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医大师熊继柏说:中医经典是要这样学习的

熊继柏 上海中医药 2021-10-27

前言

他是一位中医临床大家,也是一位熟谙中医经典的名家。行医六十载,诊治病患数不胜数;通晓中医经典原著,让理论和实践互参互证。从农村医生成长为大学教授、国医大师,熊继柏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如今,年过古稀的他坚持出诊、讲学、撰写著作。他说:“我一生只做两件事:倾力临床、治病救人,传承经典、教书育人。”


熊继柏1942—),国医大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老自13 岁习医16 岁行医迄今已连续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60 余年熊老自1980 年起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任教执教至今已达40 历任该校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1999 年被评为湖南省名中医2017 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中医经典既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导源也是指导中医临证实践的根本法则作为一名中医必须认真学好中医经典进而指导临证实践。《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理论必须联系实践,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医的理论水平与临证水平。



01学习中医经典,既要读懂读熟,更要融会贯通


中医经典之《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均具有“文简、意博、理奥、趣深”的显著特点,张介宾谓“经文奥衍”,故先要求读懂


以《黄帝内经》中一个“”字的含义为例,《灵枢·本神》云“五藏主藏精者也”,谓人体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藏蓄人体的精气,这个“精”字,是泛指人体精气。


《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谓人的生命生成,首先是源于精;《灵枢·本神》又云“两精相搏谓之神”,谓男女两性之精相结合,才产生人的生命活动,这里的“精”显然是指先天生殖之精。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谓脾的功能是运化转输胃中的水谷之精,这个“精”,又是指后天水谷之精。《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与“精气”相对举,一言实,一言虚,这里的“精气”,显然是指正气。


《灵枢·营卫生会》云“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谓人体营卫运行正常,则白昼精神清爽、健旺,夜晚正常安眠,“昼精” 的“精” 显然是清爽、健旺之义。《灵枢·大惑论》云“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张景岳注“精者,精明之用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这里的精明,是指眼目的神气精光。《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这里的“阴精所奉”是指西北部气候特点,“阴精”者,阴气也;“阳精所降”是指东南部气候特点,“阳精”者,阳气也。由诸所见,“精”字在《内经》中的运用,其含义广泛而复杂。





学习中医经典,不仅要读懂,而且要读熟。对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温病学主要著作中的重要理论、辨证法则及主要汤方,都应当熟读熟记,越是熟读便越是能理解深刻。《吴医汇讲》曾云:“读古人书……所贵多读多看,融会贯通,由博反约,以求理明心得,临证方无望洋之苦。”只有熟读熟记,才能心领神会,才能学以致用。


学习中医经典,在读懂读熟的前提下,要力求做到融会贯通。比如,《金匮要略》中有一个白虎加人参汤证:“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谓中热伤暑之病,既表现汗出、身热、口渴等热盛伤津之证候,又表现汗出之后出现恶寒的耗气证候,于是用白虎加人参汤一方面清解暑热,一方面益气生津。再观《伤寒论》中又列举了数条白虎加人参汤证: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阳明病……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综观《伤寒论》诸条白虎加人参汤证,不仅具有阳明热盛的大热、大渴、大汗之证,并且具有渴而多饮、口干舌燥、心烦、背微恶寒等一系列耗气伤津之证候。在《温病条辨》中又列举了两条白虎加人参汤证,如“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暑温……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温病条辨》则更加明确,凡暑温病气分热盛,又出现气津两脱者,则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由诸论所见,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暑热病中阳明胃热炽盛而致气津两脱病证的必用之方。



02学习中医经典,既要立足实践,更要指导实践


中医经典理论是源于古人实践的总结学习经典理论必然离不开临证实践通过大量的临证实践一方面不断提高认知加深对经文的理解一方面则用经典理论进而指导临证实践兹举2


素问·通评虚实论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素问·五藏别论又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经文指出凡六腑传化失职不能排泄浊气则必累及五脏因此临证中凡五脏不平之证每可泻腑以宁脏


证之临床年前治 6 岁小儿黄某高热暴喘不止某医院诊断为重症肺炎并收入重病监护室抢救 诸症不减遂发病危通知诊见患儿胸腹灼热呼呼暴喘喉中痰鸣面唇发紫舌苔黄燥扪其腹部微胀询及大便秘结思此为肺与大肠俱病表里两经热实之证急予宣白承气汤杏仁瓜蒌皮生大黄生石膏合以桑贝散桑白皮川贝母),剂而热减剂而热退剂而喘平此即温病条辨所云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又如 20 多年前治老妇伍某病发热口渴 10 余日突然谵语昏聩诊之胸腹灼热四肢厥冷腹胀便秘舌质红绛脉沉数析此乃阳明腑实热盛而热犯心包蒙蔽神明之证予增液承气汤玄参生地黄麦冬大黄芒硝配服安宫牛黄丸 剂未尽患者即便通热退昏谵解除此即如温病条辨所言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上述 即是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的临床验证与临证运用



再举 2 例。《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举痛论》又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寒则气收”。经文指出,人体的血气,遇寒气侵袭则涩滞不行,得热方可流通。


证之临床:10 年前治广东王某,17 岁,患四肢手足指(趾)及手足背疼痛,局部皮肤紫黑,四肢厥冷,指不能握,足不能行,病已年余,某医院诊断为坏死性脉管炎,并告知可能要截肢治疗;诊见其手足背及手指、足趾均呈深紫黑色而且疼痛肿胀,局部肌肤厥冷、四肢亦冷,舌紫苔薄白,脉细。“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素问·阳明脉解》)。析此系寒滞经脉、血脉凝涩所致之证,乃予当归四逆汤合补阳还五汤治之(当归、桂枝、赤芍、细辛、通草、黄芪、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甘草、大枣)。


服药1个月,患者四肢指(趾)部疼痛明显减轻,手足厥冷明显减轻;再服药1 个月,诸症悉减,手足指(趾)及手足背皮肤深紫黑色明显转淡;继进原方,服药近半年,诸症平息,手足恢复正常。《伤寒论》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取当归四逆汤,实为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又《医林改错》谓:“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用补阳还五汤者,取其补气行血、祛瘀通络之用也。


又如,7 年前文某,女,53 岁,大腹中生肿块,医院B 超检查结果为“盆腔肿块合并盆腔少量积水”,医院认为须做手术切除,而病人拒绝手术。诊见患者腹胀腹痛,形体消瘦,月经已闭止,其面色发暗,舌紫苔白润,脉沉;析此当属寒气、水饮、瘀血合阻之癥积病,乃予桂枝茯苓丸加三棱、莪术治之(桂枝、茯苓、桃仁、赤芍、牡丹皮、三棱、莪术)。


服药3 个月,其腹痛、腹胀明显消除,B 超检查腹部肿块已消,再拟香贝养荣汤(贝母、香附、白术、人参、茯苓、陈皮、熟地黄、川芎、当归等)善后。《灵枢·百病始生》云:“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积块的形成,多系寒气、痰饮与瘀血相抟凝聚而成。而《金匮要略》用桂枝茯苓丸治妇人癥病,正是针对寒气、汁沫、瘀血的抟聚,所施的温通消散之法。


上述2 例,亦是“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的临床验证与临证应用。


实践证明,学习中医经典,方能真正提高中医理论水平,而立足临证实践,方能真正提高中医临证水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必然相得益彰。


©文章内容节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年第 10 期“杏林漫道栏目。点击阅读原文,可获取更多内容


新媒体编辑 | 杏仁   图片| 网络   校对 |博韬
“阅读原文”一起来充电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