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识MongoDB分片

悟空 牧码小子 2019-04-03

分片是指将数据拆分,拆分后存放在不同的机器上的过程,以此来降低单个服务器的压力,同时也解决单个服务器硬盘空间不足的问题,让我们可以用廉价的机器实现高性能的数据架构。有的小伙伴不理解分片和副本集的差异,一言以蔽之:副本集上每个备份节点存储的数据都是相同的,分片上存储的数据则是不同的。好了,本文我们就先来看看分片环境的搭建。

本文是MongoDB系列的第十八篇文章,了解前面的文章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本文:


1.Linux上安装MongoDB
2.MongoDB基本操作
3.MongoDB数据类型
4.MongoDB文档更新操作
5.MongoDB文档查询操作(一)
6.MongoDB文档查询操作(二)
7.MongoDB文档查询操作(三)
8.MongoDB查看执行计划
9.初识MongoDB中的索引
10.MongoDB中各种类型的索引
11.MongoDB固定集合
12.MongoDB管道操作符(一)
13.MongoDB管道操作符(二)
14.MongoDB中MapReduce使用
15.MongoDB副本集搭建
16.MongoDB副本集配置
17.MongoDB副本集其他细节  


环境准备

准备三台已经装好了MongoDB的服务器,地址分别是:

192.168.248.128 192.168.248.135 192.168.248.136

本文使用的MongoDB版本为3.4.9

规划

首先我们需要三台配置服务器,配置服务器相当于集群的大脑,配置服务器中保存着集群和分片的元数据,即每个分片都包含了哪些数据信息,这些数据都是保存在配置服务器中的,我这里将开启三个配置服务器实例,这三个配置服务器将运行在三个MongoDB服务器上,地址分别如下:

192.168.248.128:20000 192.168.248.135:20000 192.168.248.136:20000

接下来需要一个Mongos实例,Mongos对请求进行路由,Mongos扮演的角色有点类似于一个门面,我们以后访问的时候,直接访问Mongos即可,再由Mongos将请求路由到不同的分片上去,Mongos在启动时会去访问配置服务器,它将从配置服务器中获取数据的存储信息,Mongos我将启动在如下服务器上:  

192.168.248.128:30000

最后需要三个分片实例,三个分片依然运行在三台服务器上,如下:

192.168.248.128:27017 192.168.248.135:27017 192.168.248.136:27017

搭建配置服务器

配置服务器中不需要太多的空间和资源,因为配置服务器上保存的只是数据的分布表,不保存具体的数据,具体的数据都保存在分片上,配置服务器中1KB的空间约为200MB的真实数据。注意,从MongoDB3.4开始,配置服务器要做成集群的方式。  

由于配置服务器是独立的mongod进程,所以我们可以像启动普通的MongoDB服务一样启动配置服务器,只是这里的配置不同罢了。

我这里以192.168.248.128服务器为例来讲述配置服务器的配置启动,另外两台服务器如法炮制即可:

1.在mongodb解压目录下创建db20000文件夹,用来存储配置服务器中的数据。
2.复制一份mongodb.conf,命名为mongodb20000.conf,修改文件内容如下:

dbpath=/opt/mongodb/db20000 logpath=/opt/mongodb/logs/mongodb20000.log port=20000 fork=true configsvr=true replSet=rs

注意dbpath改为我们第一步创建的目录,端口号改为20000(这个随意,只要该端口没被占用即可),configsvr表示这是一个配置服务器,另外由于我们的配置服务器要做成备份集,所以要设置replSet。

3.做好前两步之后,执行如下命令启动配置服务器:

mongod -f /opt/mongodb/bin/mongodb20000.conf

最后,在另外两台服务器上重复上面三个步骤。

三台服务器上都启动成功之后,参考我们之前的MongoDB副本集搭建一文,将这三台配置服务器配成一个副本集,副本集的配置我这里就不再赘述。

搭建Mongos

Mongos实例我们可以启动在任意一台服务器上,我这里就启动在192.168.248.128上,Mongos的配置步骤如下:

1.复制一份mongodb.conf,命名为mongos.conf,修改内容:

logpath=/opt/mongodb/logs/mongos.log port=30000 fork=true configdb=rs/192.168.248.128:20000,192.168.248.135:20000,192.168.248.136:20000

因为mongos中不需要保存数据,所以不需要dbpath,端口号改为30000,configdb表示三个配置服务器的地址,注意最前面的rs表示配置服务器副本集的名称。

2.配置完成后,执行如下命令启动mongos:

mongos -f /opt/mongodb/bin/mongos.conf

搭建三个分片

三个分片实际上就是三个普通的MongoDB服务器,给大家看下我的配置文件:

dbpath=/opt/mongodb/db logpath=/opt/mongodb/logs/mongodb.log port=27017 fork=true shardsvr=true

注意多了个shardsvr表示这是一个分片服务器。
然后在三台服务器上分别执行如下命令启动分片:

mongod -f /opt/mongodb/bin/mongodb.conf

添加分片

上面三个步骤完成之后,我们就进入到mongos的shell命令行了,如下:

mongo --port=30000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命令查看一下分片的当前状态:

sh.status()

执行结果如下(部分):

--- Sharding Status ---  sharding version: { }  shards:  databases:

shards表示分片服务器,目前还没有,databases表示分片的库,目前也还没有,接下来我们通过如下命令添加分片服务器:

sh.addShard("192.168.248.128:27017") sh.addShard("192.168.248.135:27017") sh.addShard("192.168.248.136:27017")

添加三个分片服务器,然后再执行sh.status(),结果如下(部分):

--- Sharding Status ---  sharding version: { }  shards:        {  "_id" : "shard0000",  "host" : "192.168.248.128:27017",  "state" : 1 }        {  "_id" : "shard0001",  "host" : "192.168.248.135:27017",  "state" : 1 }        {  "_id" : "shard0002",  "host" : "192.168.248.136:27017",  "state" : 1 }  databases:        {  "_id" : "test",  "primary" : "shard0000",  "partitioned" : false }

设置集合分片

接下来我们来设置集合的分片,首先执行如下命令表示给某个数据库分片:

sh.enableSharding("sang")

对集合分片时,需要选择一个片键,片键实际上就是集合中的一个键,MongoDB将根据这个片键来拆分数据,我们需要先对片键建立索引,如下:

db.c1.ensureIndex({x:1})

然后以x为片键,对c1集合进行分片,如下:

sh.shardCollection("sang.c1",{x:1})

做完这些之后,再执行sh.status()命令,查看目前状态,结果如下(部分):

--- Sharding Status ---  sharding version: { }  shards:        {  "_id" : "shard0000",  "host" : "192.168.248.128:27017",  "state" : 1 }        {  "_id" : "shard0001",  "host" : "192.168.248.135:27017",  "state" : 1 }        {  "_id" : "shard0002",  "host" : "192.168.248.136:27017",  "state" : 1 }  databases:        {  "_id" : "test",  "primary" : "shard0000",  "partitioned" : false }        {  "_id" : "sang",  "primary" : "shard0001",  "partitioned" : true }                sang.c1                        shard key: { "x" : 1 }                        unique: false                        balancing: true                        chunks:                                shard0001       1                        { "x" : { "$minKey" : 1 } } -->> { "x" : { "$maxKey" : 1 } } on : shard0001 Timestamp(1, 0)

做完上面这些之后,我们再做两个操作:

1.设置自动分片:

sh.setBalancerState(true)

2.设置chunksize,chunksize这一项是用来指定chunk的大小的,为了方便测试分片效果,我们把chunksize指定为1MB,即当这个分片中插入的数据大于1M时开始进行数据分片

db.settings.save({_id:"chunksize",value:1})

OK,做好这些之后,大功告成。

测试

测试方式很简单,我们直接在mongos的命令行向sang的c1集合中插入50000条数据,然后再查看这些数据的分布,就知道分片有没有成功了:

for(var i=0;i<50000;i++){db.c1.insert({x:Math.random()*1000000,name:"hahah"+i})}

然后执行db.c1.stats(),结果如下:

{ "sharded" : true, "capped" : false, "ns" : "sang.c1", "count" : 50000, "size" : 2688890, "storageSize" : 1781760, "totalIndexSize" : 1978368, "avgObjSize" : 53, "nindexes" : 2, "nchunks" : 5, "shards" : {        "shard0000" : {                "ns" : "sang.c1",                "size" : 926504,                "count" : 17229,                "avgObjSize" : 53,                "storageSize" : 462848,                "capped" : false,                "nindexes" : 2,                "totalIndexSize" : 516096,                "indexSizes" : {                        "_id_" : 184320,                        "x_1" : 331776                },                "ok" : 1        },        "shard0001" : {                "ns" : "sang.c1",                "size" : 392593,                "count" : 7299,                "avgObjSize" : 53,                "storageSize" : 667648,                "capped" : false,                "nindexes" : 2,                "totalIndexSize" : 737280,                "indexSizes" : {                        "_id_" : 253952,                        "x_1" : 483328                },                "ok" : 1        },        "shard0002" : {                "ns" : "sang.c1",                "size" : 1369793,                "count" : 25472,                "avgObjSize" : 53,                "storageSize" : 651264,                "capped" : false,                "nindexes" : 2,                "totalIndexSize" : 724992,                "indexSizes" : {                        "_id_" : 237568,                        "x_1" : 487424                },                "ok" : 1        } } }

OK,看到如上结果,说明我们的数据已经分布在三个分片服务器中了。

好了,MongoDB中分片环境的搭建我们就先说到这里,小伙伴们有问题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1.《MongoDB权威指南第2版》

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