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科学》2020年6期目录及摘要

语言科学 语言科学 2021-09-15
《语言科学》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术刊物,2002年创刊。本刊为双月刊,每逢单月1日出刊,科学出版社出版。《语言科学》目前已为ESCI数据库索引(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2010-201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2011)、清华同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2012年,《语言科学》杂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第一批入选名单》,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第一批学术期刊。



《语言科学》2020年19卷第6期目录


561 朱祖德1,2,3** 张强1,2,3** 杨亦鸣1,2,4*** /中国临床语言学的学科内涵与科学架构


579   杨凯荣 /论频率副词“常常/ 总是/ 老是”在语气及功能上的差异


592   罗琼鹏 /从量级到量段——跟“还”有关的几种用法的语义分析


601   温锁林 /晋语寿阳方言里的几种规约化构式


623   郭承禹1 江荻2 /声调的社会群体约定性——来自跨方言单字调辨认实验的启示


640   李宁1 庄初升2 /东莞常平粤语的韵母系统及相关问题


649   宋成1,2,3,4 林鑫5/从藏语支语言的特点看松林语的语言地位


660   王品/古藏语作格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

《语言科学》2020年19卷6期摘要


中国临床语言学的学科内涵与科学架构


朱祖德1,2,3** 张强1,2,3** 杨亦鸣1,2,4***


内容摘要】 临床语言学是语言学、医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从历史来看,临床语言学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的概念嬗变、从单一学科分支到交叉学科前沿的学科属性转变,随着学科进步和时代变化,有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和需要。我国临床语言学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语言障碍诊治供给不足、应用研究水平低、学科体系建构缺乏等问题,急需建立中国临床语言学科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语言能力的机能—系统—技能模型为基础,明确临床语言学的内涵与学科任务,提出中国临床语言学的发展应以语言学、脑科学、神经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为基础开展学科交叉,推进语言能力、语言与思维关系等语言学基本理论和语言神经网络可塑性等康复机制的重大理论研究,以此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学科架构。





 论频率副词“常常/ 总是/ 老是”在语气及功能上的差异


 杨凯荣

内容摘要】 文章主要考察和分析频率副词“常常/总是/老是”在语气及语法、语用功能上的差异。我们认为这些副词之间存在的频率差异并不是它们的本质性差异,因此,仅从频率高低还难以辨别它们之间功能上的差异。本文通过一系列的验证和分析后发现,表较高值频率的“常常”等是命题内副词,使用限制较宽,而“总是/老是”是表评价义语气的假性语气副词,使用限制较严。同样作为“假性语气副词”,“老是”与“总是”相比更接近“真性语气副词”,基本用于否定性评价。 





从量级到量段——跟“还”有关的几种用法的语义分析 


罗琼鹏

内容摘要】 现代汉语副词“还”具有持续、增量、程度深的比较和程度浅的比较(边缘性)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所对应的意义既彼此独立,又存在内在逻辑联系。文章引入量段语义学的框架,对这一现象提出新的分析。“还”的基本义和一个上升的有向量段有关,该量段上存在终点(END)和起点(START),终点和起点之间存在不对称语义蕴含关系:END>START;“还”所在当前命题和选项命题分别构成量段的终点和起点。“还”的各种用法源于两类语义参项的不同作用:量段所处量级结构的性质;量段上极值(终点和起点)的确定方式。不同的语义参项导致了不同的语义组合方式,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用法。该分析还有助于辨析“还”与其近义副词“再、也、又、更”之间的重合与差异。 




 

晋语寿阳方言里的几种规约化构式

温锁林

内容摘要】 文章讨论了寿阳方言中三种特殊的规约化构式:一种用来表示否定,一种用来表示劝止,还有一种是表示悔怨。这些构式均出现在交际互动的应答句中,其共同特点是均未直接使用表示否定、劝止和悔怨的词语,其语义是利用规约化的语义解读间接表达的。文章详细地描述了几种构式的使用环境与条件,对其规约化过程进行了探讨,并解释了其表义的机制与特点。文章描写的虽然仅是寿阳方言,但这三种规约化构式在晋语中具有较强的地域共性。 






 声调的社会群体约定性——来自跨方言单字调辨认实验的启示


郭承禹1 江荻2


内容摘要】 文章对声调与音高的关系提出一个“社会群体约定”的假设。该假设是指同一地域内同一语言的使用群体对音高或声调具有相同的感知模式。文章设计了三个方言实验测试同一被试群体对不同方言音高形式的敏感性,分别是母语方言感知、相似方言感知和异方言感知实验。结果证实被试仅对母语方言中范畴化的音高具有辨别能力,这种特定的音高被称为声调。他们听辨其他方言时只能采用物理音高线索判断或者利用母语经验来比较判断。更准确地说,各类单字音节在声学上蕴含了无限多的音高形式,唯心理感知产生的或范畴化的音高形式才能获得声调地位。文章结论是:声调是同一社会群体约定的范畴化音高形式。 





东莞常平粤语的韵母系统及相关问题 李宁1 庄初升2

内容摘要】 常平镇位于东莞市东部,镇内各村使用的语言皆为粤语。调查发现,常平粤语的韵母系统十分特殊。没有单元音韵母\[i\];有舌尖元音\[\];没有前高圆唇元音\[y\],但有前半低圆唇元音\[\];没有介音,且比广州话更为彻底;韵母总数较少,包括自成音节的 在内只有27个韵母。这样的韵母系统有类型学上的价值,涉及到语言学和方言学中的很多重要问题,其成因同样值得探讨。 







从藏语支语言的特点看松林语的语言地位

宋成1,2,3,4 林鑫5

内容摘要】 松林语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上察隅镇松林村及其周边村落,使用人口1000人左右。前贤研究中,或认为松林语为藏语的一个方言土语,或认为松林语是藏语支语言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本文将松林语与藏语支语言的共性特点进行对比,发现在语音、同源词、语法等诸多层面上,松林语都应当是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但并非藏语支语言的成员之一





古藏语作格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


王品

内容摘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古藏语作格相关问题主要包括作格助词的概念功能、古藏语小句的语态、以及古藏语小句的核心及外围成分。作格助词主要用以识别小句中的施事,标示方式、原因等概念功能,具有提示环境成分的作用。古藏语小句不区分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小句的语态按照施事的存在与否分为中动态和施效态两种。施效态根据小句中是否存在显性的媒介而分为实现类与非实现类。古藏语小句的核心由过程和媒介构成,外围是由助词提示的环境成分;施事因有时不加作格标记,因而位于中间过渡地带。


本文来源:《语言科学》杂志官网,更多详情,欢迎点击阅读原文阅读。


 延伸阅读

《语言科学》2020年1期目录及摘要
《语言科学》2020年2期目录及摘要
《语言科学》2020年3期目录及摘要
《语言科学》2020年4期目录及摘要
《语言科学》2020年5期目录及摘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