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书会 | 苏宏斌:艺术形式的符号构成
2020年12月3日下午,浙江大学中文系启真月光书会第67期在人文学院429室顺利举行。此次讲座题为“艺术形式的符号构成”,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所长苏宏斌教授主讲。讲座也是中文系教工党支部在抗疫期间推出的系列抗疫公益讲座的一部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的面向校内外同步直播,吸引了众多线上线下的上百名师生共同参与。中文系百人计划研究员于文老师主持讲座。
(苏宏斌教授)
符号形态与符号学
苏宏斌教授认为,随着图像等其他符号形态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符号学研究将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受卡西尔将艺术视作符号性形式的思想启发,结合对符号三元结构的基本看法,苏宏斌教授提出艺术形式具有一种符号本性,艺术作品是由众多符号组成的复合性符号,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形式,就是复合性符号的符形,内容就是复合性符号指称的对象和表达的意义。苏宏斌教授认为艺术形式是艺术家对既有符形进行加工和组合的结果,并以李白的《静夜思》和梵高的画作《有乌鸦的麦田》为例对符形构成艺术形式的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苏宏斌教授指出,所谓既有符形,即时代的艺术共同体所通用的程式化符形,指涉的是事物的类型特征,当艺术家对个别事物进行描绘时,则需要结合自身的观察和想象,对既有符形进行改造。
(讲座现场)
具象与抽象
基于对艺术形式的符号构成的分析,苏宏斌教授进一步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就具象和抽象两种基本艺术形式的构成路径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任何具象艺术都具有抽象性,具象绘画的创作有赖于画家掌握表现时代艺术共同体通用符形的技法;二是任何一种抽象艺术都具有直观性,抽象形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产生于几代艺术家对具象绘画形式的颠覆。苏宏斌教授以莫奈的《日出•印象》、塞尚的《圣维克多山》、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以及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为例,具体分析了从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到抽象主义的艺术形式的符号构成,对由印象派抛弃传统绘画符号而开启的现代艺术的抽象化过程进行了揭示,并阐明了艺术变革的根源在于艺术符号的更新。
(莫奈《日出·印象》)
最后,于文老师对苏宏斌教授的讲座进行总结并予以高度评价,线上线下的参会师生就儿童绘画与现代抽象艺术之间的差异、共时研究方法在艺术形式的符号论研究中的地位等问题与苏宏斌教授进行了交流,气氛热烈。苏宏斌教授的讲座展现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创新意识,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研究提供了一种符号学的眼光。
文:钟书乐
排:屈美辰
博雅中文
立足学科前沿
展示师生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