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烟飘散的烟王
NO°/169
Tuesday,March 5,2019
致 永不言败的你
作者 | 徐大维
来源 | 公众号 良大师
个人微信号:
liangshushiwo(不闲聊)
一次,几位企业家去找年老的褚时健聊天,不知怎么谈到了墓志铭,突然想到褚时健这么大的年纪,谈这些不太吉利,因此都没再说话。
谁知褚时健却无所谓地接腔:自己去世后,只用在墓碑上写五个字:褚时健,属牛。
今天中午,这位洒脱而又倔强的老人,撒手离世,享年91岁。
我们不知道他的墓碑上会不会刻下那五个字,但是,他的传奇,会刻画在很多人的心里,他的深刻,也永不会随风散去。
因为,他是如此的特殊,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也成为“自强不息”的代名词。
1
磨难曲折的少年时期
1927年,褚时健出生在云南的一个偏远村庄。
在他15岁时,父亲被日本飞机炸成重伤,一年后离开人世。留下长子褚时健,以及4个弟弟和1个妹妹。
经常有人说,穷人家的长子更容易成熟,也许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才造就了褚时健稳重、坚韧的性格。
他和母亲一起,担负起家庭重担,经营自家的酒坊,从晨光劳作到夜幕。
而且,在经营过程中,褚时健就表现出管理的天赋。
其他酒坊的经营者,都靠经验,把所有的事都记在脑子里。
而褚时健发现,这样太落后,不利于效率提升。
于是,他会拿个小本子,记一记,苞谷用了多少,燃料费花了多少,请小工背到镇上花了多少人工费......
卖完酒后,再算一算,盈余了多少,这一次和上一次有什么差别,有没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良?
褚时健的这种“精细化”管理,果然奏效,他们家的生意要比其他家好,因此也帮助母亲减轻了很多负担。
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褚时健也许会成为一个酿酒专业户,过着殷实的生活。
但是,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褚时健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2
心智成长的求学时期
褚家在当地算一个大家族,褚时健的大伯在当地既有威望又有实力。
大伯的儿子,叫褚时俊,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
他的到来,为褚时健打开了一个平行宇宙。
褚时俊对堂弟非常有好感,他认为褚时健有思想,又聪明,不能被一个酒坊所困。
于是,他开始向弟弟描绘外面的世界,告诉他,不去外面闯荡一下,会枉费了自己的天资。
在堂哥的劝说下,褚时健动了心,但又不忍让母亲承担如此重负。
就在他为难之际,母亲从堂哥那里得知了情况,隐忍的母亲就说了两个字:
去吧!
至此,褚时健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他来到了昆明求学。
褚时健评价自己人生时,说到,来昆明求学,是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他的心智得到了成长,他的眼界得到了扩展。
因为,那个时期,恰恰是昆明最有故事的阶段,由于抗战,中国最好的几所大学,迁至昆明,联合办学,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西南联大。
如果你看过电影《无问西东》,讲得就是那个时期的事。
虽然,褚时健在龙渊中学念书,但是西南联大的教师,经常会过来客串讲学。
不仅如此,堂哥褚时俊,就在西南联大,他经常带着褚时健去听很多教授的讲座。
虽然,时局动荡,褚时健最终没有完成高中的学业,但是,那段岁月对他的影响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当他晚年时,还清清楚楚记得,西南联大那些教授讲课时的细节。
曾有记者问起褚时健,求学阶段结束后,自己是怎样一种感觉?
褚时健说:“那时,每天都在憧憬未来,觉得好日子就快来了......”
3
生离死别的青年时期
当褚时健回到家乡,好日子并没有随之而来。
他为了参加游击队,和国民党正规军作战,每天风餐露宿,无食果腹。
他曾自嘲说,那时太饿了,甚至可以为了吃,命都不要。
一次,打了胜仗,老百姓送来食物,还有猪肉,正准备吃,国民党就发起了反攻。
他们马上要撤退,都跑了一半了,褚时健想到那些猪肉没带上太可惜了,于是又跑回去,用刺刀穿了几块肉,才跑。那时,听到子弹嗖嗖的在耳边飞过。
褚时健也坦诚自己很幸运,而且还总结出一个规律:
国民党都是正规军,枪法很好,如果第一枪没打中你,你要马上躲起来。
因为他们在校对准星,第二枪一定会打中你,因为你的位置已经暴露了。
虽然,他把这个经验传授给战友,但是,很多人连第一枪都没躲过去,很多战友都中枪死去。
而其中一个,就是褚时健的二堂哥褚时仁,这给他也带来了莫大的创伤。
随后,1949来临,虽然解放,但是在云南还有很多土匪,仍是风云激荡。
1950年7月,褚时健的弟弟,褚时候在执行警察任务时,被土匪抓获,手脚被打断......
最后,土匪将褚时候从几十米高的大桥上扔下……此时的他,只有20岁。
这事儿,终究没有瞒过母亲,当得知真相后,母亲很平静,但是眼神中却透出一种茫然,两个月后,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当有人问起这些生离死别时,褚时健淡淡地说,那时我只有24岁,但我已懂得了一点:
能把每一天安排好,就是对人生的负责,想太多,没有任何意义。
▲解放时期的褚时健
4
短暂的幸福和长久的折磨
50年代初,是褚时健少有的幸福岁月。
由于他在革命中的表现,成为地委的一个小干部。
在一次地方小学整顿任务时,听到校长反应,有个叫马静芬的教师,特别难管。
但当拿到马静芬的档案时,褚时健看到她的简介写得非常工整,照片看起来也眉清目秀。
于是,决定会会她。
在几次接触中,褚时健发现,这女孩的性格太过直爽,所以容易得罪人,并不像别人说的那么坏,甚至还有点喜欢这种性格。
后来,褚时健把马静芬叫到办公室,两个人坐在硕大的办公桌两端,中间隔着一排保温瓶,谁也看不到谁的脸。
沉默了良久,褚时健问到:“你觉得我这个人咋样?”
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标准的求爱信号。
马静芬并没回答,而是跑回宿舍哭了一宿。
这场哭泣,不是高兴也不是害怕,想必是一个年轻女孩,在爱情和未来面前的惶恐和不知所措吧。
几天后,两人在一个拐角相遇,又是一阵沉默,马静芬小声地说:“别人说你还不错......”
1955年10月20日,两人结婚。
1956年11月,女儿褚映群出生。
▲褚时健三口合影
虽然,已经习惯颠沛流离的褚时健,经常会和马静芬发生争执,但那段岁月对他无疑是幸福和安逸的。
因为,生活中的小磕碰,本就是常态,当真正的大风大浪来袭时,又有几人能承受?
1958年,褚时健被划成“右派”,这个“戴罪之身”,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他被下放到一个又一个农场,几年来换了很多地方,命运总是牵在别人手里。
他更见识到了人性的丑恶,无端地被揭发戴帽,生活极其窘迫,儿子被别人欺负......
近10年来,他就一直受着这种折磨,但唯一让他欣慰的是,太太马静芬始终不离不弃,拖家带口跟随着他,陪着他一起度过了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
因此褚时健也常常后悔刚刚结婚时,和马静芬的争执,他觉得是自己不会替对方考虑。
而经过这10年的磨难,他终于懂得一个道理,在他的自述记录中是这样说的:
那些抱怨、计较真的都不是什么事。患过难的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可以被消化掉。
5
迎来光辉岁月
1979年10月,几经命运辗转的褚时健被任命为玉溪卷烟厂厂长。
这就是“红塔”的前身。
此时的褚时健,已经52岁,在这个生命体中,已经积累了太多太多东西,他需要一次爆发。
1979年10月,褚时健举家迁往玉溪。
当时玉溪烟厂,只是云南省数千家默默无闻的小烟厂之一,固定资产只有1065.65万元。
生产设备全部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水平。
▲当时的玉溪卷烟厂车间
看到这样的情景,更让褚时健大吃一惊:
很多工人祖孙三代挤在28平方米的房子里,有的甚至还生生塞下两家。
同样困窘的还有他们的腰包,工资也只及其他工厂的一半,很多男工找对象都非常困难。
烟厂厂区内有成群的鸡鸭到处乱跑,烟丝,散支烟遍地都是。
生产出来的香烟,更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1980年,云南省一次大规模的香烟评吸会上,他们精选的红梅烟,专家只吸一口就给了评语:辣,呛,苦。
别人嘲笑到:红梅,红梅,先红后霉…..
倔强而又善于经营的褚时健,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他狠抓质量和营销,创出“红塔山”“阿诗玛”等品牌,他还大量收购优质烟田,最大的一片有2000亩。
到80年代中期,玉溪厂已颇有名气,每年可上缴利税5亿元。
对于基础管理,他更是不肯松懈,察看优质烟叶,对评级员进行耐心培训。
每一个和他一起走过烟厂的人都知道:
是很多次他和工人一起背着香烟走上街头,一根根拿出来请人试吸。
是50多岁的他为了和工人一起抢修锅炉,连续3天不眠不休。
是很多人的记忆中,上早班的凌晨五点,他们最先看到的是褚厂长的身影。
是数不尽的赶任务的日子里,他除了出差,几乎天天都在车间待着。
始终,他和他们一起,带着他们跑,陪着他们跑。
▲褚时健视察车间
是很多次人事上的排挤阻挠,被告暗状,以致于他的妻子形容他:只知道埋头工作,有人拿榔头打他一下,他才知道抬起头来,“谁刚才打我?”
是一次次跑贷款,买设备,跑断腿,磨破嘴,一次次立下“军令状”。
是一次次大胆的改革、创新,一次次的跌倒又爬起。
始终,他和他们一起,爬过一座山,又望着更高的山…….
终于,十多年间,这个暮气沉沉的烟厂,在他治理下,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红塔帝国”。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玉溪卷烟厂年创利税达200亿元以上,占到云南财政收入的60%,相当于400多个农业县的财政收入总和,稳坐中国烟草业第一把交椅,并跃升为世界第五大烟草企业。
在1997年,红塔山的无形资产为353亿元,在中国所有品牌中位居榜首。
在褚时健任职的17年间,红塔集团总计纳税800亿元。
一位领导在视察该企业时曾说:“这不是卷烟厂,这简直就是印钞厂。”
《褚时健传》中,很大幅文字描写当时他所遇到的困难,有意识形态中的,有社会环境中的,有经济领域中的......
我们很难在文中全部交代,但是可以说,那份成绩单是用命换来的,是用一种真抓实干的精神换来的,按褚时健自己的语言,他说:
说来说去,人活这一辈子,总要体现点个人价值吧?那是要不断做事才能体现的,说空话套话有什么用?你只有拼了命去干。
6
急转直下的晚年
一边为企业和国家创造了巨大价值,一边自己又所得甚少,想必是人就会不舒服。
褚时健也不例外,他开始对自己的贡献与收入之落差一直耿耿于怀。
1990年,当选“全国优秀企业家”的他对记者抱怨说:
“上级规定企业厂长可拿工人奖励的1~3倍,但实际上,我们厂的领导层一直只拿工人奖励的平均数。
就我个人而言,10年前的工资是92元,奖金是当时全厂最高的6元,再加上其他的总共月收入才110元。
10年后的今天,搞好了,我现在月收入有480多元,加上一些奖项,总共可达到1000元。”
到1995年前后,褚时健曾多次说过,自己的年薪,加上云南省对他的奖励,共为30万元。
他算了一笔账,红塔给国家创造的每14万元利税中,他自己只拿到1元钱的回报。这让他太不平衡了......
这种不平衡愈演愈烈,终于在1996年到达了高潮。
1996年年底,中央纪委信访室接到匿名举报,遂对褚时健展开调查。
12月28日,褚时健试图通过云南边陲河口边关出境,被边防检查站截获。
第二年6月,褚时健因贪污罪名被拘捕。
他对检察院预审人员坦白罪行:
“1995年7月份,新的总裁要来接任我,但没有明确谁来接替。
我想,新总裁接任之后,我就得把签字权交出去了。我也辛苦了一辈子,不能就这样交签字权,我得为自己的将来想想,不能白苦。
所以我决定私分了300多万美元,还对身边的人说,够了!这辈子都吃不完了。”
褚时健贪污的金额如此之大,按律难逃死罪。
然而,此案见报后,在企业界和媒体掀起轩然大波。多位知名学者和企业家,联名上书,要求“枪下留人”。
当时有一个很能打动人的说法,广为流传:
“一个为民族工业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国企领导,一年收入竟不如歌星登台唱一首歌!”
1999年1月,褚时健因为“有坦白立功表现”被判处无期徒刑。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宣读判决书的时候,褚时健只是摇摇头,没有说话。
而且,不止于此,妻子、妻妹、妻弟、外甥均被收审,女儿狱中自杀身亡,儿子远避国外,成了名副其实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铿锵一生,72岁的褚时健,这次跌到了人生最低谷。
关于对褚时健的网开一面,一直存在争论,有的说,这是对企业家不公平待遇导致的;也有的说,利用同情心的法外开恩不可取。
是对是错,我们不去辩论,但是我觉得吴晓波评价的一句话很客观:
“褚时健”是一种现象,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转型时期的中国商业界在法制观念和价值评判上的模糊、矛盾与迷茫。
7
浴火重生的暮年
判决之后,褚时健放弃上诉,他被送入云南省第二监狱开始服刑。
无期徒刑,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结果,包括褚时健自己。“我预估过好几个刑期,从没有想到是无期徒刑。”
褚时健对狱中的生活谈到的不多,只知道他做图书管理员,有时会接见一些来看望他的人,有时会在狱中的小山头上散步,有时会想起自己的女儿,有时会想到文革时被流放的日子......
据褚时健的发小冯德芸所说,他很担心褚时健,于是去狱中看他,说:“褚大爹,你要保重,千万不要有什么不好的想法。”
褚时健却直愣愣地盯着对方,然后用云南方言狠狠地撂了一句:
“搁球不住(我心里才不放这些事情)!”
这段对话,依稀看出褚大爹一如既往的彪悍。
随后,由于表现良好以及身体情况 ,褚时健得到进一步的判刑,及保释允许。
2002年,这段刻骨经历,总算关上了门扣了锁。
出狱后的褚时健,自然也有不少机会,很多烟厂对他翘首以待,希望能给他们做顾问,开出的价格各个不菲。
可褚时健决心要和过去彻底告别,不愿再和故人旧事有任何交集。
他拿出全部家产,又借了差不多1000万元,选择在新平水塘镇的哀牢山上种橙子。
几十年,他历经大起大落,命运兜兜转转,仿佛又回到了原点。
剩下的故事,已经不用讲了,他的励志橙,带着他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在短短的余生中,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8
写在最后
这就是一个传奇老人的故事,他一路走来,把满身的伤疤,当成了铠甲;
他搏击风云,翅膀一次次被折断,又一次次的重生;
他从覆灭中一次次醒来,未被摧毁,更未被击败;
能阻止他继续上路的,只有无情的自然法则。
因为他的贪欲,你可以不喜欢他,甚至可以苛责他。
但你绝不能忽视他,他就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彪悍人生,展示了单凭意志力,一个平凡之人能达到的高度。
就像王石说:
“虽然我认为他确实犯了罪,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尊敬。”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
他并不是什么英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传奇,成为激励世人的传奇。
参考文献:
《储时健传》作者:周桦
《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
《褚时健:一个伟大的人格,可以在自己身上克服一个时代 》作者:樊晓敏
----近期精彩好文----
作者简介:徐大维,公众号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