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 中国德国商会的一份倡议书
昨日有读者向我发了一份中国德国商会就德企在新冠疫情下的调研。同时,这也是中国德国商会就复工复产与外籍员工等事项发起的一份倡议书。
虽然我也没有找到原文出处或相关链接,但根据其内容而言,可信度很高。因为在此前的众多德媒就此问题报道中,已经引用过相关调研数据。德媒没有提到的是,这是一份倡议书。
上海对中国经济很重要。上海对德国驻华企业也很重要。据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中国德国商会上海执行董事Maximilian Butek表示: "大部分德国公司位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其次是江苏和北京。" 当下有超过5000多家德国企业落户中国。这份报告也专门提到上海和江苏。
不难想象,在疫情下,集中在上海与江苏的德企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正如Butek补充道: "中国现在和将来都是德国最重要的市场。德国公司已在这里扎根,并不会选择离开。但如果上海的措施被延长,这将再次对情绪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导言
2022 年5月,新冠疫情管控措施已持续对在华德企造成强烈影响。我们的大多数会员企业(73%)均位于封控区或管控区。
过去几个月里,我们一直代表德国企业与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就疫情问题进行定期沟通。根据我们于2022 年5月12日发布的最新闪电调查以及与会员企业的最新在线交流情况,我们发出以下倡议。
复工复产
尽早复工复产对公司向客户正常提供服务至关重要。随着发货被取消或严重延迟,国内外客户对德国企业的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和供应链的信任度正不断下降。信誉本是德国企业的标志,这项历经多年积累的资产,现在其在华业务正面临被侵蚀的危险。
但是,封控区和管控区的企业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重新开始运营。目前,有19%的受访德企允许在此类地区进行生产,并受到限制(即所谓的“闭环”)。
我们的调查表明,25%的企业希望复工复产,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实现。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是申请过程漫长复杂,每家企业在此过程中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另一个原因是复工复产的要求繁多,许多企业难以满足这些要求。
此外,有些企业认为目前风险太高,决定暂缓复工复产。企业需要签署承诺书,并在没有明确指导的情况下承担闭环工作的全部责任。例如,它们不确定如果闭环场所发生阳性病例,会出现何种风险和后果,例如生产是否仍然可以继续,以及企业是否要为此承担责任。它们还承担着员工发生事故或遭遇严重疾病时无法为其提供适当医疗帮助的风险。
对于那些被允许在封控环境下运营的企业而言,产能仍然有限。许多企业只能达到满负荷产能的一半(平均为46%)。大多数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在30%至50%之间。
提升产能并非易事。企业表示,以下因素制约了它们的产能: 物流困难(69%)、缺少原材料和预制品 (69%)、缺少运输许可证(56%)、工人不能离开其居住小区(56%)或所在行政区(43%)以及政策快速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41%)。
我们需要政府提供以下支持,为更多企业复工复产和提升产能铺平道路:
- 提供更多协助,帮助企业完成复杂的申请程序(例如有关部门安排联络人)
- 对企业运营的要求更合理、更明确(例如,为运营测试提供支持,特别是对于只有几名员工的小型企业)
- 为企业提供更多风险和后果的相关信息(例如,如果企业发生疫情,会出现何种风险和后果)
- 发放更多的物流许可证,改善物流环境
- 运输线路畅通(例如,必须保证跨区/跨省运输通畅)
- 帮助工人离开小区,并为行政区与各城市之间的通勤提供绿色通道(例如,实现工人轮班)
- 更加明确下一步措施(由于措施变化迅速,企业很难预计或评估风险)
短期内,德国企业需要政府帮助其复工复产,以便继续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保持正常生产,继续为中国经济整体做出贡献。
但是,考虑到上述所有风险和挑战,闭环只能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可行短期选择。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越长,企业就越担心员工的健康和福祉。由于工人在极端条件下长期居住在工作场所,这种情况会给企业和中国带来重大的国际声誉风险。
外籍员工
当前的防疫措施给德国企业的外籍员工身心造成较大的影响。由于严格的防疫措施,28%的德国企业外籍员工计划离开中国,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打算在合同到期前离开。
RECOMMEND
推荐两篇10万+文章
以防"失恋"以及第一时间看到推文,支持我的读者可以加入"新华二代在德国读者群"。
我们不聊天,不讨论(希望新旧读者遵守群规),也不随意发表任何其他内容(文字、语音或视频)。
我只希望关注本公号超过三个月以上以及相同价值观的读者入群。愿意入群的读者们可以将微信号或二维码私信我。
重要的话说两遍: 我只希望关注本公号超过三个月以上以及相同价值观的读者入群。
非诚勿扰。
此前大约有两到三百人想申请入群,我都没有回复,因为绝大多数人关注本公号时间没达到三个月。希望能理解。如果三个月都不愿意等,说明我们并不志同道合,不是一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