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音药: 巴赫(王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316ug1tn1&width=500&height=375&auto=0只有你自己被音乐振动之后,才会去振动别人”。——王健
——在王健的“巴赫”里受洗
中国的大提琴家王健于2005年发行了巴赫无伴奏全集,他的演奏是有情感,但不外张的,是内敛、含蓄的;他的音乐里有爱,但不是那种占有的爱,是慈祥与温暖的给予的爱;他的音乐里也有悲,但不是那种苦大仇深的、怨恨的悲,而是那种惋惜的、怀念的悲。
巴赫的创作不是为了讨世人欢心,他用音乐与神沟通。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拉给上帝听的音乐。许多音乐只能碰触感官层面,而巴赫的音乐直达上界、神界、灵界。巴赫的音乐,绝对不会让你热血沸腾手舞足蹈,却让你心泛涟漪、纹理、波光、有些地方还有痛,好比人与神的问答、对话。
其实,很多音乐,最高潮就是最慢、最轻的部分。从高亢和丰富走向留白的那个如水流向的韵律和脚步才是我们一起走入的空间 。巴赫爷爷最大的魄力,是他从不按规矩出牌,在一个循规蹈矩的古典音乐世界里,走出没有旋律的旋律,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是飞出框架与古典束缚的,就像在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随手甩出去,而甩出去的音符最终又回响了回来。
王健,是背着一把大提琴走天下的“大提琴侠”。2006年,王健录制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专辑在英国流行榜排到了第22位,这对古典专辑而言简直是个奇迹。然而王健却极少在国内演奏,他曾说:“巴赫组曲比较难以接受,在现代社会中,除非胸有敏感的天性,否则听不到巴赫的内心世界。”
大提琴和中国的古琴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乐器。每当不想练琴的时候,他便会拉一段巴赫给自己听,感到自己的心灵有一种被清洗的感觉。“有的时候,你在灵魂安静下来、孤单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一些更深处的东西。”
王健说,在我演奏了很多的协奏曲,感觉疲惫的时候,当我厌烦音乐的时候,我就独自演奏巴赫。接着,所有的东西变纯净了,我的灵感也回来了。他说:一开始,我试图像歌曲一样演奏这些组曲,让它们听起来很优美。但是后来,它们不仅仅是优美,还有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境界。这是朝向另一个精神世界的观望。此后,我开始改变演出方式。
巴赫的音乐有很多旋律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比如谦逊、愿望不要成为欲望、喜爱但不一定占有。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内敛的中国人,会对王健的巴赫更感到舒服。他的哲学性和东方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孤独、沉静、内敛、充满了内省的思辨,这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么?我一直认为演奏巴赫,其实就是一个跟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在巴赫高度浓缩的、简朴的秩序之美中求得内心的平静。
王健说,“只有你自己被音乐振动之后,才会去振动别人” 。那么什么是振动呢?“人天生就有振动啊,有时看电影、听音乐,鸡皮疙瘩突然起来了,这就是振动。就像某位外国哲学家所说,在你听到美好音乐的那一刹那,你会觉得自己近乎神圣,那是很美好的体验。”
我在说音乐,顺带在观足。则结束乌镇“五天知足安心营”,有一节课上,慈藏老师畅谈到基督教与哲学及知足疗法的关系时,说道,“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When I am weak,then I am strong)。
以下这一段课堂原话,放在今天巴赫的曲子里很是合适:
基督教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软弱。理解起来就像是心理分析里面说的“阴影”。基督教有神,神的存在,是让你谦卑,谦卑到骨子里去。这种就是无力、软弱,甚至是有些绝望的。基督教会让你不断地去面对这阴影,臣服于这种命运的真理中去。
而基督所做的事情,就是面对人类自身“软弱”的罪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把你扔到软弱中去,你才能够更加能够臣服于“真实”中去,当无望去超越时,超越却发生了。当痛苦发生的时候,他并不是要试图急着去免除这种苦痛,而是直面这种痛苦本身。因此,不懂也就不懂也没有关系,无明就是无明,也没有关系,这就是痛的。这也是刚刚好的(知足)。他去接受这个过程,就如同耶稣替大家背了十字架。其实,耶稣只是个榜样,你必须去背自己的十字架,你必须被钉上去,你必须血肉磨糊,你必须让人吃,你无望了,不挣扎了,于是你微笑了,笑的美,是无人领会的风景。
十字架,在圣经中象征着人类的原罪。原罪就是吃了智慧果,人有了辨别善恶好坏的能力。从此被驱逐出伊甸园。因此,从此人类是自由的,没有人是“好人,坏人”。
在经历过这种真的痛苦之后,就有那种懂得和理解,就有了一种慈悲(Empathy)。我觉得Empathy是英文里少有的非常好的词,它有用慈悲,又有共情,同情的意思。
作者:APPLE,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专业研修。以沙盘游戏、梦的工作、艺术治疗为取向。上海、南通两地接受个案咨询、团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