哥学派和行为经济学派,严格地说对政府干预都有不同程度的妥协,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自由学派。


这些学说为很多人提供了饭碗,但从逻辑的严谨性而言,还是不如上述支持自由主义的经济学。

 

那么,为什么干预主义的经济学成为主流了呢?这与经济学的科研体制的“行政化”有很大关系。国家为经济学“科研”提供支持,自然要求经济学从业者为它服务,为它的干预背书。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主义的表现之一


“行政化”的科研体制破坏了知识产品的评价体系,阻碍了“好”的经济学的传播。在这种科研体制中,经济学沦为赢取“锦标”的手段。在经济学界,已经形成这样一种风气,人们不是问你写的内容是什么,而是问你的文章发表在什么级别刊物的刊物上,有没有拿到国家项目等等。


经济学界被这样一种不良的功利主义氛围所笼罩,他们不在乎引入的“人才”是否掌握了经济学的ABC,而是在乎他是否对提升学校排名、成为“重点”有帮助,他们采用的是数论文篇数、看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这种小学生都能做的评价办法。

 

这种违背经济学常识的做法,竟然被高校经济学界普遍采用,这不是经济学的耻辱吗?中国经济学界先不要奢谈什么诺贝尔奖,去改变这种羞辱经济学的做法再说。


(投稿邮箱:622007913@qq.com)



最近更新


为什么微软小冰可以写出诗歌,但它无法打动人心?


他们无限缅怀的“美好时光”,实际上从未真实存在过


忧伤的探戈,印刻着阿根廷人对黄金时代的记忆


赌城枪击案后,特朗普为什么不敢谈控枪



汇聚思想,分享观点

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

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请于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