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十周年院庆:汉藏佛教语文学系列讲座
汉藏佛教语文学系列讲座
Sino-Tibetan Buddhist Philology Lecture Series
值2022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清华人文传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少数民族语言文献专业特推出“汉藏佛教语文学系列讲座”,诚邀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学术报告。本系列讲座旨在探讨国际学术前沿、开拓学术视野、促进本专业与海内外知名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活动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对全校师生和校外公众开放(会议链接和地点将在每场讲座之前另行通知,敬请关注中文系公众号)。
活动主持人:沈卫荣教授、侯浩然博士
第一讲
Tibetan Travelers and Problems with
Texts and Geography
主讲人:
Prof. Dr. Leonard van der Kuijp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时间:2022年3月25日
19: 00–21:00
范德康(Leonard van der Kuijp)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西藏和喜马拉雅研究(Tibetan and Himalayan Studies)教授,兼任内亚和阿尔泰研究委员会(Committee on Inner Asian and Altaic Studies)主席,曾任梵文和印度研究系(现在的南亚研究系)前系主任。1979年于德国汉堡大学(Hamburg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获得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hip),2016年获得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 Fellowship),2018年入选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他的研究方向为印藏佛教思想、西藏佛教思想史、西藏文化史以及前现代汉藏和藏蒙的政治和宗教关系。
第二讲
题目待定
主讲人:Dr. Orna Almogi
德国汉堡大学亚非研究所(Asia-Afrika Institute, Hamburg University)
时间:2022年4月8日
16:30–18:30
奥尔娜·阿尔莫吉(Orna Almogi),德国汉堡大学亚非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知名藏传佛教宁玛派研究专家。她于2006年在汉堡大学获得藏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1999–2004)参与“尼泊尔-德国手稿保护和编目项目”(NGMPP,NGMCP),负责藏文材料的整理工作。2008至2011年,作为汉堡大学德国研究基金(DFG)资助项目的“亚非手稿文化”(Manuscript Cultures in Asia and Africa)课题组成员,负责子项目古代密宗手稿《宁玛十万续》(rNying ma rgyud ’bum)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发表的研究涉及与西藏宗教-哲学传统和藏传佛教文献相关的多个领域,尤其是在宁玛派教义和文献的研究上成就斐然。她的另外的一个兴趣点是西藏书籍文化(Book Culture),在佛教文献的写本和木刻本的编纂和传播等问题的研究上颇有建树。
第三讲
Sahajavajra on Dharmakīrti as
a Mādhyamika
主讲人:Prof. Dr. Klaus-Dieter Mathes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南亚、西藏和佛教研究系
(Department of South Asian, Tibetan and Buddhist Studies, Vienna University)
时间:2022年4月15日
16:30–18:30
克劳斯·迪特·马特斯(Klaus-Dieter Mathes)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南亚、西藏和佛教研究系教授、系主任。他博士毕业于德国马尔堡大学(Marburg University),博士论文是《辩法法性论》(Dharmadharmatāvibhāga)的翻译和研究。1993年至2001年,他在加德满都担任尼泊尔研究中心(Nepal Research Centre)和“尼泊尔-德国手稿保护项目”(NGMPP)的主任。此后,他先后在汉堡大学、维也纳大学和巴黎EPHE担任讲师和客座教授。2010年3月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藏学和佛教研究的正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在印藏大乘佛教哲学,佛教解释学,印度大手印及其在西藏的传播和接受等,出版过四部专著,发表过数十篇论文,新近与Roger R. Jackson合编《印度和西藏的大手印》(Mahāmudrā in India and Tibet)一书,由荷兰博睿出版社(Brill)出版(2020)。
第四讲
Local Military Governments (khrom) in Hexi area and "the Great Military Government" (khrom chen po) in Long-cu
主讲人:岩尾一史准教授
日本龙谷大学文学部
时间:2022年4月29日
16:30–18:30
岩尾一史,日本龙谷大学文学部东洋史专业准教授,于2002年在日本京都大学获得东洋史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到2009年,他先后担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神户外国语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09年到2017年,他在神户国语大学担任东洋史专业讲师,获得“白眉计划”资助,担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特定准教授。2017年他被任命为龙谷大学文学部东洋史专业准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为敦煌古藏文文献、吐蕃的政治和军事史、西藏历史和地理、内亚研究等。
第五讲
Making and Agreeing to Requests in the Old Tibetan Ramayana
主讲人:Prof. Nathan Hill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亚洲研究中心
(Trinity Centre for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Dublin)
时间:2022年5月6日
16:30–18:30
内藤丘(Nathan Hill)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亚洲研究中心教授、主任,2009年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供职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教授藏语和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任东亚语言文化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 and Culture)主任和孔子学院院长。他的研究方向是藏缅语/汉藏语历史语言学(Tibeto-Burman/Sino-Tibetan historical linguistics),发表的文章和专著涉及以下领域:古藏语描述语言学(Old Tibetan descriptive linguistics)、藏语语料库语言学(Tibetan corpus linguistics)、藏缅语重建和比较语言学(Tibeto-Burman reconstruction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汉语史和证据系统类型学(Typology of evidential systems)等。他曾领导由欧洲研究理事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UK’s 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和英国学院(British Academy)资助的研究项目。
第六讲
事照本生,理资譬喻:《贤愚经》札记(Luminous Jātaka, Glorious Avadāna: Notes on the Xianyu Jing)
主讲人:萨尔吉副教授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时间:2022年5月13日
16:30–18:30
萨尔吉,藏族,1975年12月生,于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新体制长聘副教授、西藏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同时还担任意大利国际地中海和东方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ies on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East, ISMEO)通讯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业委员会委员。他的研究方向为基于梵、藏、汉对勘的佛教文献学、佛教哲学,印藏文化交流等,已出版专著《<大方等大集经>研究》(2019年,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编著《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藏文卷》(2020年),《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梵文文书》(2020年)。他与魏正中教授合作翻译意大利著名东方学家图齐(Giuseppe Tucci)的著作Indo-tibetica(《梵天佛地》),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50余篇。
第七讲
题目待定
主讲人:Prof. Janet Gyatso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
(Harvard Divinity School)
时间:2022年5月20日
19: 00–21:00
珍妮特·嘉措是哈佛大学神学院佛教研究方向的“赫尔希教授”(Hershey Professor)、副院长,同时担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宗教研究委员会(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ommittee)、东亚语言和文明系以及内亚和阿尔泰研究委员会的成员。于2018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2000年至2006年,当选国际藏学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ibetan Studies)主席,2004年至2010年,担任美国宗教学院佛教部(Buddhism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联合主席。她是佛教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专注于西藏和南亚文化和思想史研究。在研究和写作中,她善于借鉴文化和文学理论,努力拓宽理解佛教和西藏历史的知识范围,于2015年出版《在佛教世界中作为人:早期现代西藏的医学知识史》(Being Human in a Buddhist Worl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edicine in Early Modern Tibet)(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一书,重点研究了西藏早期另类现代性(alternative early modernity)以及16至18世纪西藏医学中宗教和科学认识论之间的重叠与分歧。该书在学界广受好评,荣获“沼田智秀佛教图书奖”(Toshihide Numata Book Award In Buddhism)。
第八讲
大鹏展翅:西夏藏传佛教研究的成果和前景(Garuda in Flight: Result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Research of Tibetan Buddhism among the Tangut)
主讲人:Prof. Krill Solonin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时间:2022年6月3日
17:00–19:00
索罗宁(Krill Solonin),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国际知名西夏佛教研究专家。他于2007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St Petersburg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圣彼得堡东方手稿研究所(Institute for Oriental Manuscript Research)、台湾辅仁大学、佛光大学工作任教。2010年至2011年,他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Princeton, New Jersey)成员。自2013年以来,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工作,教授西夏语、西夏佛教史、佛教文献研读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他的研究领域为西夏佛教、佛教文献学、西夏语文学等,在海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汉藏佛教语文学系列讲座| Sino-Tibetan Buddhist Philology Lecture Series
汉藏佛教语文学系列讲座
Sino-Tibetan Buddhist Philology Lecture Series
藏族旅行者及与其相关的文本和地理问题
讲座时间:2022年3月25日 19:00–21:00
ZOOM会议:91372665412 (密码:063525)
讲座摘要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ibet’s recorded history, travel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ibetan tradition. Here, I will not deal with travel as a function of martial expeditions that took place during the Tufan/Tubo period. Rather, I will focus on travel as a function of spiritual and religious, that is, of Buddhist interests. From the eigh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ibetans traveled to the subcontinent and the Kathmandu Valley in search of dharma." In course of time, some traveled around the Tibetan area to visit numinous places (gnas) for purposes of pilgrimage and the making of merit. And this gave rise to the literary genre of gnas yig, Record of Numinous Places. Some of the travelers recorded their trips in rough outline. And this gave rise to yet another literary genre, the lam yig or Itinerary. In my presentation, I will highlight some travelers and their travels that, I hope, are of some interest.
自藏地有信史以来,旅行就在藏地的传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我所说的旅行并非像吐蕃时期军队远征那样意义上的旅行。相反,我聚焦的是与精神和宗教相关的,即源于佛教旨趣的旅行。从八世纪到现在,藏人前往印度次大陆和加德满都河谷“寻找佛陀的教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出于朝拜圣地和做功德的目的,到藏区各地参观名胜古迹(gnas),这就催生了 gnas yig 这种文学体裁,即 “胜迹志”,还有一些旅行者粗略地记录了他们的行程,于是另一种文学体裁便问世了,即“路引”(lam yig)。在我的演讲中,我将着重讨论一些旅行者和他们的旅行,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兴趣。
主讲人
范德康(Leonard van der Kuijp)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西藏和喜马拉雅研究(Tibetan and Himalayan Studies)教授,兼任内亚和阿尔泰研究委员会(Committee on Inner Asian and Altaic Studies)主席,曾任梵文和印度研究系(现在的南亚研究系)前系主任。1979年于德国汉堡大学(Hamburg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获得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hip),2016年获得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 Fellowship),2018年入选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他的研究方向为印藏佛教思想、西藏佛教思想史、西藏文化史以及前现代汉藏和藏蒙的政治和宗教关系。
主持人
沈卫荣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文学系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西域语文、历史,特别是藏文文献与历史、藏传佛教和汉藏佛学比较研究。
评议人
侯浩然,清华大学中文系“水木学者”博士后。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印度学和藏学研究所(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印度学和中亚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为西藏历史和宗教、喜马拉雅区域研究、藏传佛教在西域的发展和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