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王仪震:做中国的WPP,退休后想拥有一家自己的养老院
+
导语
很难想象,曾是艺术高材生的王仪震,如今却耕耘在以严肃著称的医疗行业,并以“广告”这种独特的方式一路走到了行业前沿。
文丨魏江翰
编辑 | 刘 聪
如果没有接触医疗行业,王仪震很可能会成为一名艺术家。
这名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的高材生已经在医药圈奋斗了近15年。在他的办公室中,故宫、东方明珠、黄鹤楼、铜钱大厦……墙壁上一系列地标建筑的青花瓷剪影串联起医美讯的“落脚”之处。不远处,一幅梵高的《星月夜》安静睡在画框,靠着背后的落地窗,阻隔了合生汇旁车水马龙的嘈杂。
“闹中取静”的办公室布置只是王仪震日常行事的一个注脚。艺术设计中,将两种看似对立的元素加以调和,是王仪震学生时代经常面临的问题,而对于已经是一名“医药广告人”的王仪震来说,更是如此。
医药广告是最特殊的广告,可能没有之一。
传统广告追求艺术般的灵感与创意,常通过感性赋予商品“灵魂”与“感受”。但生命健康是不能承受之重,罕有领域像医药这样执着于严肃与理性,以至于法律明令禁止“处方药广告”。 只不过,环境层层受限,但药企对品牌管理的需求也实实在在,看到机会的王仪震还是在2009年创立了医美讯,带上镣铐跳舞。
医美讯的定位是一家独立的医药传播品牌公司,为医药健康企业提供一站式量身定制的营销推广服务。成立之后,医美讯营业额以年30%稳健递增,直到去年,医美讯刚刚迎来了营业额突破1亿元的里程碑。
很难想象,曾是艺术高材生的王仪震,如今却耕耘在以严肃著称的医疗行业,并以“广告”这种独特的方式一路走到了行业前沿。“艺术”与“医术”,看似对立的两个领域在王仪震身上得到了某种协调和统一。
王仪震评价自己是“对艺术有着过人的敏感,但不像艺术家一般感性。”也许正因如此,他最终成为了医美讯创始人,迈川集团董事,而非一位画家。有趣的是,王仪震未来更可能成为一名养老院的院长,因为这是他迈入医疗行业寻梦的起点,也是他理想中人生最后的归宿。
医美讯创始人,迈川集团董事王仪震
01
想要一家自己的养老院
有时候,一个人选择一份事业,很可能并不单纯基于自身有多少优势,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机缘。
对于王仪震而言,选择医疗圈的机缘是一个学生时代的梦想。他想建一座养老院,为自己、为家人,以及那些年轻时一起“玩”艺术的伙伴,打造一个晚年安稳惬意的家园。为此,王仪震他离开了熟悉的金融、房地产领域,只身进入了心心念念的大健康行业,这一年是2007年。
在当时,这是一个极富勇气的决定。王仪震26岁,已经是某大型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手下管着20人以上的团队。对于创意这条职业路线而言,几乎已经是职业的顶点。此时跑去做医药咨询,意味着放弃优厚的待遇和过往的积累。多数旁观者眼中,王仪震这次跨行并不合算。
但王仪震有自己的思考,或许一个岗位太小,安放不下年轻人的梦想,他想要一家属于自己的养老院;或者做一份事业,可以影响到一整个行业。
为什么是大健康呢?
王仪震的逻辑意外简单明确:大健康所包含的医疗、医药是养老产业中最核心的资源之一,但高门槛造成行业相对封闭,你不为之付出,就得不到任何回报。
用王仪震自己的话说,“老了都会生病,其他资源可以通过资本或其他方式获取,但是医疗资源不同,你不身在其中,就很难有所收获。”
也许是上天眷顾,作为初入医药领域的新手奖励,王仪震的第一份收获来得很快。在一次医疗行业的兼职设计中,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章晓冬。
章晓冬曾是上海华山医院呼吸科的副主任,与王仪震相遇时是一家跨国广告公司的高管,此外,他还是现任医美讯所属的迈川集团董事长。王仪震称其为“生命中重要的导师”和“医疗、医药咨询行业教父级的人物”。
正是这位“教父”级的人物,帮助王仪震从一名普通广告人向医药广告人完成了过渡。
彼时王仪震青年才俊,做事富有激情,可能同样富有激情的人之间会相互感染,在一次并不长的交流后,章晓冬向26岁的王仪震抛出了橄榄枝,表示自己所在的跨国公司里缺一位北京区域的负责人。
这次,一向自信的王仪震也不敢轻言答应,大区负责人意味着除自身的创意能力之外,还要有更强的管理和团队协调能力,还没迈过大健康门槛的王仪震心里多少有些没底。
但王仪震并不想轻易放弃。他向章晓冬提了两个要求——允许自己先去公司在中国的上海总部“借调考察”三个月,以及自己不是以北京区域的负责人,而是以一名基层客户经理的身份加入。
在上海,王仪震决定用3个月时间帮助公司整理一份业务介绍。这是他自己的提议,在他看来,看似简单的一份业务介绍无论对公司抑或自己都极富价值。
“广告公司其实没有实体产品可卖,我希望通过我的工作,让员工知道自己的服务是什么,到底在卖什么给客户;而我也需要这样一个‘钩子’与各个部门做连接,他们帮助我收集案例,最终呈现的成果也能让他们每一个团队受益。”
通过这样的方式,王仪震开始对“该怎么做医疗医药广告咨询”有了初步框架。更重要的是,他清楚了该如何与市场和营销部门打交道,然后针对他们的痛点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个月后,公司来自马来西亚王的大老板评价王仪震是“在CMP对公司资源应用最好的一个人”。而那份业务介绍,王仪震说,“即便在他们今天的业务介绍中,还能看到当时的影子。”
02
打造中国的WPP
从上海回京后,王仪震一直是一名“客户总监”,这是北京办公室里的最高职位。上面一直没有派遣一位“负责人”,王仪震也就开始自己组建自己的团队,维持着一种无言的默契。
这样的默契持续了3年,直到一名负责人突然“空降”北京打破了宁静。
创业的想法再次在脑中激活,王仪震没忘记大学毕业时对家人说出的豪言壮语,他说:“给我5年时间,我一定会自己开创一份事业。”
但这3年时间里,公司给了王仪震从未有过的强烈归属感,王仪震也以可观的业绩增速回馈了公司。他享受这段时光,甚至不惜为此把自己的创业计划暂时搁置。但新负责人到岗的那一刻,王仪震终于下定了离开公司自己创业的决心,“我想,我是不是该出去看一看了。”
正如此前入职时提出了两个要求,王仪震在递交辞呈后,做出了两个承诺:“一年时间内,不带走团队中任何一个人;也不会带走任何一个客户。”就这样,王仪震“净身出户”创立了医美讯。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是王仪震的原则之一,深耕医疗多年后,王仪震想打造的医美讯其实是一家中国的WPP。
WPP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传播集团,总部在伦敦。在全球110个国家里拥有3000个办事处,子公司数量在60家以上,王仪震创业前所在的“跨国公司”就是这60几分之1。
面向远大的目标,医美讯成为了王仪震创业梦的始发站。一开始,他没有团队,也没有客户,可以凭借的只有一套多年摸爬滚打摸索出的底层逻辑。
怎么能在严格受限的医药品牌服务赛道上玩出新花样?王仪震得出的结论是首先要确定广告的受众。
“医药广告再特殊,本质也还是广告。”在王仪震的认识中,广告的终极目的一直是转化人的观念,他相信医药广告首先也应该去搞清楚要转化谁的观念。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作为一家医药广告赛道上的企业,医美讯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来自跨国药企的市场部,但这并不是正确答案,医药广告公司的终极客户其实是医生,就连王仪震自己一开始也没能察觉。
刚进入医疗行业时,王仪震曾负责过一场辉瑞的产品卫星会。他至今印象深刻,客户是当时辉瑞的市场部总监,那是一位时尚且不失知性美的女性。王仪震身上艺术生的敏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客户很可能心中多少有些浪漫主义情怀。
讲方案时,王仪震类比这是一场车展,而辉瑞的产品将是车展中的明星,就像一部宾利,奢华且象征着品质。方案演示后,王仪震难以忘记那位美丽女性笑着对他方案的评价,“这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方案,但你对医生不够了解。”
“那一刻起,我才知道我的客户原来不是她,而是医生。”在当时,医生对王仪震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群体,但既然是终极客户,就要研究透彻。总结下来,他发现,医生在做3件事情:行医、教学、研究。
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以及一名出色的研究者。“三件事中,随便一件都可能消耗一个人一生的精力,何况一生要做三件,”于是王仪震得出结论,医生一定是一类很忙的群体,“尤其是那些顶尖的专家、行使处方权力的科室主任或是院长。医美讯要做的就是围绕那三件事,解决这些人的痛点。
如今,医美讯已经做了十几年,王仪震对医生群体也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他知道医生大多更偏爱绿色而抵触黑色;知道妇产科和骨科的医生的喜好间为什么有巨大的差距;他甚至还清楚,同一家医院中,科室主任与院长之间,思考问题会有哪些角度的差异。
“本质上,医药广告研究的也是人,”王仪震补充说,“你需要清楚医生看到广告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既然医药广告有严格的法律限制,那我们就只能在这些条条框框中思考如何出彩,这取决于你对医生观念的把握。”
03
突破医药广告的瓶颈
2020年初的春节,疫情几乎瘫痪了全国跨城市的交通,王仪震仍旧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赶回了江西南昌老家。每年春节回乡是王仪震的情愫,即使疫情肆虐也不例外。
没想到这次,王仪震只在老家呆了两天就折回了北京。
大年初一,徐峥新电影《囧妈》网络上映提供免费观看,这让了王仪震的脑中灵光乍现,“疫情下,院线所有电影都下线了,大家都损失惨重,但徐峥却可能利用网络上映的方式打破困境,我们难道不能吗?”
王仪震心里清楚,很多药企的市场部在年初已经拿到了预算,但疫情爆发后,这笔钱其实很难花完。想到这,王仪震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二天就拖家带口又回到了北京。
临行前,老母亲的眼泪深深刺痛了王仪震,但他内心理性的一面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千载难逢机会,而且稍纵即逝。
回京后,王仪震迅速联系专家,沟通渠道,推出了一档名为“走出至暗时刻”的节目。恰好在疫情爆发前一年,王仪震主持上线了医道平台,为医生教育和患者科普搭建了媒体矩阵。在抖音上,王仪震用十几天时间就完成了第一期策划,邀请到张文宏、钟南山等知名专家,一起进行关于新冠疫情的讨论与分析,引发了巨大反响。
“仅第一期点击量就达到了500多万,随后吸引了当时很多药厂过来赞助,别人只是在家里天天看疫情,我们就挣了几百万。”
从这以后,王仪震的医道平台也走上了正轨。也许疫情的出现让医道的崛起稍显巧合,但其实搭建医道也是紧扣着王仪震“急医生所急”的底层逻辑。
医道面向患者科普,同时也在为医生树立了良好的个人IP。王仪震判断,今后的趋势是“去医院化管理”,在这种趋势下,意味着医生未来将更重视个人品牌,商机和一些“突破口”也会随之而来。
“传统观念中,看病要去好的医院,因为那里有更优秀的专家。但随着互联网医院兴起,医生将更重视“流量”,患者会追寻更信任的医生而不是医院,“王仪震调侃的问到,“(抛开医院)张文宏会缺患者吗?”
事实上,当医生成为其所在领域的“网红”后,他的患者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
例如一名医生在做疑难发热的研究,当他没有流量的时候,他的病人中往往混杂着“普通发热”的患者,而如果他作为疑难发热的专家广为人知,那么他的患者将更加纯粹,对医生的科研工作也会起到良性影响。
王仪震的思路其实再清晰不过:医生是药企竭力争取的对象,医美讯需要医道这样的平台覆盖更多医生,帮助药企解决销售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这就是医药品牌管理行业的壁垒。
如今,王仪震正在研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他希望通过增强“管理能力”来进一步突破医药广告行业的瓶颈。
在同学眼中,王仪震很可能是班里的“卷王”,学校要求8月份确定自己的导师,王仪震3月份就确定好了目标,并早早开始准备论文。他说:“事情重在规划,迟早都要做的事情,我只是选择先做而已。”
王仪震的论文题目是《医药广告公司如何突破瓶颈期的分析与思考》,里面谈到,由于医药广告行业的特殊性,传统医药广告公司在体量3000万左右的时候就会进入第一个瓶颈期,毕竟传统医药广告公司是以“人的服务”为效益,而人的精力有限。根据王仪震的经验,“30个客户、30人团队、3000万的生意”差不多就到了极限。
在这个瓶颈面前,最大的挑战是老板的精力管理,及时自省和转型。在医美讯遭遇这道瓶颈后,王仪震从艺术家和管理者的天平上,再次向后者轻轻拨动了一下砝码。
他自信于自己识人的眼光,却不再亲自参与面试;他享受灵感迸发时成就感,却再也没出现在创意部门的会议中。他时常告诫自己,要去做总经理应当做的事情,而不是兼职当一名创意总监。
现在,王仪震与医美讯又走到了关键点的节点。他的论文中提到的第二个瓶颈是一个亿,这恰好是王仪震的医美讯在去年达成的成就。
王仪震的行事风格总给人以强烈的目标感。始于艺术家,迈向企业家是他前半生的一个缩影,打造中国的WPP固然是一项极具挑战的目标,但回顾王仪震的创业历程,也似乎并不是遥不可及。
事实上,深耕医疗行业的王仪震从未离开艺术,他的每一步创业和精进都散发着艺术之光。从这个意义上说,王仪震依然是一个艺术家。相信有一天,他也一定会以这种“创业艺术家”的姿态,实现他的养老院的少年梦想。
本文首发于亿欧网11月25日
近期热门文章
荷兰人发明的类器官,中美却可以了?
处方药网售负面清单来了,平台、工业全懵了
走!到海南去搞数字疗法
请尊重原创,转载需获得许可
联系我们