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书会 | 许志强:木心的改作及其汉语欧罗巴——关于《伪所罗门书》
自今年4月以来,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已成功举办了两场面向全社会的抗疫公益讲座,受到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在此背景下,抗疫公益讲座第三讲于2020年6月19日下午以钉钉直播的形式继续举行。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许志强教授受邀以“木心的改作及其汉语欧罗巴——关于《伪所罗门书》”为题主讲本次公益讲座,对诗人木心的诗歌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质进行解读。讲座由浙江大学中文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主持,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全体党员、校内外师生以及社会公众总计916人次在线观看。
(许老师讲座截图)
《伪所罗门书》是木心先生在北美创作的最后一部诗集,其最突出的手法是“改作”,这也是诗人晚期诗歌的一种典型作法。讲座中,许志强老师以其极具个人特色的课堂风格,结合诗集中的具体篇章,对木心先生后期创作中所反映出来的艺术特质进行了独到的解读。讲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伪所罗门书》题解、木心诗歌的改作手法、诗集中的汉语欧罗巴书写。
《伪所罗门书》题解
关于诗集的正题,许志强老师认为,“伪”字并非虚构、想象之意,而是暗示了一种真假参半、真伪难辨的性质,同时也与诗集的制作问题相关。木心先生将这样一部有关人生的箴言和爱的诗篇的诗集命名为“所罗门书”,是对《圣经》的戏仿;冠以“伪”字,则带有自嘲之意。除正题之外,诗集还带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副标题——“不期然而然的个人成长史”。许志强老师认为,这样一个副标题反映了诗人创作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是对该书的重要主题——个人成长的暗示。在书写这样一个具有叙事性的主题时,《伪所罗门书》一方面以不同的主人公营造出宛如短篇小说集的气质;另一方面把个人成长置于宏大叙事中进行书写,却喜从细小处着笔。这后一种风格特点被许志强老师精妙地概括为“轻言细语的宏大叙事”。
(许老师讲解《伪所罗门书》的创作)
木心诗歌的“改作手法”
“改作”指的是将他人的文句凝结为诗句,是木心先生后期诗歌实验的典型手法。许志强老师借用后现代音像领域的专业术语“后制品(postproduction)”来考察这种手法。他指出,木心先生的改作随“物”赋形,鲜有定规,多数是对汉译欧洲文献的重译,可能也包含自己创作的篇章。对于这种手法,许志强老师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中国古典诗学的观察角度:木心先生的创作重视用典和故实,“改作”也可以视为诗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传承。然而许老师也强调,这终究只是一种思路,木心先生的创作主要还是以西方现代派文学为基础的。
(木心山水画)
汉语欧罗巴
在讲座的最开始,许志强老师就首先对“欧罗巴”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欧罗巴并非物理意义上的疆界,而是指古希腊、古罗马加之希伯来文明,也就是说,是一个基督教意义上、两希文化上的概念。所谓“汉语欧罗巴”,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阐释:一是文体意识,二是文化身份。木心先生的文体是一种不同语体的自觉的杂糅,既有欧化的翻译腔,也有文言文的语汇和句式,甚至还有方言和口语的成分。许志强老师特别指出,这种文体风格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知堂文体的延续。而在文化身份上,许志强老师认为,《伪所罗门书》中最重要的身份只有两个,即带有诗文感觉的画家和文化批评家。这种文化身份的最主要来源,正是木心先生对欧洲现代艺术精神的理解和内化;这一特殊的文化身份也决定了诗集的选材。对于支配了20世纪文化政治经济的欧罗巴哲学、伦理学、宗教和神话,木心先生以一个汉语诗人的身份进行了回应。这种回应站在一个迟到者、跳脱者的立场,从其独特的“事后观”视角进行观察和评判,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议题。
许志强老师以《伪所罗门书》中的一首诗,《莫斯科之北》的诗句为整场讲座作结。许老师总结道:木心先生以词笺赋笔的笔法,对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乃至整个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展开了反叛,呈现出金句分披,诗情如画,婉娈涤荡,余韵冷娴的个性特质。《伪所罗门书》是一个戛戛独造的艺术营构,体现了对汉语语体及思维方式的普世性质(cosmopolitan)的追求;作者“多脉相承”的精神格局和独树一帜的创作实践,也蕴含了丰富而有益的启示。最后的问答环节中,收看直播的师生和公众通过互动面板与许志强老师展开了热烈的互动,许老师耐心而细致地对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也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了补益。
(师生及公众与许老师的互动)
经过此前两次网络直播形式的成功探索,本次中文学科启真月光书会之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抗疫公益讲座第三讲取得圆满成功,获得与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同步征稿中,点击查看
文:张子骞
排版:屈美辰
博雅中文
立足学科前沿
展示师生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