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鼎:新中国针灸教育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上海中医药报 上海中医药 2022-11-2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李鼎,1929出生于浙江永康,属于最早一批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工作的教职工,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工作室名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名中医、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传承工作委员会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鼎教授作为我国中医院校针灸专业的筹建创始人之一,他同陆瘦燕、杨永璇等针灸界前辈一道,主持针灸课程建设和学科分化,架构高等针灸教育的学科框架,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针灸学科的发展基础。1959 年李鼎教授和裘沛然教授合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学概要》,在新中国中医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为深入探究李鼎教授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我们对现年93岁高龄的李鼎教授进行了专访。采访中,李鼎教授回顾了自身70余年的从医从教经历,讲述了其薪火传承、甘为针灸事业献终生的感人事迹。





家学渊源,学有师承


1929年,李鼎出生于浙江永康,其祖上从清朝末年起三代行医。李鼎自小跟随其父儒医李成之先生和二叔公李振藩先生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医学。父亲是乡村教师,也研习医书,常义务给人开方治病。二叔公在镇上开设一家“道生堂”药店,继承太公聚平公而以医药为业。李鼎少年时在镇上读书,看医识药,为以后的习医建立了基础。1945年,李鼎随父来到上海,进入当时的上海华阳中医专科学校,师从国学大师廖季平弟子四川名医刘民叔和杨绍伊,成为廖季平的再传弟子。拜师学习期间,李鼎教授先后协助二师出版多部中医专著。刘民叔(1897-1960),名复,为四川成都名医,原籍双流华阳镇,后迁居成都,1926年始客居上海,寓南京路保安坊,达三四十年。刘民叔早期出版著作有《时疫解惑论》《伤寒论霍乱训解》《素问痿论释难》,其以善用附子、石膏著称,又对虫类药、攻下药,治臌胀、肿瘤等有独到经验。1954年,李鼎曾为刘民叔整理出版《鲁楼医案》及《华阳医说》,记录刘师的临床经验和医学见解。刘民叔还出版过一本《神农古本草经》,这是根据王湘绮(闿运)在成都尊经书院时的校刊本重校出版的。李鼎谈道:“我在诵读本经时,完成了《本草经校义》书稿,1952年在《医史杂志》发表《本草经药物产地表释》一文。此外刘师选用宋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进行讲授,倡导经方治病,在上海医界独树一帜。”刘民叔的同学杨绍伊老师原名回庵,因推崇伊尹而改名“绍伊”。李鼎也向杨绍伊学习,曾帮助整理出版《汤液经》一书。“这是一部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编著,”李鼎介绍道。刘、杨二位都师从四川井研廖季平先生,廖是近代著名经学家,曾潜心医学经典,对杨上善《太素》《明堂》等均有研究。



《华阳医说》书影


《汤液经》书影


在当时上海医界中西医论争的大背景下,李鼎听从刘、杨二师的指导,掌握考证派的治学方法,凭借从小对文字学和国学经典所打下的功底,并汲取日本汉医的经验,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宗旨,再加上家学的熏陶、国学的研习,这些都为青年时期的李鼎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当时上海的中西医界都是以日本为例证,展开论争,但也有联合的一面。西医界成立中华医学会,下设医史分会,其会员就吸收中医;所办的《医史杂志》登载中西医史方面的来稿,我早年向《医史杂志》投稿,与范行准先生等交往。章次公、张赞臣先生还介绍我加入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成为早期会员。”





循经考穴,著作等身


1950年,李鼎作为一名中医师在上海嵩山路私人挂牌开业。在诊务之余,他连续参加进修,至1954年4月完成,之后进入上海市公费医疗中医门诊所工作,该门诊所后来改名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简称“五门诊”,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青海路门诊部的前身。当时的中医门诊部汇聚上海市的主要中医名家,由陆渊雷任所长,针灸名家陆瘦燕、杨永璇等定期来诊。从这时起,李鼎改变方向,走上了研习针灸的道路。

1956年6月,李鼎参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筹建。在此前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上海市中医研究班上,李鼎协助授课老师编写讲义,后来整理成《经络概论》一文,发表在1957年出版的《新中医药》上。1958年上半年,李鼎参加南京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教研组进修,其间,由陆瘦燕、黄羡明两位针灸前辈署名李鼎执笔的《针灸医学的发展道路》一文在《江苏中医》的针灸专号上发表。这次进修,可以说是李鼎“循经考穴”工作的开始。1958年,由其撰写的《论背俞——关于背部经穴的探讨》一文在北京《中医杂志》发表,《经络涵义的讨论》一文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年出版的“针灸专号”上发表。1959年《上海中医药杂志》第1~2期刊登《内经中营气卫气说的探讨》一文,第5期刊登《关于“是动、所生病”的探讨》一文。李鼎说:“文章得到了多数老师的赞同,这也表示上海对针灸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1960年,李鼎教授率先参与经穴解剖研究,并作为针灸教研组唯一参与成员,在《上海中医学院学报》创刊号上发表署名文章,与此同时,李鼎教授还参加了当时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经穴解剖研究工作,是我国经穴解剖研究的先行者。经李鼎教授布经定穴,由上海医学模型厂创制而成的人体经络经穴玻璃人模型,获得1963年卫生部全国工业产品成果二等奖,开创了针灸形象化教学的新篇章。

从 1958年到 1965年,李鼎教授同陆瘦燕、杨永璇、裘沛然、奚永江等一道,主持针灸课程建设和学科分化,架构了高等针灸教育的学科框架,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针灸学科的发展基础。1959年,李鼎教授和裘沛然教授合著《针灸学概要》,李鼎教授负责全书的前半部分,裘沛然教授负责全书的后半部分,经针灸前辈陆瘦燕先生题写书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上海中医学院成立以来出版的第一本教材。1987年程莘农主编的《中国针灸学》(第三版),是针灸在世界范围内唯一的通用教材,在海外被誉为“针灸圣经”。李鼎教授作为该书第一版(《中国针灸学概要》1964年出版)、第二版(《中国针灸学概要》修订版,1979年出版)以及第三版的统稿人,做了大量具体修订和最终审定工作,奠定了本书的学术地位。该书和李鼎教授参与编写并担任统稿的另一本著作《针灸学》(1974年出版),至今仍是美国针灸执业资格考试唯一指定的两个范本。作为针灸的海外传播者,1990年,李鼎教授担任系列音像教材《中国针灸学》副主编,承担系列教材中“导论”主编任务,后“导论”经评审获得中国科协“科蕾”二等奖,由于此套音像教材为海外针灸教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金牌奖。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李鼎教授担任国际针灸水平考试参考书《针灸学》主编,199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上述诸多著作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了李鼎教授在针灸学海外传播中的巨大贡献。



前排左起:李春熙、由崑、陆瘦燕、黄羡明、李鸿逵

后排左二起:梅健寒、李鼎、袁九棱、张宗震、奚永江


1989年,李鼎教授受邀进京承担“经穴部位标准化”研究任务。1990年,由李鼎教授主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家经穴标准。此标准的颁行,对于当代针灸教学、科研、临床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经穴部位》于 199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标准《针灸经穴定位》的 361穴中,有359穴的定位与李鼎教授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相同。




献身教育,薪火传承


1956年,李鼎教授参与上海中医学院筹建,参与并见证了上海中医药大学60余载的发展。在上海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李鼎教授作为建校元老代表被授予荣誉证书。1982年和1992年,李鼎教授两次担任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经络学》主编,此教材不但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而且被西方针灸著作广泛引用;李鼎教授的代表作《针灸学释难》作为高层次针灸学教学参考书,研究生赞之为针灸学中的“奇葩”,而针灸界的老专家们则喻之为当代的《难经》。半个多世纪以来,李鼎教授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5本,对针灸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针灸的海外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鼎教授部分著作


李鼎教授自1956年参与上海中医学院筹建,至1999年退休,40多年来为培养针灸学人才竭尽心力。自1982年开始,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工作,李鼎教授即任研究生导师,至2002年最后一位研究生毕业,20 年来,共计培养硕士研究生19名、博士研究生14名。200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李鼎名师工作室。2011年,李鼎教授评为上海市名老中医,成立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徐平教授,主要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沈卫东、上海中医药大学讲师张潮等)。2014年起,李鼎教授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传承带教,提携后学,从教40余年桃李满天下,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育事业和新中国针灸学科建设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鼎教授曾感慨而言:“新中国开始的十个年头,是新中国中医逐步壮大的十年,也是中医学院从无到有、逐渐走向正规的十年,更是我个人成长的十年。抚今追昔,时光如梭,投身中医已有七十年矣,而今中医事业后继有人,各项工作蒸蒸日上,这正是当年老一辈的中医所期盼的。”


本报记者 吴庆晏

上海中医药大学李鼎教授名师工作室 张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