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毅教授:当代隐喻学理论流派新发展研究

孙毅教授 语言科学 2024-03-07
     隐喻绝非不朽诗人的独创和专利,而是人类思维的共享特征,普遍涤荡于全世界各种语言之中。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装饰品,还是可用于人类认知世界的强大武器。本书尝试性地梳理当今世界各路主体隐喻研究脉络,尤其是对以认知为驱动和导向的各派隐喻研究予以回溯、盘整、规划和提升,试图使其各归所属、各就其位,找到自己在当代隐喻学整个理论框架中的合适身份,为当代隐喻学接下来向纵深方向持续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也为早日构建起一套广为承认的当代隐喻学学科体系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1章“当代隐喻学的理论范式构念”在扼要介绍当代隐喻学萌芽起步阶段的“概念隐喻理论”、升级和优化后的“概念整合理论”的新进路、根植于词汇基本单元的“词汇语用理论”的基础上,简明勾勒出体验哲学和文化意蕴的跨语言考究两翼维度,进而搭建起当代隐喻学的学科框架。当代隐喻学的跃世而生标志着曾作为一种貌不惊人的辞格之隐喻已彻底摆脱了传统修辞学的窠臼,在真正意义上从屈居于附属地位的辞格跨越式地升格为独立的认知科学门类。国内学者应试图找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独特的当代隐喻学视角和见解,并将西方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中西合璧,加大汉外对比的力度,在理论建构和实践验证两方面留下国人深深的足迹。第2章“概念隐喻理论”通过梳理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框架,回顾其发展概况,分析目前概念隐喻研究的实例—连锁隐喻层级系统,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隐喻性思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相互联系的层次结构中。不同的层次结构之间产生联系时便会产生隐喻,这种层次结构间的映射是双向的,即高层次并非仅作为靶域,低层次也并非仅作为源域。两者间的隐喻性映射不仅能够用于认识现实,甚至有时会创造现实。其次,概念隐喻自出现之日起便不断经历理论革新,现已日臻成熟,但还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自然语言中的隐喻数据如何统一且科学地被识别出来,以及隐喻映射过程中被映射的具体属性的识别。因此,本章认为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其发展中应融入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文化、社会、语用等多学科视角,为现存的理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概念隐喻理论过去目前、未来都将在认知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第3章“概念整合理论”提出,自隐喻研究发生认知转向以来,“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因常被用来解释隐喻的概念化过程而为学界所熟知。然而,诸多语言分析者与初学者通常难以分清这两个术语及其理论体系的具体区别和适切条件。鉴于此,本章通过详细地概述这两种模型的工作机制及特点,对其进行区分辨别,展现概念整合理论相较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明显优势,并从中挖掘隐喻的创造性。第4章“词汇语用理论”指出词汇语用理论作为语用学发展的新动向,将词汇语义的嬗变过程确立为研究目标,正日益受到学界的瞩目。词汇语用理论对隐喻有四大新研判:①听话人有效提取意义,要求话语具有字面的真实性,这使得隐喻成为一种谈话;②权宜性新概念可直接按照寻绎关联性的规律性线索回溯到既符合说话人意图又适应听话人能力与喜好的阐释项;③临时概念较之于编码概念涉及适度的语义扩大、缩小或两者兼备;④隐喻包蕴的显性含义与隐性含义契合一处,更具信息量,共同传递弱交际意图。该阐释路向更具推导性,条分缕析,是隐喻研究的重大突破,对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统治性局面颇具借鉴价值。第5章“基本隐喻理论”认为“基本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学界对此的研究颇多。对于一些相关复杂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做出了更为系统的描述和解读。针对现有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如对相关语言现象的理解缺乏认识和解释、对相关现象的交际功能存在误解等等,本章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下,基于语言形式与关联方式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假定,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论证了动态语境中基本隐喻的实证性和可信性,并指出了概念隐喻的不足之处。基本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弥合与契合是一种获取最佳关联的认知语用的独特方式,认知语境效果最佳。第6章“涌现隐喻理论”认为新兴的涌现隐喻理论以概念隐喻理论和范例理论为基点,为困扰认知语言学界已久的、主流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隐喻特征涌现问题提供了救赎出路和可信方案。本章在引述范例理论视域下的语义建构观、涌现隐喻理论和厘清相关概念范畴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基于使用的隐喻研究新范式。根据涌现隐喻理论的核心要义,隐喻的认知结构在所使用的语言隐喻实例之中涌现,而这些实例又在隐喻涌现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产生并得以被判断和加工。本章通过语料库研究、定时调查研究等基于使用的隐喻研究路径,聚焦隐喻使用的类型频率、标签频率与隐喻能产性之间的相关性,对使用中的隐喻认知图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做出充分的阐释,以弥补以往隐喻研究对其用法及共现研究的不足。第7章“感知与语境限制模拟器理论”阐述了劳伦斯·巴萨卢(LawrenceBarsalou)的感知模拟器理论开创性地纳入了人际关系和文化等社会互动语境因素。根据感知模拟器理论,语言驱动的感知模拟器受认知背景、先前激活的框架和图式的共同制约。基于感知模拟器的基本假设,享誉国际的认知隐喻专家大卫·瑞奇(David Ritchie)在一系列著作中重新审视了概念隐喻并建构了语境限制模拟器理论,妥善解决了概念隐喻理论缺乏关注语境维度之不足等遗留问题。通过系统比较,可以发现语境限制模拟器理论和传统概念隐喻理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是如何看待隐喻表达族群与其潜在概念隐喻的关系,这是隐喻认知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热点。第8章“语义下行理论”认为语义下行说为隐喻解读提供了新视角。本章在着力介绍和引述语义下行说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基于对象的隐喻研究新范式。根据语义下行说的核心要义,隐喻蕴含一种从语词到对象的转移,该对象充当谓词功能对所涉主体进行限定。这种对象式限定是一种参与语义建构的方式,有望取代概念隐喻、属性共享和相似性等传统范式的解释,为调解不可协商的真值提供切实途径。第9章“多模态隐喻理论”通过梳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轨迹,指出多模态隐喻是概念隐喻纵向延伸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横向扩展的产物,接着评述其显著的特征、表征方式、言语化挑战及识解过程。此外,本章提出应加强对多模态隐喻的批评话语分析,挖掘隐喻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这一综合分析视角将为多模态隐喻研究开启新的研究转向。第10章“概念隐喻理论的新发展—扩展概念隐喻理论”着力介绍了由国际当代隐喻学领军人物佐尔坦·科维西斯(Zoltán Kövecses)开创的扩展概念隐喻理论。本章首先盘点了传统概念隐喻的成就与缺憾,勾勒出扩展概念理论的概貌,具体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隐喻意义,扼要介绍并评述了扩展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内容—概念隐喻多层级观,分析了概念隐喻的四个系统性层级结构(意象图式层级、域层级、框架层级和心理空间层级),解释了概念隐喻的四种语境,最后概述了扩展概念隐喻与传统概念隐喻之间的区别,以及前者对后者的继承式发展,为未来新奇隐喻的探索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可行方案。第11章“当代隐喻学巡礼:回眸与沉思”指出,隐喻早在2500年前便已步入东西方学术研究的视野,更在人文社科研究的历史长河当中一直被奉为骄子而备受关注。本章以标志隐喻研究实现认知转向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付梓43周年为历史节点,充分梳理和评价已有的代表性文献,拟从理论和方法两个角度将“当代隐喻理论”提升为“当代隐喻学”,为其提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全方位的定义,并从理论构建、研究方法、模态扩展、辞格归一、话语拓宽、语际对比和语言教学等七个方面沉淀和总结该学科目前的漏洞与弊端,以期为隐喻研究的持续、深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摘自《当代隐喻学理论新发展研究》一书前言。

《当代隐喻学理论新发展研究》

孙毅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05

ISBN 9787030746160


作者简介


孙毅: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主编。在Metaphor and Symbol、Pragmatics and Society、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外语》、《上海翻译》等SSCI和CSSCI刊物上发表当代隐喻学论文100余篇,5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于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10余项。


本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当代隐喻学的理论范式构念 1
1.1 引言 1
1.2 当代隐喻学的理论基础 2
1.3 当代隐喻学跨语言求索的双象限支撑 9
1.4 结语 13
第2章 概念隐喻理论 15
2.1 引言 15
2.2 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概念及发展概况 16
2.3 连锁隐喻的层级系统 25
2.4 对概念隐喻理论的争鸣与批判 30
2.5 结语 32
第3章 概念整合理论 34
3.1 引言 34
3.2 概念整合理论发端 35
3.3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对比阐释 44
3.4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的隐喻创造性 46
3.5 结语 52
第4章 词汇语用理论 53
4.1 引言 53
4.2 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理论的贡献 54
4.3 词汇语用理论对隐喻的阐释新方案 58
4.4 结语 65
第5章 基本隐喻理论 69
5.1 引言 69
5.2 概念隐喻的局限性和基本隐喻的缘起 70
5.3 基本隐喻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外延 71
5.4 基本隐喻的实证性和可信性 73
5.5 结语 79
第6章 涌现隐喻理论 82
6.1 引言 82
6.2 范例理论视域下的语义建构观 83
6.3 涌现隐喻理论概要 86
6.4 基于使用的涌现隐喻理论新路径 92
6.5 结语 95
第7章 感知与语境限制模拟器理论 97
7.1 引言 97
7.2 感知模拟器理论 97
7.3 语境限制模拟器理论 101
7.4 结语 111
第8章 语义下行理论 114
8.1 引言 114
8.2 语义下行理论概要 115
8.3 启发与展望 125
8.4 结语 126
第9章 多模态隐喻理论 128
9.1 引言 128
9.2 多模态隐喻概念及研究缘由 129
9.3 多模态隐喻的特征及表征方式 132
9.4 多模态隐喻的言语化 136
9.5 多模态隐喻的理解过程 137
9.6 多模态隐喻择选的批判旨趣 141
9.7 结语 143
第10章 概念隐喻理论的新发展—扩展概念隐喻理论 145
10.1 引言 145
10.2 概念隐喻理论的成绩和不足 145
10.3 扩展概念隐喻理论 156
10.4 扩展概念隐喻理论与传统概念隐喻理论的区别及发展 162
10.5 结语 166
第11章 当代隐喻学巡礼:回眸与沉思 168
11.1 引言 168
11.2 由“论”向“学”:当代隐喻理论的学科嬗变与进阶 169
11.3 当代隐喻学发展之沉思 177
11.4 结语 182
参考文献 184
作者学术成果 201


长按二维码

即刻购买本书

科学出版社


1.学术会议
2023年度语言学学术会议(第一辑)
2023年度语言学学术会议(第二辑)
2023年度语言学学术会议(第三辑)
2023年度语言学学术会议(第四辑)
第四届中国少儿认知发展与英语习得的论坛
心理语言学线上研讨会:大型语言模型对语言科学的影响与启示
首届粤港澳高校外国语言文学联盟暨外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
“全球—本土化视域下的语言研究”研讨会

2.大家研学
杨亦鸣教授导读《人类语言的大脑之源》
胡壮麟教授语言学与外语教育再回顾学术访谈
沈家煊先生:语言研究漫谈
陆俭明教授:语言研究饶有趣味
邢福义先生:语言之思
胡壮麟教授:含苞欲放的体认语言学
胡壮麟教授导读《汉英认知辞格当代隐喻学一体化研究》

3.讲座回看

语言学讲座回放集锦(八)

语言文学讲座回放集锦(七)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六)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五)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四)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三)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二)

语言文学公益讲座回放集锦

国际期刊论文写作发表系列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孙毅教授:当代隐喻学理论流派新发展研究

孙毅教授 语言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