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中文

其他

活动传真|启真月光书会第76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七讲顺利举行

2022年3月4日晚,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主办的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76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七讲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院4幢107室举办,讲座主题为“怎样批评?如何研究?——关于当代文学的思考及治学相关的‘问题与方法’”。本讲座也是汉语言文学(求是科学班)1901班“杏坛之声”第三讲,1901班的同学们集体组织和主持了这场讲座。讲座伊始,吴老师便指出,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批评的强大和强大的批评,批评占据了当代文学的中心,这种思维也辐射到了研究领域和文学史的写作。在教育部和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学科或专业目录”中,现代文学被称作“现代文学史”,而当代文学不叫“当代文学史”,而叫“当代文学批评”。这也隐隐透露出一种态度,即当代文学仍是一种不太成熟的形态,还不能被称之为“史”。这当然是可以讨论,甚至可以质疑的。它或许是所有新兴学科的一个宿命。吴老师在讲座中但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一,它由单一的批评转向了批评和研究并重,90年代的文学史写作高潮便是一个力证,知识分子由大学溢出广场,又由广场返回书斋。其二,史料研究和历史化工作得到了国家学术制度的鼓励和支持。这几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开始出现“新中国文学史料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和经典化研究”。对此,学界有歧义,但从积极角度理解,有助于当代文学的提升。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至的现象。至此,吴老师为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勾勒了一个“历史现场”。在此基础上,他强调人文工作者不能脱离历史语境,而是要进入到历史的脉络和潮流中进行解读,不能一味沉浸在80年代的美好回忆中,而是要关注已经出现了新状态、新生长点的当下。80年代是特殊的时代,它处于历史修复时期,文学由此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作品的功能效应被放大、夸大,当时的作家发表作品,常常能收到热烈的反馈。90年代以后,社会进入了常态,就不能再简单套用修复期的情况。但许多人还停留在乌托邦的想象中,难以适应突然降临的市场经济,于是出现了90年代初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事实上,一代有一代的学术,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最重要的应是关注当下,整体的心态、立场有时往往比具体的观点、评价更重要,或者说后者其实是建立在前者的之上的。身为研究者,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另一方面又需超越时代,形成一种张力关系。当然,由于诸多因素,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吴老师与同学们交流接下来,吴老师分别从批评、研究两方面出发,为我们作出了方法论上的解读。关于批评,最狭义的批评即评论,它是一种对作家作品基于审美感知的批判,应当成为我们的基本功、童子功。谈及审美,吴老师还指出,审美的贫乏、对美的麻木是近年来硕博论文的通病。那么,文学院在培养学生作为学者的技能时,如何才能给才气留下足够的空间?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在当下,文学批评还面临着两大问题。首先,海量存在的文学作品对文学批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评论家个人的学术生命难以承受如此庞大的负荷,也无法做到精准评价。其次,新时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学者还没有找到一种与之相适的方式和路径来应对,也就是说,滞后的研究主体和变化的研究对象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错位。1935-1936年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确立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文体的基本框架,许多现当代文学史就是按照这个框架来编写的。但到了今天,这个框架已装不下现有的文学实践,如科幻小说、网络小说、非虚构文学等。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与政治关系,而是还可从“媒介革命”那里找到解释。“媒介即信息”,媒介不仅改变了形式,还改变了内容,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及时调整自身的理论观念和认知,才能化解这种错位,重新寻找解释的效力。如果说批评是历史化的第一道工作,需要用审美的眼光进行关照、筛选,那么研究就是历史化的第二道工作,它有必要跳出“纯文学”的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吴老师说,他很赞赏有学者提出的全面开启“当代五代作家中的前两代”研究工作的主张。不过,他强调指出,研究时有必要注意真实性和伦理问题,一方面,要批判性地看待所有的材料,谨慎考察内容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避免对作家的亲属造成无形的强迫与伤害。一些同学向吴老师提问最后,在交流环节,同学们提问十分踊跃,气氛热烈。有同学问道,在当代文学范畴内,一些作家只是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和写作,这是否是一种纯文学?吴老师回答,纯文学和非纯文学之间的界限本身就很难界定,如沈从文的《边城》很“纯文学”,但是文本中也有裂缝,并不纯粹。也有同学关注到理论范式的悖论问题——在一个时间段内越是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可能生命越是短暂,吴老师回答,有效性必然具有有限性,有所为必有所不为。还有同学提出概念的运用问题,吴老师表示,在写作中,应先考虑基本观点,梳理完自身观点后,再去借用一些概念和工具,自己的观点足够明晰,就不会被概念牵着鼻子走。到场师生合影留念图
2022年3月10日
其他

启真月光书会预告 | 吴秀明:怎样批评?如何研究?——关于当代文学思考及治学相关的“问题与方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76期)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中文+X”系列讲座第七讲怎样批评?如何研究?——关于当代文学思考及治学相关的“问题与方法”讲座介绍从批评和研究两个角度契入,探讨在近些年来当代文学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情况下,论坛和学界如何应对及进行理性调整的问题;涉及到思维观念,也涉及到文学史料问题等。主讲人简介吴秀明,浙大求是特聘教授,浙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长。国家教学名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等。
2022年2月27日
其他

活动传真|启真月光书会第77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八讲顺利举行

2021年12月7日晚,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主办的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77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八讲”以钉钉直播的形式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周启超老师主讲,讲座主题为《“陌生化学说”跨文化跨学科的百年之旅》。浙江大学中文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主持了本次讲座。由俄罗斯形式论学派首领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学说”,经历了跨文化跨学科的百年之旅。俄罗斯文论中的这一核心话语已被德语学界、法语学界、英语学界、汉语学界广泛接受,已经由文学研究辐射到艺术研究、美学研究、历史研究等多个学科。在本次讲座中,周启超老师首先是对“陌生化”这一重要概念的形成史以及其发展的若干个重要节点进行了严谨的考察和梳理,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陌生化学说”对20世纪文学研究、艺术研究、美学研究理念产生的重大影响。周启超老师指出:追寻“陌生化”这一学说跨文化跨学科的百年旅行轨迹,不仅牵涉到对这个概念本身的沉思,同时也是回溯整个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周启超老师带领大家回到“陌生化学说”诞生的历史原点,介绍了彼得格勒“诗语研究会”与“莫斯科语言学小组”的观点和理论,并通过研读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1917)俄文原文,解读什克洛夫斯基创造“ocтpaнение”这一新词时所赋予该词最初的内涵。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艺术的使命在于它能创造出对对象的特殊知觉,创造出对这个对象的“视像”。艺术是让人体验的,而不是让人认知的:“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正是为了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将事物提供为一种视像——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艺术的手法乃是将事物‘陌生化’的手法,是将形式艰深化以增加感受的难度与感受的时长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中并不重要。”随后,周启超老师进一步讲解了“陌生化学说”在共时与历时的不同平面上与其他理论发生的共鸣与碰撞,也介绍了“陌生化”理论在我国的引介历程和研究成果,分析了“陌生化”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周启超老师指出,“陌生化”是文艺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是支配文学世界生成的一种普遍的艺术机制,包含着巨大潜能,也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卡通艺术、广告艺术等通用的手法。在比较诗学意义上,“ocтpaнение”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与弗洛伊德的“惊恐”,与梅尧臣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都是面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同一个机制。讲座的尾声,在于文老师的主持下,开展了热烈的互动环节,周启超老师以生动详实的讲解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针对同学们在理论研究和个人论文写作上的困惑提供了切实的建议与有益的指导。图
2021年12月11日
其他

活动传真|启真月光书会第75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六讲顺利举行

2021年11月5日晚,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主办的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75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六讲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311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东京大学王钦副教授主讲,讲座题目为《爱欲的现代性——重访张爱玲》,由浙江大学中文系邢程老师主持。在历时80分钟的讲座中,王钦老师展示了对小说《封锁》的精彩细读。基于对以往研究的某种纠偏,王老师提出学界惯常的“常态/非常态”的二元对立式读法,其实仍然是在作者设置的叙事迷宫中打转。通过这次“字里行间”的重访,王钦老师引导大家认识到,小说中电车里的“封锁”空间,不过是常态内部的一次模式转换。而张爱玲小说里常见的“自由间接引语”技法,也值得注意并予以认真的分析。王钦老师的讲座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的冯庆老师、北京电影学院的张小迪老师、中央戏剧学院的谢俊老师、中国社科院的罗雅琳老师、武汉大学的孙大坤老师,以及耶鲁大学的初金一老师也纷纷在线上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大家从小说本身延伸出许多有趣的问题,比如“梦”意象的意味、爱欲事件里“看”与“思”的动作、电影语言的渗透、自然与礼俗的辩证等。作为主持人的邢程老师在讲座末尾总结了本次活动的意义,她提出,中文系的同学应该尤其重视本文的细读(而不仅仅是精读),试着去打开文本的空间,对文本的理解不能满足于文学史教材中浮面式的复述上,而王钦老师的讲座正是细读工作的一次出色示范;另一方面,互动环节也为大家展示了一种学术共同体内部相互启发的真实过程,邢程老师鼓励同学们去寻找并建立自己的友爱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这次讲座于当晚9点10分结束。hybrid讲座形式多少会造成信息和效果的减弱或流失,但同学们仍然一本满足,差点忘记将借用的椅子搬回学院107。图
2021年11月9日
其他

启真月光书会预告 | 王钦:爱欲的现代性——重访张爱玲《封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75期)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中文+X”系列讲座第六讲爱欲的现代性——重访张爱玲《封锁》讲座介绍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在1943年发表后,迄今已经得到了许多解读。本次讲座试图通过重访这篇小说,提示其中呈现的都市现代性条件下形成的爱欲乃至社会关系的基本样态。在可称作“全球化及其不满”的当今时代,探究这一文本中展现的爱欲问题,不是为了封闭于所谓“私人”的领域,而是为了从这一看似私人化的问题出发,探讨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生活方式乃至新的连带的可能。主讲人简介王钦,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著有Configurations
2021年11月3日
其他

活动传真|启真月光书会第74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五讲顺利举行

2021年10月19日下午,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主办的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74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311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老师主讲。浙江大学中文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主持本次讲座。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月光书会报道 |启真月光书会第72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三讲圆满完成

2021年5月24日上午10点,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主办的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72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三讲通过钉钉直播顺利举行。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2021年度启真月光书会开设“中文+X”系列讲座,以推动中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与复合型中文人才的培养。此次讲座的主题是“中国诗词歌曲表演艺术体系”,由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杨赛老师主讲,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仲瑶老师主持。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校内外师生和社会公众100多人通过钉钉直播参与了本次讲座。
2021年5月28日
其他

启真月光书会预告 | 杨赛:中国诗词歌曲表演艺术体系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72期)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中文+X”系列讲座第三讲中国诗词歌曲表演艺术体系讲座介绍吴梅说:“声歌之道,律学、音学、辞章三者而己。”音乐与文学高度融合,有词,有谱,有义,有声,四者缺一不可,浑然天成,系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综合性的学问。歌诗之学起源很早,失佚甚多,辑佚不止,继学维艰,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冷门绝学矣。构建新时代中国音乐文学体系,将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变化的旧音乐文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百年间形成的新音乐文学相结合,传承和发展汉语言听觉审美,并运用于当代声乐创作、表演、传播实践,是当今中国文学界与音乐界勉力担当的使命。上海音乐学院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组十多年来,努力打通教学、研究、表演、传播环节,将汉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充分融合,追求语感、情感、乐感、美感的完美统一,表现中国诗词的审美旨趣。中国歌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经过创造性转化后,必然能在世界艺术歌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一、声歌之道二、歌诗表演情感论三、歌诗表演语感论四、歌诗表演乐感论五、歌诗表演美感论展示曲目:(上海音乐学院20多名研究生展示以下部分曲目)谱例1.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月光书会报道 | 启真月光书会第70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一讲开讲

2021年4月27日晚,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主办的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70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一讲,在紫金港校区人文大楼429会议室举办。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2021年度启真月光书会开设“中文+X”系列讲座,以推动中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与复合型中文人才的培养。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实物书籍与知识构成:古代文学研究的阅读史启示”,由浙江大学中文系叶晔教授主讲,中文系陈洁教授主持。历史学系韩琦教授、中文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及六十多位本科生、研究生同学参加了讲座。
2021年5月2日
其他

第五届启真杯中文系创意大赛启事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同学们进行文艺创作,给同学们提供多元自由的校园文化创作平台,浙江大学中文系即将举办第五届启真杯中文系创意大赛。现将参赛相关事宜公布如下:01
2021年4月29日
其他

一“期”一会|《博雅中文》等你来稿

影☞重点来啦《博雅中文》第十五期秉承“原创”风格,面向人文学院中文系师生及全校人文、社科平台师生征集原创佳作,诚邀广大师生投稿。以文会友
2021年4月26日
其他

讲座通知 | 张立:数字出版产业现状与趋势

数字出版产业现状与趋势讲座内容数字出版、数字传播现状与趋势。兼谈知识服务、数字内容产业、融合发展及数字版权保护等相关内容。时间及形式主讲人:张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主持人:陈洁(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时间:2021年4月15日(周四)晚6点地点:紫金港校区人文学院429室形式:钉钉群直播请提前加入钉钉讲座群,订阅讲座提醒入群后敬请备注
2021年4月12日
其他

讲座通知 | 任殿顺:从杂志、新媒体到行业智库——《出版人》杂志的生存发展逻辑

从杂志、新媒体到行业智库——《出版人》的生存发展逻辑主讲人简介任殿顺,中南传媒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中南)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出版人》杂志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新媒体方向博士后。多年来,他一直专注于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和新媒体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集团股份制状况与发展研究》等国家级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14年,受邀在吉隆坡第二届“亚洲电子书峰会”上主旨演讲,介绍中国数字出版产业。201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书展发表主旨演讲,介绍中国童书产业。时间及形式主讲人:任殿顺(中南传媒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主持人:陈 洁(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时 间:2021年4月8日(周四)
2021年4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月光书会 | 汪维辉: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

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69期)暨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抗疫公益讲座第六讲于2020年12月25日在人文学院429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题为“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中文系求是特聘教授汪维辉教授主讲,中文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主持。
2020年12月29日
其他

启真月光书会预告|汪维辉: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69期)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抗疫公益讲座第六讲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讲座介绍现代汉语来自古代汉语,既有继承也有发展,词汇也是如此。继承的主要有基本词汇、专名和古代特有事物的名称等;发展则有单变双、新旧替换、旧词产生新义、创造新词、引进外来词等。本次讲座将通过分析一批有趣的例子探讨四个问题:古今词汇的异同,词汇发展的常见类型,词汇的新旧替换及其原因,现代汉语的词汇够完美了吗?主讲人简介汪维辉
2020年12月20日
其他

月光书会 | 苏宏斌:艺术形式的符号构成

2020年12月3日下午,浙江大学中文系启真月光书会第67期在人文学院429室顺利举行。此次讲座题为“艺术形式的符号构成”,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所长苏宏斌教授主讲。讲座也是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在抗疫期间推出的系列抗疫公益讲座的一部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的面向校内外同步直播,吸引了众多线上线下的上百名师生共同参与。中文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主持讲座。(苏宏斌教授)符号形态与符号学
2020年12月7日
其他

月光书会 | 吴笛:狄更斯《双城记》中的法律书写

继上学期抗疫公益讲座取得圆满成功后,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本学期继续秉持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初心,于2020年11月13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人文大楼429会议室举办了浙江大学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66期)之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抗疫公益讲座系列讲座,并继续以钉钉直播的方式面向全社会开放。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教授应邀以“狄更斯《双城记》中的法律书写”为题主讲了本次讲座。中文系百人研究员于文老师主持讲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校内外师生和社会公众120多人通过现场参加和钉钉直播的方式参与了本次讲座。(吴笛教授)
2020年11月14日
其他

月光书会 | 许志强:木心的改作及其汉语欧罗巴——关于《伪所罗门书》

自今年4月以来,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已成功举办了两场面向全社会的抗疫公益讲座,受到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在此背景下,抗疫公益讲座第三讲于2020年6月19日下午以钉钉直播的形式继续举行。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许志强教授受邀以“木心的改作及其汉语欧罗巴——关于《伪所罗门书》”为题主讲本次公益讲座,对诗人木心的诗歌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质进行解读。讲座由浙江大学中文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主持,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全体党员、校内外师生以及社会公众总计916人次在线观看。(许老师讲座截图)
2020年6月28日
其他

月光书会 | 孙敏强:在《庄子》的寓言解读中体悟逍遥之境

继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抗疫公益讲座第一讲取得圆满成功后,中文系教工支部继续秉持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初心,于2020年5月23日举办了浙江大学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64期)之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抗疫公益讲座第二讲。本次讲座继续以钉钉直播的方式面向全社会开放。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孙敏强老师应邀以“体悟逍遥之境——《庄子》寓言解读”为题主讲此次讲座,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仲瑶老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全体党员、校内外师生与社会公众306人次在线观看了此次讲座,在孙敏强教授的带领下共同体悟文学、美学与哲学的逍遥之境。(孙敏强老师)
2020年5月29日
其他

月光书会 | 陶然:传统诗教与当代文化建构

为进一步落实疫情期间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更好地开展宣传和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中文学科启真系列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63期)之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抗疫公益讲座于2020年4月17日下午以钉钉直播的方式面向全社会公开举行。浙江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陶然教授应邀以“传统诗教与当代文化建构”为题主讲此次讲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全体党员、人文学院“先锋学子”全体党员和校内外师生与社会公众1247人次(含观看回放)在线观看了此次讲座。(陶然老师)
2020年5月29日
其他

浙江大学中文系第四届启真杯创意大赛启事

春暖花开之际,万物复苏之时,被“封印”已久的同学们想必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创作热情了!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给同学们提供多样自由的创作平台,浙江大学中文系即将举办第四届启真杯中文系创意大赛。
2020年4月1日
其他

征稿启事 | 在等你的《博雅中文》

这是一篇稍微有点不同的征稿启事。在数字出版方兴未艾、网络平台日新月异、文艺期刊艰难度日的时代,文学类系刊还有存在的必要么?有些人不屑地将其冠以“自娱自乐”之名。
2020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