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天止于呵呵,艺术止于评价。

咨询师 Robin 七心花园心理空间 2022-10-20

毕加索 《梦》


我认为世界以及艺术历程是建立在误读的基础上的。每个人生来孤独,各自不同,就会有错位。


而艺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呈现这个误读,让每个人遇见彼此的孤独。



艺术止于评价,

休止的止。


艺术活动在我认为真正的目的

是进行一种对话,

自我和他者的对话。


艺术家们能够通过一个作品去了解作者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如同经验丰富的劳作者通过观察天空,了解土地,来选择最适合耕作的庄稼;如同经验丰富的猎人,通过在潮湿土地上留下一对的脚印,就知道这个曾经路过此处的生物身材与样貌。


它不是简单的建立在对或错,美与丑的判断之上的。 它源自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对话,保持着好奇的观察,尽可能的在微妙的状态和对象沟通,彼此看见。


夏尔丹《吹肥皂泡的少年》


了解事物如何发生,

如何开始,

如何连接,

如何停顿,

如何结束。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但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彼此的评价出来。一旦有了评价就容易陷入到自己的那些被高度抽象化的压缩的经验。它是局部的,不是整体的。那在这一瞬间,没有了具体的人(主角)。就没有继续对话的能力。


梵高 《向日葵》


哪怕这个评价,是好的,是美的。


比如:有一些女性不太愿意被夸长得漂亮。因为可能长得漂亮可能对于评价的人来说是一件值得羡慕、欣赏的事情,但是对于这些女性自己来说她们可能更希望自己的其他实力被认可。


这个时候,就会有了某种尴尬。

聊天也就成为了尬聊,


就如同,呵呵,挺好,那也蛮好的

很多时候人们难以忍受尴尬之后,

对话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达芬奇 《蒙拉丽莎》


这个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止呢?

“终止”“中止”“停止”“静止”“休止”


当然,倘若深究评价是如何出来的。评价是语言的,相比深入的体验对话,评价是产生于丰富的体验之外的。因为一旦在评价的时候,就已经把体验说出来了,而就不在彼此都在经历体验的这种“对话”中了。


说出评价的人可能在评价之前在对话过程经历了某种情绪的波动,比如对于谈话无止尽的担心,对于过度自我暴露,人际关系拉进的焦虑,担心沉默的尴尬……


那么,要对这些情绪进行防御,使用评价,进入抽象化的经验中断对话,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


比如,


诶呦,那个工作也不错啊。


你想太多啦。


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



艺术的转化功能


休止久了会不会就终止了 ?

不,不会,主要感觉到足够安全,

被允许,艺术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艺术止于评价,这句话背后,其实还有一句话。就是即便针对评价,不对评价进行评价,你也有机会艺术起来。


只要你不放弃沟通和对话的尝试,试图去了解到,这个评价背后那个生动的人那里发生了什么。对话是有可能继续的。


想想“你真漂亮”,背后一句话可能是什么?

可能是我好喜欢你。

可能是我有点害羞。


“哎呀,你怎么就胆小怕事,有这么多担心呢”。

背后可能是,“我觉得你为了这个事情考虑了很多,我觉得你好辛苦,我想让你轻松些。”


雷诺阿《包厢》


可是如果只在评判中,

我们就没有机会听到后面的那一句。


在孟沛欣博士艺术整合疗愈场中,有这么一个练习。成员之间想象一个事物,通过动作将其表演出来,并且将它传递给下一个人。


在这个练习中,有人会创造出一个有攻击性的意象出来,可是下一个人就把它转化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内容。有人创造出来一个令人厌恶的东西时,下一个人就会把它扔掉,洗洗手,再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新的东西来。


这个过程中语言不介入,大家的情绪自然而的流露,活动就在艺术形式创造出的安全感中流畅的继续下去了。


而在分享的时候,就会有成员分享,你刚才怎么这么狠心把我刚才的小心翼翼呵护的东西,做成菜了。这个时候,就会有评价。


但是当大家真正去分享自己接收到的东西,还有通过表演最终又呈现出来的转变的过程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彼此的想想中的不同,还有内在经验的变化。


彼此拿走各自的部分,

讨论就又继续流动了。


——


写到这儿

想到夏目漱石说的:


“今夜月色好美。”


“是啊,今夜月色好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