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月光书会 | 陶然:传统诗教与当代文化建构

博雅中文 2022-06-10






    为进一步落实疫情期间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更好地开展宣传和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中文学科启真系列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63期)之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抗疫公益讲座于2020年4月17日下午以钉钉直播的方式面向全社会公开举行。浙江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陶然教授应邀以“传统诗教与当代文化建构”为题主讲此次讲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全体党员、人文学院“先锋学子”全体党员和校内外师生与社会公众1247人次(含观看回放)在线观看了此次讲座。


(陶然老师)


    讲座主持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兼系副主任陈洁教授首先向全体听众介绍了主办方和主讲人,并谈到了此公益讲座的初衷和缘起。陈洁教授提出“大学校园里的教师们如何将所学知识立体化、多面向地反馈给社会”“如何把中文的声音、人文的情怀传递给社会”等问题,并认为面向公众的公益讲座是此次疫情期间中文系支部党员老师能够为师生和社会所做的服务之一。

    讲座开始后,陶然老师结合当前文化复兴时代背景,围绕传统诗教在当代文化建构中作用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讲座主要从诗歌教育、诗性思维、诗歌教化以及诗化精神四个导向进行分析。



诗歌教育



陶然老师认为当代语境中的“诗教”,既不只是汉儒所云的“温柔敦厚”,也不只是文艺思想领域的范畴,它以古典诗歌为载体,却以“经世致用”为旨归;它深植于中华传统思想,却能接轨于现代文化需求。而从多个层面认识诗教的当代文化建构功能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本源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需求的表现。同时,他也认为对古典诗歌的文本理解、意蕴阐释、风格鉴赏属于诗教基本的技术层面,主要是给诗教提供筑基作用,例如清代孙洙所著的《唐诗三百首序》。而近些年来像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盛行,看起来似乎令人欣慰。但这种热潮和追捧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当代的诗歌教育即使是在最基础的技术层面都是不充分的。

(陶老师直播画面)



诗性思维



   第二点诗性思维则是强调诗歌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对个体人格以及时代气象的形塑作用,这种诗性思维润泽的结果并不仅仅表现为舌绽莲花一般的吟诵,更重要的是人格精神的塑造。例如“到延安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这些话语的形式并不都是诗歌,它们可以是口号,可以是标语,但是他们能够让人慷慨赴难,能够让人热血沸腾,这就是时代的诗歌。同时陶然教授强调诗性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教育和技术层面,更应该关注诗性思维的培养。



诗歌教化


    在诗歌教化的社会层面,陶然老师认为传统社会中诗教对社会的渗透性极为强大,在社会结构中发挥了多元化的功能。例如以诗赋取士就是诗教介入传统社会结构的重要功能,唐代的科举考试虽然从现在看有很多缺陷,但作为整个传统社会绵延时间最长的一种政治制度,它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最后谈到诗化精神的价值层面,陶然老师指出诗教的本质导向是一种诗化精神,这种精神一言以蔽之即价值观,是诗教为文化建构提供的重要精神资源。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借用中国古典诗词对我们所有人提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教导我们要志存高远,要锲而不舍,要坚持独立思考。


    最后,陶然老师总结了道诗歌教育、诗性思维、诗歌教化和诗歌精神这四个层面,分别对应着侧重表达与交流的技术基础、侧重修养与思维的气质培育、侧重实践与干预的社会功能和侧重多元与创造的价值导向,同时也表示希望今天的讲座能够对传统诗教与当代文化建构这一问题提供具有价值的思考。互动环节中,收听讲座的师生和公众通过钉钉直播互动面板踊跃提问,陶然老师认真细致地回答了听众的问题,气氛热烈。

(陶老师与师生们的互动)


    此次中文学科启真月光书会之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抗疫公益讲座第二讲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文系教工党支部第二次探索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全社会提供中文主题的公益讲座,获得与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第十四期《博雅中文》

第四届中文系启真杯创意大赛

同步征稿中,点击查看



文:龙哲

排版:屈美辰


博雅中文

立足学科前沿

展示师生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