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月光书会报道 | 启真月光书会第70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一讲开讲

博雅中文 2022-06-10


   

2021年4月27日晚,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工党支部主办的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70期)暨“中文+X”系列讲座第一讲,在紫金港校区人文大楼429会议室举办。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2021年度启真月光书会开设“中文+X”系列讲座,以推动中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与复合型中文人才的培养。此次讲座的主题是“实物书籍与知识构成:古代文学研究的阅读史启示”,由浙江大学中文系叶晔教授主讲,中文系陈洁教授主持。历史学系韩琦教授、中文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及六十多位本科生、研究生同学参加了讲座。

   


“实物书籍与知识构成”问题的提出



      讲座伊始,叶晔老师谈及,文本的产生基于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承源自对书籍的阅读,而旧的文本又因书籍媒介得以保存。通过这样的阅读——写作行为,知识、阅读、书籍、文本四者,构成了文学世界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基本循环。在当下的古典文学研究中,基于宋、元、明、清本书籍尚存的优势,尽可能地获观对应时间、空间中的实物书籍,最大限度地逼近当时作家的阅读对象,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一个方向;而面对实物偏晚的书籍,适当留意作家阅读对象与存世书籍之间可能存在的文本缝隙,也有助于我们更细密地考察作家的阅读行为及其知识构成。


书籍异同切入文学研究的维度


   

     叶老师认为,目前可供研究的实物古籍,至少存在四个层面的异同特征,分别为纸墨、版式、编次、文本的异同。纸墨的不同,体现为书籍作为文物的差异;版式的不同,反映了不同时间、空间中的刊印风格,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关系到读者的阅读局限问题;编次的结构性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整体形象的构成;文字内容的异同,则呈现为文本的历时变化。在这四类中,后三类关系到读者、作者、文本等文学研究的基本要素,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在实物书籍的思路下重观明代文学

     通过对与作家时代、地域相近的实物书籍的考察,可以重新审视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某些盲区,有助于更细密地理解文学的现场及文学史的演进。叶老师用两个案例作了较细致地示范:以“女性词的早期阅读”解释存世书籍与流通书籍在时代文化史中的不同作用;以“汤显祖的唐诗书架”演示如何重新认识作家的阅读环境及流通书籍所造成的知识构成。



     讲座后,陈洁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听讲后的一些体会。指出这次讲座的内容,实在地展示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开阔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最后,与会同学针对相关问题踊跃发言,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第十五期《博雅中文》

第五届中文系启真杯创意大赛

同步征稿中,点击查看


文字:杨宜师

  排版:陈   曦


博雅中文

立足学科前沿

展示师生原创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