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之死:谁会讲故事,谁将拥有这个世界
NO°/164
Thursday,January 31,2019
致 口若悬河的你
作者 | 徐大维
来源 | 公众号 良大师
这两天,一篇文章刷屏了,名字叫做:《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
作者叫杨乐多,讲述了一位高中同学的故事。
这个同学,贫穷、聪明、刻苦、有原则,但最终患胃癌去世。
大家惋惜不已,当然也会顺手转发,让这篇文章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爆款。
然而,反转又一次发生,自媒体圈马上炸了锅,很多大号同仇敌忾,纷纷指责这篇文章的故事是编造的,而且煞费苦心找到了文章中的矛盾之处。
其实,这故事到底是不是编的,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杨乐多赢了。
作为咪蒙的大弟子,她深谙讲故事之道,自主经营公众号一年多时间,就狂吸粉丝100万。毕业仅两年,年收入已达到百万以上。
这个年龄段,小平民出身,谁能与之比肩?
所以,会讲故事是一种能力,不仅能哄小孩子睡觉,还能赚来真金白银。
良叔写这篇文章,就想借此事,来解读一下如何讲好故事,无论你从事怎样的工作,把故事讲好,都可成为你一种特殊的才能。
1
讲故事的重要性
故事天然具有吸引力。
英国作家福斯特,曾说过一个简单的例子。
“王后死了,国王也死了。”
这是一种说法,如果换种说法:
“王后死后,国王肝肠寸断,不久也跟随而去。”
你觉得哪个更吸引人?
肯定是第二个,第一个只是简单的叙述,第二个融入了情节,赋予联想的空间。
正如《心理科学》一篇关于大脑成像的报告指出:
大脑中处理景象、声音、味道和运动的那些区域,在听到引人入胜的故事时会被激活。
确实是这样,你想想,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历史人文,无不充满着故事元素。
甚至,可以很粗暴地说,人类是靠故事认识这个世界的。
把故事用于营销,是最常见的套路。
作家丹尼尔·平克,讲过一个案例。
他在超市买红酒,有三种价格、品质都差不多。
如何选择让他为难,但其中一款引起了他的兴趣,因为在商标牌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款红酒的创始人是两个兄弟,他们经营红酒是为了向已故的母亲致敬,老大负责酿酒,老二负责营销,每瓶酒会抽出少许利润资助癌症基金会。
看完这个故事,平克毫不犹豫购买了,其实他买的,不仅仅是红酒,而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种营销在中国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比如说“褚橙”,如果没有褚老爷子这么励志的故事,估计不会像现在这么火吧?
▲褚橙
再比如“百雀羚”,通过这种故事式的营销,不知让多少大号甘愿为之宣传。
▲百雀羚广告
不要以为故事只能用于营销,故事在管理中的应用,也屡见不鲜。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伟大的企业往往会伴随一个伟大的人物?
苹果的乔帮主,脸书的扎克兄,通用的奇老伯,华为的任我行、阿里巴巴的风清扬......
他们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如果你觉得这些故事是被挖掘出来,被动曝光在公众面前,那就想的太简单了。
这些神一样的人物,除了向公众传播营销价值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成为故事中最重要元素:主人公。
这样的故事更容易被广大吃瓜群众接受。
其实,你深入思考就会发觉,成熟的公司和成熟的宗教有两个共同之处:众人顶礼膜拜的人格偶像,以及充满感性色彩的故事......
你看,故事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举足轻重。
就像美国著名作家丽萨·克龙所说:
讲好故事,胜过优美的文字和严谨的语言,从来如此。
2
好故事的根基
一个好故事必须有一个根基,那就是:
这个故事的底层意义是否能打动观众?
从这个基点出发,延伸人物与情节,创造出来的故事大概率能收到不错的反响。
就说《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文章中的底层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理想被现实碾压。
在这个基调上,主人公周有择被塑造为一个底层人物,具有阶级跃迁的天赋,也一直处心积虑做着铺垫,但是造化弄人,这样一个好青年,却在贫困中死去。
这条主线,本身就是观众的大爱,无论是《红与黑》、《兄弟》还是《无问东西》,都走这条路线。
只是杨乐多比较绝妙的一点是,在这条主线上,夹带了一些私货,穿插了一些时代元素,比如:
什么投资人被女主的乳沟吸引;
才毕业两年的女主身着低胸装诱惑投资人;
名校富二代高价买小抄不给就群殴状元;
国企老板逼迫状元做假账;
北京家长找状元做家教一个小时抠门到就给17......
这些小元素,犹如很多支箭,同时射向受众,总有一支会射中。
所以,这也是引起广泛共鸣的主要原因。
当然,有利也有弊,这么多社会现状,同时出现在一个故事里,确实有碰瓷之嫌。
这也是众媒体集体DISS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把柄。
抛开这些,你不得不佩服杨乐多们对热点的把握,她们的文字,仿佛一把把手术刀,总能直戳众人的痛点。
这种能力,应该是继承了咪蒙的衣钵。
杨乐多在一次交流会上透漏,咪蒙团队对选题煞费苦心,她们有一个“高频词汇选题库”,从中选出最敏感话题来写,比如:
阶层固化、潜规则、性交易、校霸事件、欺压员工......
看到这些选题,想想这篇文章,良叔也有点服了。
人家能做到这个地步,不火也没道理。
3
好故事的表现手法
如果说,底层意义是好故事的灵魂,那么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是故事的血肉。
其实好的表现手法,和好的营销手段如出一辙。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营销故事:
某日,英国四个营销大师在街头闲逛,遇到一个盲人乞丐,胸前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
“我无家可归,请帮帮我”,但施舍者寥寥无几。
于是四个大师打赌,每人写一块新的牌子,让乞丐各用一小时,看用谁的牌子收入最多。
最终收入排名如下(由少到多):
* 还差5角钱,我就能买一根热狗;(精确法则)
* 如果你饿了,你会怎样?(代入法则)
* 看,一只知更鸟向我飞来 (类比法则)
* 这是美好的一天,可惜我看不到......(反衬法则)
这其实就是营销中的四种表达手法:
精确法则、代入法则、类比法则、反衬法则。
3.1 精确法则
在营销学中,精确法则主要解决信任度的问题。
就像乞丐说,差5角钱就能买热狗。
这种说法,很大程度能消除你的疑虑,他要求不高,只想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买毒品。
这让你无形中降低施舍行为的信任成本。
你想像一下,是不是很多广告,不直接说自己的产品好,而是给你一堆参数,你也不理解这些参数代表什么,但是就是觉得这个产品挺牛逼的。
这就是精确法则起到的作用。
比如手机的跑分系统。
这个法则在《状元之死》一文中,随处可见。
比如,一开头就说周有择银行卡中只剩下3700.6元,还有周有择上学时,一星期只有45元的开支,还有标明几月几日发生的事。
这些无疑都是在为真实性做背书,因为人性有个弱点,对精确的东西,天然没有抵抗力,很容易信服。
杨乐多很善于利用这点,全文充斥着具体和精确的东西,以降低读者对真实性的质疑。
但是,杨小姐似乎用力过猛,精确的东西越多,越容易露出马脚。
其中很多细节充满矛盾,被同行挖出来打脸......
3.2 代入法则
在营销学中,“代入法则”解决了参与感的问题。
请看下面这个广告海报。
▲某美白产品广告
这是一款美白产品的广告图片。
这海报的意思是,你用了这款美白产品,会变得和照片大不一样,过境时,签证官投来怀疑的眼光。
广告最棒的地方在于,让你身临其境,签证官仿佛就是在盯着你看。
“代入法则”在图片中很好处理,但是通过文字传递,就会有些难度。
因为大脑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天生敏感,却对文字不能直接处理。
所以,高段位者,会用文字把你代入到场景之中,调动你的感官。
就如上面乞丐那个案例,营销大师用:“如果你饿了,会怎样?”
就是想把你代入到饥饿的场景之中,让你设身处地,成为一个食不果腹者。
这一招在文学创作中屡见不鲜,大家们很少去直接定义一件事,而是通过描述让你去感受。
比如,描写一个瘦子,不会说他多么瘦,而会说“一阵风吹来,两支空旷的裤腿摆来摆去......”
在《状元之死》一文中,这招用的很多,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描写,来突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比如,想描写周有择有多穷,作者用“假Adidas反穿”一事,马上凸显出贫困者的窘迫。
(良叔怀疑这部分灵感来源一篇网络文章:我那穿了三年Adidas的同学)
而想描写投资人的富有,只用“戴了劳力士的绿水鬼”来表达。
(良叔怀疑这部分灵感来源于吴秀波小三晒的照片)
而描写与投资客见面时的暧昧,只用“露出若隐若现的乳沟”。
(良叔怀疑这部分来源于作者的憧憬)
你看这就是文字的魅力,通过具有画面感的描写,就能让你身临其境,参与其中。
3.3 类比法则
在营销学中,“类比法则”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就如下面这则广告海报。
把杜蕾斯当成顶针,就是一种类比,以此来强化人们对杜蕾斯坚韧的感觉。
乞丐那个案例,另一位营销大师用:“看,一只知更鸟向我飞来”,就是一种类比。
因为“知更鸟”在英国具有神圣意义,所以显然是对施舍者善良的强化,这比仅仅说对方是个好心人要管用的多。
写作中,类比是作者最为惯用的手法。
比如咪蒙写自己儿子,想说儿子很热情,可谁知道她儿子热情起来啥样?她只用了一句“就像居委会大妈”。
再比如韩寒的著名金句:“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你看,类比多神奇,“攀爬高山”、“深潜海沟”,“标配的床”,都是类比某种经历,每个人的情况虽不一样,但都感觉被击中。
《状元之死》一文是如何运用类比的呢?
杨乐多在文中结尾处,有一大段类比,来形容社会的阶层问题。
简单说,杨乐多把人生比喻一口井,大家位置不同,有人可以走上去,有人可以坐电梯,周有择住在井底,而且只能通过一根破烂的绳子往上爬。
好不容易快见到光了,却功亏一篑,跌入井底。
这段类比,在整文虽然占比不大,但是极具渲染力,将阶层跃迁之难,通过类比成井来强化。
可以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说个有意思的事,咪蒙是类比专家,而且极爱用“井”来类比。
比如她在《985学霸,生于农村,死于传销》一文中,就曾这样写:
对于星华来说,地心引力实在太重了,他无数次跃起,又被拽回地面。而我们只是嘲笑他摔倒的丑态,终于有一天他被拽进了那口枯井,再也没有跳起来。
我只想说,杨乐多作为大弟子,果然得了真传。
3.4 反衬法则
在营销学中,“反衬法则”能起到共鸣的作用。
乞丐案例中,最厉害的营销大师用的语句是:
“ 这是美好的一天,可惜我看不到......”
这就是一种反衬,“美好”与“看不到”,形成了一种遗憾,因此会触发路人的怜悯之情。
下面是一则关于家暴的公益广告,通过两张图片的反衬,将家暴的危害体现的淋漓尽致。
观者也能受到很深的触动,引起共鸣。
不仅仅营销,很多艺术创作都会运用反衬的手法,用正反的相互映衬,达到极致的效果。
比如小说《兄弟》,为什么反响如此剧烈?就是“反衬”的手法。
小说中主人公叫李光头,是个无赖,却经商成功,大富大贵。
而李光头的兄弟宋钢,一表人才,本本分分,却穷困潦倒,身患各种疾病。
最后,得知李光头睡了自己老婆,他卧轨自杀。
你看,如果于华只是写李光头如何从市井小人,变成富甲一方,如何挥霍无度,如何玩弄女性,那震撼力就会差了很多。
除此,有部大火的美剧,叫做《权力的游戏》,是改编至乔治·马丁的畅销书《冰与火之歌》。
有记者采访马丁,问他如何写出这么精彩的著作时,他说就是“反衬”二字,本身“冰”与“火”两个字就是一种极致的反衬。
通过反衬,更能彰显人物的调性,有层次的展现人物的复杂性。
在剧中,雪诺是最好的人,“小剥皮“波顿是最坏的人,詹姆·兰尼斯特和最坏人比,还是好上那么一点,所以很多观众对他也比较喜爱。
马丁就是通过这种反衬对比,赋予了各个角色以血肉,让观众沉迷其中。
所以,在剧中好的人,被反衬的更好,让人爱的不行;
坏的人,被反衬的更坏,让人恨的不行;
而有那么点坏的人,夹在两者之间,却又显得那么真实。
这样就形成了一组立体的人物群,承载故事时,也更有张力。
回到《状元之死》一文,也有这种人设。
周有择就是最好的人,其他同学、投资人、校霸等人都是最坏的人,作者是有一点坏的人,因为虽然身陷纸醉金迷之中,但是到最后能觉醒,所以她比那些最坏的人好些。
不仅仅在人设上,整个文章的谋篇布局,无处不在反衬下完成。
绿水鬼 VS 100元的羽绒服;
1万元的房租 VS 3700.6元的遗产;
Prada的包 VS 假Adidas衣服;
场面上的甜言蜜语 VS 教室里的理想口号
..............
包括文章的主线,就是一种最强烈的反衬:
一群歪瓜劣枣,混的风生水起 VS 一位寒门学子,死于贫困之中
所以,你也应该懂得,为何这篇文章,会得到这么多人的转发?
因为通过反衬,文章会不停撩动你的心弦,让你有种说不出的唏嘘与遗憾,却又无能为力。
当然,除了转发一下......
4
结尾
《寒门状元之死》争议之大,始料未及,大家纷纷站队,良叔还是想保持一贯的理性。
只想思考一下,从这起事件中,自己能学到什么。
这篇文章,就是我的一点收获。
让我更加坚信一点,人类需要听故事,这个世界本就是由故事主宰,谁会讲故事,谁将拥有这个世界。
你有了一个绝妙的商业创意,你要学会给投资人讲故事;
你想做一份精彩的报告给老板,你要会设计故事线;
你想让员工为你卖命,你也要会讲故事;
作为一个屌丝,你想追求女神,你也要会讲故事;
当你陪着狐朋狗友,买醉一场,你更要会和老婆讲故事......
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被戳穿,否则就不叫故事,只能叫谎言。
----近期精彩好文----
良大师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
作者简介:徐大维,公众号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良大师
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
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
简书签约作者
对公营销资深培训顾问
其实也就是个斜杠中年
公众号:liang_da_shi
微博号:良大师聊职场
邮箱:5314123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