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年第6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外语与外语教学 语言科学 2021-09-20

011

21世纪(不)礼貌研究评介


Marina TERKOURAFI


摘要:近二十年来,(不)礼貌研究已从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的分支,逐步发展成为跨界面、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学界普遍认同从个体言语行为、语言间接性、说话者意图、面子等角度解释礼貌现象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据此,本文拟厘清(不)礼貌研究发展的四条主要轨迹,以期完善现存理论问题。首先,(不)礼貌研究的兴起。早期不礼貌理论的构建多基于对现有礼貌理论的应用,其理论化程度及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仍有待提高。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匿名化”和“快节奏”等在线交际特点触发了不礼貌语料的产生,如“仇恨言语”(hate language) ,这为不礼貌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其次,(不)礼貌与面子的分离研究。先行研究发现面子作为“个人需求”的观点不具有文化普遍性,面子与礼貌无必然关联性。本文认为厘清面子1、面子2、礼貌1、礼貌2之间的内在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研究表明,个体文化中少部分词汇化指称(lexicalized reference)的面子1可表征为词汇化指称的礼貌1。其他词汇化指称的面子1则表征为不礼貌、冲突、过分礼貌等非礼貌范畴的概念,即属于礼貌2的研究范畴;而面子2没有具体的心理现实(psychological realization),是超出具体行为范畴的分析概念。然而这一概念却十分重要,它是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标尺”(measuring stick)。倘若我们将面子1作为礼貌2的基础,那么学界对面子—礼貌的关系之争就可以消除。再次,(不)礼貌与规约。规约意义并不是语言表达的既有属性,而是具体语境下所赋予的表达式意义(expression-in-context)。这与框架论视角下的“最简语境”(minimal context)一致。研究表明,规约表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不)礼貌(礼貌2),其评价性本质对具体文化下(不)礼貌现象的诠释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不)礼貌与道德、情感。道德与礼貌相互关联,但二者并非永远方向一致,在冲突下道德与礼貌也会背向而驰。此外,道德与礼貌研究的关联性在于它既是非技术性概念也是技术性(technical)概念,正如礼貌1与礼貌2的区别一样。情感,往往是在违反道德的相关情境下,需首要考虑的问题。先行研究指出,情感可分为策略性情感和无意识情感,前者与评价礼貌相互关联。基于上述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本研究认为(不)礼貌研究的兴起、(不)礼貌与面子的分离研究、(不)礼貌与规约、以及(不)礼貌与道德、情感这四个方面应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礼貌1;礼貌2;不礼貌;面子1;面子2;规约;道德;情绪;情感

012

(汉语)语言礼貌研究方法论纲


Dániel Z.KADAR & 张森


摘要:礼貌研究是社会语用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领域之一,因其跨学科性质,研究方法亦丰富且多样。本研究以(汉语)语言礼貌研究为基点,提出研究方法论纲:其一,礼貌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方法。虽然言语行为理论作为方法在社会语用学研究领域饱受质疑,但因其实践和理论价值,仍然在语言礼貌研究中不可或缺。在实践层面,对某一特定文化中系列言语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构建系统的礼貌模式;通过语料库方式检索言语行为关键词收集大规模语料,有助于开展对比礼貌研究。在理论层面,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洞悉不同情境下语言礼貌的动态性。其二,历史语用学/话语分析方法。历史语用学不仅关注年代久远的文本,近期互动话语亦可作为其研究对象。主要有两种研究路径,即批判性反思和语料驱动研究方法。我们认为语言礼貌的历史语用分析和会话分析等可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汉语语言礼貌研究可以从文言文、近代汉语或者某一(不)礼貌(如:贬己尊人等)现象的历时研究切入。其三,对比语用学/文化间际语用学方法。该方法着重考察文化间语言礼貌的对比。汉语不应仅仅被用于验证或修正盎格鲁理论,中外礼貌差异也不宜过分夸大。汉语语用对比/文化间际礼貌研究应该借鉴该领域语用学前沿方法,如语料库方法、自下而上分析法以及重复性方法等,通过大规模语料库使用,避免对文化(特性)的过度概括,探究语用对比与文化间际中语言礼貌的细微差异。其四,礼貌研究的话语/互动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分析复杂的交际行为(如汉语互动语步),但不适于深入揭示特定文化中构成“礼貌系统”的规约化、仪式化的语言礼貌现象。本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穷尽语言礼貌研究领域的所有方法,以上研究方法均为当前中国学界汉语礼貌研究宜采用的相关方法,各方法间并无层级关系。中国学者在研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礼貌现象时,应更多关注以汉语为语言本体的礼貌理论构建,以提升中国语言礼貌研究者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语言礼貌;研究方法;汉语

013

语境知识对非母语汉语学习者礼貌性请求话语选择的影响:实验语用学研究


周凌


摘要:文化间际语用学认为,语境表征两个方面的世界知识,分别称作先前语境知识和即时语境知识,这两方面知识都对不同文化间交际中的二语学习者产生影响。本研究依据文化间际语用学理论,通过设计若干组实验得到的数据,对非母语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先前语境知识与即时语境知识对礼貌性请求话语选择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先前语境知识和即时语境知识共同影响非母语汉语学习者对礼貌性请求话语的选择,但影响不尽相同:先前语境知识对低水平汉语学习者的选择产生凸显影响;相反,即时语境知识对高水平汉语学习者的选择产生凸显影响。本研究对于拓宽礼貌研究的路径及其为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语境知识;礼貌;请求话语;非母语汉语学习者;实验语用学

014

小说语篇可读性建构与不礼貌策略研究


刘风光 石文瑞


摘要:可读性是小说的生命,也是小说创作的最高追求。与自然言语交际相比,小说语篇为增强可读性,所蕴含的不礼貌现象更加多维复杂。本研究以关系联结(Kádár & Zhang,2019)为视角,通过对小说语篇实例的描述和分析,深入挖掘在人物-人物、叙述者-受述者、读者-作者多层对话结构中,不同不礼貌策略在小说语篇可读性建构中的作用,提出二者互动分析模式,进而探索文学语篇阐析的新路径。研究发现,在小说语篇不同交际层面增强可读性的不礼貌策略凸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刻画人物-人物间冲突情节,如采取转换语码、抛出禁忌话题或使用詈语等不礼貌策略,可以激化小说矛盾,推动情节进展,丰满人物性格,增强可读性;制造叙述者-受述者间理解障碍,如通过非正常时序叙述、冗长或过简叙述等不礼貌策略,增强可读性;引发作者-读者间想象空间,如通过副文本特征、语言风格特征等不礼貌策略为读者设置各种阅读“障碍”或“空白”,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强可读性。此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联结是小说语篇建构中不礼貌策略的深层目标。本研究为文学语篇不礼貌现象理论化探讨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小说语篇可读性建构;不礼貌策略;关系联结

015

网络冒犯的人际不礼貌及其负面语用取效


陈倩 冉永平


摘要:网络冒犯是一种容易引发人际不礼貌的语用现象。基于百度贴吧中有关公共话题的网络讨论,本研究首先界定了网络冒犯这一概念,回顾了语用学视域下的相关研究,指出面子威胁、身份建构等理论不能有效阐释网络冒犯所引发的人际不礼貌等负面的人际语用效果;然后在厘清参与者角色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冒犯中交际者之间的结盟与对立。研究发现,网络冒犯威胁交际者参与者的社交权,由此引发负面的人际语用取效。为此,从人际语用学视角而言,网络冒犯挑战人际和谐,它是造成人际不礼貌的深层动因。


关键词:网络冒犯;人际不礼貌;负面取效; 社交权

016

英语本科生学位论文写作:导师指导下的自我效能感演进与发展——以彝、布依、藏少数民族学生为例


郑新民 姚洋


摘要:囿于地区发展及自身学习经历,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在英文写作及学术能力方面较为薄弱,针对导师指导下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变化的相关实证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采取历时质性个案研究方法,对导师指导下彝、布依、藏三个民族3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演进与发展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考察。研究有两个主要发现:1)少数民族学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通过导师开设有效性课程、布置阅读任务、定期口笔头汇报、构建学习共同体、差异化言语劝说以及情绪干预等多元指导策略的方式获得积极影响并发生改变;2)少数民族学生的直接成功经验与替代性经验因上述多元指导策略得到有效增强,从而使其论文撰写情绪逐渐趋于稳定,科研行为变得更具计划性、规范性和持续性。以上发现表明,指导教师应在指导中重视学科领域内直接知识的输入、科研替代性经验的获取、科研楷模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恰当地使用语言说服、情绪干预以及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同伴互助等方式来全面促成本科生自我效能感的演进与发展。本研究虽以少数民族英语专业本科生为例,但研究结果同样对汉族本科生论文撰写指导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本科学位论文;自我效能感;导师指导;少数民族本科生

017

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学术英语写作的构念认知


赵冠芳 吕云鹤


摘要:鉴于本科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不足及现有研究对该问题缺乏认知视角的审视,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抽样问卷及访谈,探究了学生在EFL环境下对学术英语写作这一构念的元认知。基于对问卷和访谈数据的分析,并通过对比学生视角和理论模型对学术写作能力的解读差异,本研究发现大部分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定义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四个维度均认识不足,尤其缺乏对学术体裁方面的相关认知。这种对学术写作本质和构成要素的元认知不足将进而导致本科生在学术写作中面临诸多困难。



关键词:学术英语;学术写作构念; 元认知;英语作为外语;本科生

018

译者的声音与文化身份认同——路易·艾黎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对比


周晓梅


摘要:本文尝试对比路易·艾黎和宇文所安的杜甫诗歌英译本,寻找文本内的译者声音,并结合相关副文本信息分析译者的文化身份,从而了解译者的声音与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作者发现,两位译者均在译诗中显露了自己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艾黎更加认同中国文化,侧重用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宇文则兼具多重文化身份,倾向于忠实再现原诗中的场景。本研究突显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对于研究其介入行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译者声音;副文本;文化身份;路易·艾黎;宇文所安

019

翻译理念、翻译策略与传译路径——关于《葛浩文翻译研究》


许多


摘要:近年来,翻译活动在翻译观念、翻译形态、翻译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结合《葛浩文翻译研究》一书,分析探讨葛浩文的翻译理念、翻译策略与传译路径,以期澄清学界围绕葛浩文翻译问题产生的一些模糊认识,反思葛浩文翻译研究与评价所折射的现实与理论问题,从而进一步把握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参照。



关键词:翻译理念;翻译策略;传译路径;《葛浩文翻译研究》

0110

伊维德说唱文学英译副文本的民俗叙事建构


刘翔  朱源


摘要:中国说唱文学记录着中国民间大众独特的民俗文化,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说唱文学英译的研究却十分匮乏。本文从民俗叙事建构视角出发,考察了海外说唱文学英译领域杰出的汉学家和译者伊维德的民俗翻译观,揭示了其通过副文本的民俗叙事进行了价值建构、地方性建构和语境建构,从而将中国民俗文化成功地传递给西方世界的读者。


关键词:说唱文学;副文本;民俗叙事;建构

0111

隐喻思维的过程本位观——兼谈中医术语“五行”的英译


石勇 刘宇红


摘要:本文将“本位”观植入隐喻研究,受过程哲学对传统实体论的颠覆所启发,提出与实体隐喻相颉颃的过程隐喻,并讨论过程隐喻的理据、理论优势及其与中医理论的适切。通过分析,过程隐喻根植于中医之“象”的过程性特质,依附于实体隐喻的表述方法和术语体系,可以弥补实体隐喻对中医理论的有限解释力。过程隐喻有别于动词隐喻和事件结构隐喻,符合语言类型学、寓言式映射的相关佐证,其概念隐喻特性可以从它与语法隐喻的比较中得到证实,其合理性亦可以被“五行”英译反证。



关键词:中医隐喻思维;本位;实体隐喻;过程隐喻

0112

为儿童而译:孙毓修编译《童话》系列丛书研究


朱嘉春 


摘要:商务印书馆1908至1923年间出版的《童话》丛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大规模地通过翻译引进外国儿童文学。在《童话》系列收录的102种作品中,孙毓修是编译数量最多的译者,而他的编译本也最为典型。本文以《童话》丛书中孙毓修编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代表性译作的考察,讨论译者的翻译行为。研究发现,一方面,孙毓修编译的《童话》中体现出了译者的儿童读者意识,这使《童话》有别于中国20世纪初出版的其它通俗文学译作;另一方面,孙毓修的译本根植于盛行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成人本位”文学意识形态,充斥着训教信息,这又使《童话》不同于五四时期出现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



关键词:《童话》丛书;孙毓修;本土化;儿童文学翻译

0113

近十年国际语料库翻译研究文献计量分析(2008-2018)


庞双子 


摘要:本文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近十年(2008-2018)国际语料库翻译研究文献进行考察分析。研究路径为学科分析、关键词分析、共被引分析、典型聚类分析、时间线分析和结构变异分析。研究发现:1)近十年间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主要问题为:翻译文本共性特征的验证,语言对比研究,“受限语言”的探索,研究的系统化整合,实证统计方法的革新,以及研究范式和翻译研究情境的扩展;2)翻译文本特征研究和语言对比研究仍是主流区域,并逐渐扩展到法律翻译、语言接触、译者风格、译者技能、教育、评估、新闻、医疗等方面;3)近十年语料库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三语码的验证、质疑和拓展。此外,非欧洲语言如汉语、韩语、阿拉伯语等与英语语言对比的研究有所提升。研究显示,变革力量既来源于跨学科能力,也需要围绕核心概念去推进研究,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的更新和深入。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文献计量;第三语码;语言对比;跨学科

0114

释名以章义——欣读刘宏教授的专著《俄语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刘永红 


摘要:现代语言学经历了几个重要的研究节点,形成了几个影响世界的语言学说。它们此起彼伏,各领风骚,都在俄罗斯语言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共同促进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语言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其中,覆盖面最宽,持续时间最长,对我国俄语界影响最大的,是俄语语言国情学及其后继者俄语语言文化学。刘宏教授的专著《俄语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以下简称《语言文化》)以此作为选题,全面、深入而系统地阐述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成就,充分显示了她敏锐的学术眼光、深厚的学理修养和高远的学术境界。




关键词:俄罗斯语言学;语言文化学;跨文化交际

本文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微信号
延伸阅读
《语言科学》2019年1-6期目录
《外语教学》+《外国语》最新目录
《山东外语教学》2019年第1-4期目录及摘要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4期目录提要



语言科学公号


语科Y编


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