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书会 | 汪维辉: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
中文学科启真学术活动·启真月光书会(第69期)暨浙大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抗疫公益讲座第六讲于2020年12月25日在人文学院429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题为“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中文系求是特聘教授汪维辉教授主讲,中文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主持。
秉持将汉语史研究成果向社会普及、推广、宣传的理念,汪教授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授了“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主要分为古今词汇的异同、词汇发展的常见类型、词汇的新旧替换及其原因、现代汉语的词汇够完美了吗四个问题讲述。作为2020年度月光书会的压轴讲座,本讲以线下讲授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广大师生、社会公众人士同步进行,受到听众一致好评。
(汪维辉教授)
古今词汇的异同
现代汉语来自古代汉语,既有继承也有发展,词汇也是如此。根据《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和戴不胜一段对话的古文和今译可以发现,古今词汇有同有异。现代汉语词汇有继承古代汉语的,比如专名(人名、国名、地名等)、古代特有的事物、基本词汇等;更多的是有发展的,比如单音词变成双音词、替换等。
(讲座现场)
词汇发展的常见类型
以汉语100核心词的古今异同为例,可以将词汇发展的常见类型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单变双。此类词汇有的属于加缀(词根+后缀/类词缀),有的是加一相关语素,有的是形成短语后降格为双音词。第二类,替换。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都有很多例子。第三类,旧词产生新义。比如“角”本指“牛角”,后来也指“角落”。第四类,创造新词。随着新事物的产生,新词不断被创造出来。缩略是其中一种重要途径。第五类,引进外来词。比如“时间”“普通”这些看似本土的词语,其实是引进的日语来源外来词。
词汇的新旧替换及其原因
新旧替换是词汇发展的重要类型,跟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词都发生过替换,以“食”为例。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论述过“食→吃(喫)”的过程:上古说“食”,唐代产生“吃”,对象包括液体,现代普通话中液体的东西不再说“吃”。王力先生的观点尚可补充。第一,上古的“食”单用相当于今天的“吃饭”。第二,“吃”这个词在唐以前早已产生。第三,唐代“吃”就用得相当普遍了,至迟到九世纪中叶的通语里,“吃”不仅表示“食”还表示“饮”。第四,语言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唐代开始的“吃”对“食”的替换主要发生在北方话中,许多南部方言至今仍然说“食”。第五,“吃”在唐代以后还有很多新的发展。
词汇新旧替换的原因很复杂,比较确定的有两种。第一,避讳,比如避皇帝名讳、避亵语等。第二,通语基础方言的变动。
那么,现代汉语的词汇够完美了吗?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词汇不够用的情况,所以在语言使用中出现了“感谢聆听”这种书面语体的词汇缺位现象、“佩戴口罩”这样的超常规搭配,而语用需求正是推动词汇演变的原动力。总之,现代汉语词汇并不完美,还需要不断丰富、完善。
最后,主持人于文老师总结、评价了本次讲座不仅富有深厚的学理积累,而且解决了生活中的语言问题,让听众了解了古今词汇有哪些异同、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线上线下的听众与汪维辉教授积极互动,探讨了动词“吃”的用法、语言的经济原则、词汇双音化的动因等问题,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字:张 航
排版:屈美辰
博雅中文
立足学科前沿
展示师生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