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盲盒,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消费模式其实是个舶来品,国外早就有了。“剩菜盲盒”最初起源于丹麦一公司开发的软件“Too Good To Go”。目前该软件用户覆盖17个国家,1260万用户和25000多家合作伙伴。据该公司2021年度影响力报告显示,仅2021年一年内,就节约超过5200万份食物。环保,是剩菜盲盒最大的卖点。Too Good To Go在官网上描述,每年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我们浪费。国内的剩菜盲盒小程序,也会在页面端加入环保科普。
〓 小程序上的环保科普,每次刷新,科普内容都会随之变化。
搓搓是北京较早开始抢盲盒的人。去年7月份,她第一次接触剩菜盲盒。那时候平台上北京入住的商家非常少,“没俩店”。两三个月后,入驻的商店多了起来,她彻底“入坑”了。此后半年,搓搓和她身边的朋友乐此不疲,天天开盲盒。刚开始搓搓只是觉得好玩,抢完以后才发现,“真是惊喜”。到了后来,买剩菜盲盒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习惯。“看到食物丢到垃圾桶就好心疼,我自己得到了实惠,又拯救了这些小面包,我觉得自己是个大善人。”〓 图源:@啊门啊前一颗葡萄树搓搓把自己开面包盲盒的照片发到小红书,配文是“这个图我能炫耀半年”。这条帖子吸引了众多网友,不到一周就有104条留言。对这届年轻人来说,购买剩菜盲盒除了省钱、环保外,还有额外的社交属性。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剩菜盲盒”,首页出现的热门视频保持着某种统一姿势。无论是来自中国上海,还是美国比弗利富人区,或是意大利街头,博主们用个位数买到一大堆精致美食的视频,总能吸引看客的眼球。3块钱人民币能买5个大面包;5美刀10个甜甜圈还有6个大面包;4.99欧元开出一堆披萨......环保、便宜、量大、还是盲盒,发到互联网自带流量。这简直就是消费届叠buff的存在,暗暗契合着多种传统的东方智慧——不浪费一滴粮食,以及会赚不如会花,最终实现流量转化。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消费,人们甚至愿意为把它尊为一种“生活方式”。这让剩菜盲盒火上加火。不过,关于剩菜盲盒的故事,到这里并未结束。任何一种新生的消费方式都有它的弊端,用“剩菜”命名的盲盒更不会例外。虽说开盲盒开不到想吃的品类,只是盲盒的必然属性,但对是否“合意”的解释权,却有争议。无论是海外爆火的Too Good To Go,还是国内的剩菜盲盒小程序,总能看到不少吐槽:有的店缺斤少两,有的店临时加价。有的店分不清边角料和开盲盒。更令人担忧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剩菜,顾名思义,都是临近保质期的食物。如何利用临期食品,对餐饮人来说是讳莫如深,处于灰色地带。据“餐饮老板内参”报道,市场上存在一些厂家与经销商或者终端餐企串通配合,修改保质期,将过期食材返场的违法行为。线下门店店员也在媒体采访中透露,“剩菜盲盒”的食品质量,平台目前暂未进行监管。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爆料,在剩菜盲盒平台买到了发霉的面包,投诉后却被平台封号。据央视网报道,确有少数商家为了达到更好的清仓效果,在生产时间上打“擦边球”,或者将保质日期模糊处理。而基于一些平台与商家“不退不换”的霸王条款,消费者即便买到不新鲜的“剩菜盲盒”,也只能一扔了之,反倒成了“花钱浪费食物”。这些新闻并没有动摇搓搓对剩菜盲盒的热爱,在她购买盲盒的这大半年里,遇到最大的问题只有一个——开不出自己喜欢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