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乡村文化振兴在路上① | 完善文化馆总分馆制,激发基层文化活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文化兴则乡村兴
一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基层文化建设,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又以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文化馆总分馆制、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等,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今年东莞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对乡村文化振兴提出相关议案,引起广泛的关注。
为落实好全国、全省、全市两会精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东莞市文化馆)策划推出“东莞乡村文化振兴在路上”,计划从我市文化馆总分馆制、乡村文化设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社会化参与、文旅融合、乡村文化能人、业余文艺团队、乡风文明、投入与效益、文体品牌活动等十个方面进行梳理,并邀请行业专家提出对策,分享基层经验,通过“主要情况+问题思考+专家对策+案例分享”等方式,探索我市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方法、措施,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和“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添劲助力。
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对有效整合资源、提高效能、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总分馆制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馆实行总分馆制,目的是改造传统“设施孤岛”现象,实现各级文化馆上下联通、共建共享,本质上是文化馆组织体系的再造。文化馆实行总分馆制,重点破解的问题是让分馆“强起来”,通过总馆输入优质资源,扩大分馆的服务总量,更好地发挥分馆对基层的辐射功能,贯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总分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2017年以来,东莞大力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形成了“一核多元,分类推进”的东莞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分类分批建设基层分馆,通过深化公共文化设施功能空间,创新数字化服务方式,已建成镇街分馆24个,占到全部镇街的75%,到今年年底,力争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实现全市文化馆总分馆制一张网、全覆盖。
·总分馆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建立了总分馆服务考核标准框架和标准体系,先后发布了《东莞市文化馆服务规范》《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标准》《东莞市文化馆分馆考核标准》等标准规范,对总分馆的设施与设备、人员、服务、安全和评价提出要求,给出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和服务的指标“说明书”,并将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情况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工作领导协调机制、总分馆制建设保障机制、总分馆馆长联席会议协调制度,加强对总分馆制建设、服务运作的统筹协调。
2019年,东莞市文化馆落实全市“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配送活动共344场,各镇街分馆举办活动共7635场,全市受惠人次超过800万人次。依托东莞市创建全国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东莞市以“文化莞家”平台为重点,市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基层“触网”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了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服务的便捷度。2019年,“文化莞家”平台页面浏览量347.5万次,发布活动、培训预告共2461场,群众订票超过6万张,提供在线报名学位2.2万余个,开展在线直播42场,在线观看人次达231万人次。
成绩固然可喜,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部分镇街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仍然有待完善。总分馆制的建设要点不在设施,而是在设施成网、服务成网,个别镇街文化发展理念滞后,公共文化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导致场馆设施改造和服务功能升级相对滞后。·部分镇街分馆硬件设施建起来了,但是“二级总馆”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个别镇街分馆对总分馆制的理念还不够清晰,机制还不够完善,总分馆制上下联通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有的镇街人均公共文化支出总体偏低,基层文化人员配给不足,常态化的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和服务。·部分镇街组织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文化资源配送不到位。安排面向村(社区)的文化资源配送不到位、供给总量不足、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村(社区)文化活动数量不多、档次不高、内涵不够丰富。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解决。
茶山分馆实现文化馆总分馆制全覆盖完善基层文化配送网络。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来源:文化莞家
编辑:小彧
责编:天天、Duang
想了解更多松山湖资讯
记得联系小姐姐
【乐享松山湖热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