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奖励三胎,救不了生育率

杜都督 凤凰WEEKLY 2023-05-05

低生育率难题,已经越来越迫近。

近几年来,为了鼓励生育,很多城市都颁布了各种各样的的惠民政策。

最近,某县的生育政策上了热搜。

该县《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九条措施》的条款明确,在该市落户的二三孩家庭,可以获得托儿所学费减免、医疗绿色通道、3000块财政补贴等等优惠。

众多优惠政策中,“中考报考县内公办高中时可加10分”,引发了诸多讨论。

具体政策如何操作落实暂且不论,让人疑惑的一点在于:

为啥各地都在大力鼓励二三孩呢?

今年两会期间,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于是,她提出了这样一个提案:

建议取消生育支持的孩次差异,呼吁重视一孩生育。

二三胎固然要鼓励,但是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也许并不是给二三孩家庭发放多少福利,而是从根本上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让大家能够安心生下第一个孩子,才能谈得上二胎和三胎的福利。

生娃不能只靠中年人

2022年是特殊的一年。

我国出生人口仅956万,死亡人口104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是我国人口61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

生育率问题轰然降临。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开放后,全国出生人口达到了人口高峰的1883万和1765万人。

但是很快,在2017年后,二孩政策的刺激作用开始减缓,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6年下降了43.6%。

出生率不高,一孩率更低。

在2021年,根据第一财经新闻的数据,我国一孩出生数为468.3万人,跌破了500万人口大关,二孩占比已经上升到了41.4%,三孩以上占比为14.5%。

2016年的5年后,2021年的一孩出生率仅为2016年的51.8%,一孩出生率下降了48%,所以大家才会得出“生娃真的只能靠中年人”的结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一孩生育年龄,已经从原先的26.4岁升高至27.4岁。

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年轻人都不愿意生孩子了呢?

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的困境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成本会不可避免地上升。

对年轻人而言,高企的房价、医疗费用、教育费用,都是摆在生娃前面的客观阻碍。

其次,“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这些观念,已经成为了上个世纪的老黄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重视自己的个人发展。

结婚与生育,意味着重大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也是我们在网上时常见到的论调:如果我一个人都过得好,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变成两个人或三个人?

更重要的是,随着受教育水平提高,劳动参与率提高,和经济自主性的增强,很多女性意识到作为生育的主体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母职惩罚对职业女性的打击。

考虑到生孩子影响自己的职场地位,同时生下孩子后,也缺乏人照料,很多女性都会选择“三思而后生”。

一孩生育率已经从0.7跌至0.5,生育意愿降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为了挽救人口颓势,2023年,很多省市出台了密集的生育支持政策。

比如云南省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生育补贴,其中二孩补贴2000元、三孩补贴5000元,二、三孩0-3岁时每年800元的育儿补助;

济南市对2023年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

辽宁省也给三孩家庭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同样直至孩子3周岁止。

遗憾的是,这些政策的锚点都是二孩三孩家庭,对于生育一孩,这些政策都支持比较微弱。

一孩明明是生育萎缩的主因,但是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同时,只给二三孩家庭经济补助,也造成了孩次间的不公,难以提高整体的生育意愿。

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提议,取消生育支持政策的孩次差异,避免出现“一孩不补、二孩少补、三孩多补”的差异化递进式支持政策,要着重改善家庭初次生育养育的过程体验,提高一孩家庭生育的获得感和再生育的意愿。

毕竟,一孩的生育体验,才是决定二三孩的关键。第一个孩子生的舒服,养的舒心,二三孩才更容易落地。

其他国家如何应对?

放眼世界,低生育率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所有发达国家都在经历人口负增长,这也是目前的总体趋势。

从北欧到美国,在回到日韩和新加坡,都在1970年前后进入了少子化时代。

经过几十年的政策扶持,一部分国家取得了较好的生育率提振成果,而另一部分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则在生育率问题上显得十分疲软。

几十年过去,日韩如今的生育率则跌入了新低。

今年,韩国生育率仅有0.78,依旧全球垫底;

而日本的新生儿数量直接跌破了80万,是日本自1899年以来的最低点。

为何政策会失灵?日韩的经验是一种警示。

在日本,为了专门应对“少子化”挑战的服务部门,政府1990 年代中期成立专门儿童家庭局。

日本为女性设立了14周产假、10月育儿假,及8周男性育儿假。女性产假期间可获得等同于休假前的生产津贴,育儿假津贴最高达到了休假前工资的80%,男性同样也有8周育儿假。

在经济补贴方面,日本从2009年将一次性生育补贴,由38万提升到42万。女性生育,就可以获得42万日元的一次性生育临时金,在孩子12岁之前,每月还能获得约1万的儿童补贴。

而且在公司里,员工有3岁以下的孩子,法律规定雇员可以向公司申请每天工作时间至6小时,家有学前儿童,一个月不能加班超过24小时。

为了提高年轻人结婚率,日本有的地方开始实施“新婚补助计划”——2021年,日本约25%的男性、 16.7% 的女性选择终身未婚。于是政府拨款,奖励新婚夫妻最高60万日元,用于结婚搬家、交房租。

在韩国,今年2月的数据显示,生育率已经下降到了0.78,是历史最低值。韩国总理韩德洙表示,“应对低生育率的对策进行根本性反省。”

其实从05年开始,韩国已经规划22年起,向有不满1岁的家庭每月提供30万韩元的育儿补助,这个补助会在2025年上升到每个月50万韩元,折合2650人民币。

根据韩媒报道,这项撒币政策在2022年花费了47个亿。

另外,如果夫妻双方同时申请育儿假,还能每个月获得最高300万韩元的育儿津贴。

和日本类似,韩国政府结婚率持续下降,2021年的仅有19.3万人登记,是1970年以来最低谷。

为了向年轻人催婚,韩国政府正在研究,通过一次性最多补偿200万韩元的婚育补贴吸引更多人结婚。

然而生育率仍然不容乐观。在鼓励生育政策出现前20年,日本生育率从2.下降到1.6,政策出现后下降到了1.3;

韩国因为国家介入更晚,已经从更是接近2下降到了0.78。

〓 资料来源:《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

日韩的催生政策,大体上可以用“发钱为主,放假为辅”来概括。

但发钱真的能解决问题吗?事实上,“发钱” 来提高生育率的政策代价高昂,性价比极低。

一项研究表明,国家生育支出提高25%,才能换来生育率短期增长0.6%。

而对于更宽松的放假政策,国家放了假,但事实上依然职场工作依然高压。

员工不能毫无心理负担地暂离工作岗位照顾家庭,这个假,放不放其实还是一样。

因此日韩努力了几十年,尽管保证了生育率的下降速度变缓,但由于介入时间太晚、生育下行的负惯性、结婚率太低等原因,并没有挽救整体下降的趋势。

再回过头看,提振生育率较为成功的国家,如法国、瑞典和挪威。

除了同样提供生育补贴、延长产假(包括父亲产假),推出优惠的家庭税收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普遍提供了高质量、低成本的托育服务,这让职场父母得以平衡工作与家庭,营造了更宽松也更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

孩次歧视不对,奖励二三胎不足。总而言之,面对现在的高龄化和少子化社会,不管一二三孩,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生育意愿,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就像网友所说:“先解决生得起一孩的问题,再解决生二孩、三孩的问题。”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贺丹委员说:“实际上,人口老龄化包括高龄少子化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政策的干预, 让人口下降的速度变得慢一点。”

在我国,2022年已经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

建立适当的经济补贴制度,提供托育公共服务,保障女性就业、让更多家庭角色分担生育成本。建立生育支持体系,不仅是微观是家庭的事务,更是宏观层面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而在另一个层面上,比起人口存量、生育动力、生育资源这些词汇将个人视作人口工具的词汇,我们或许也应该听到康德那句“人不是工具,人是目的”。

同样,人力资源也并不仅仅特指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健康素质、教育素质、文化素质同样重要。

对普通个人而言,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真正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提升幸福感,才是更多人所追求的东西。

这也正好应了网友那句朴素的话:

“人们生活压力小了,日子过得滋润了,多生几个娃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参考资料:

1.宋健,胡波.中国育龄人群的生育动机与生育意愿.人口与经济,2022(6)

2.张怀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一孩太重要了,直接影响青年人养育体验和再生育决策,每日经济新闻,2023-3-8

3.任泽平.中国生育报告2019.智库报告

4.金盈盈,宋娟.发达国家应对“少子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及若干建议.科学发展,2023年2月

5.肖新新,朱玥颖,张悦.鼓励生育,这四国推出了不少对策.环球时报,2023-3-9

6.林小昭.去年我国一孩出生数量跌破500万,90后00后生育意愿递减.第一财经,2022-08-05

7.陈江.时评丨政协委员呼吁“重视一孩”,鼓励多生还得夯实“基本盘”.潮新闻,2023-03-06
作者|杜都督  编辑|米利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